大次卓嘎
- 作品数:56 被引量:513H指数:13
- 供职机构:西藏农牧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分布和耐寒性鉴定被引量:4
- 2011年
- 对45份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地理来源进行分析,并对其耐寒性进行鉴定,其中野生白菜型油菜有14份,野生芥菜型油菜有31份。结果表明,在供试的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中,冻害0级的材料有7份,1级有16份,2级有11份,3级有4份,4级有7份,野生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耐寒性明显强于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野生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均有相对明显且独立的水平分布区域,野生白菜型油菜集中分布在山南地区和拉萨地区,野生芥菜型油菜则集中分布在日喀则地区;耐寒性较强的野生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海拔2 900~3 800 m地区,耐寒性较弱的野生芥菜型油菜集中分布在海拔3 800~4 000 m地区。
- 大次卓嘎王建林管荣展
- 关键词:种质资源耐寒性地理分布
- 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构件种群相互关系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13
- 2006年
- 以生物构件理论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对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构件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是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随着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粒重的增大,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明显增加,它们之间的构件因子关联度较大;2)主茎系统是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的基础,其间的关联性显示了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植株构件组成的整合作用;3)一级分枝长度、一级分枝角果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粗度之间有较大的关联度,但与一级分枝发生高度关联度相对较小;4)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与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种群的生长关系均较密切,且温度是影响西藏野生芥菜型油菜分布和生命活动相对重要的环境因子,而降水为次要因子。
- 王建林常天军成海宏方华丽栾运芳何燕大次卓嘎李鹏
- 关键词:环境因子
- 西藏农业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 2008年
- 为了适应新时期西藏农业发展的需要,立足西藏实际对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初步建立了"认识性实践教学→印证性实践教学→科研性实践教学→生产性实践教学"的一套适合于农学专业的实践体系。
- 卓嘎大次卓嘎次仁央金
-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
- 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21
- 2006年
- 【目的】探讨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的组成特点,揭示其地域分异规律。【方法】以马得泉大麦分类系统为基础,并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对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1)西藏高原拥有栽培大麦601个变种。其中,二棱皮大麦13个变种,二棱裸大麦23个变种,中间型裸大麦7个变种;多棱皮大麦57个变种,多棱裸大麦501个变种。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特点。(2)栽培大麦变种在相近海拔高度的分布,不同亚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集中分布于藏东南亚区、藏东北亚区和藏中亚区,而在其它亚区则相对较少。(3)栽培大麦变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下地区很少分布,在3 000~4 000 m高度带内为集中分布区,大于4 000 m以上时,栽培大麦变种的数量则逐渐减少。(4)对该地区9个亚区栽培大麦变种相似性分析显示,察隅-墨脱亚区与藏东南亚区的差异远大于东西方向的差异。【结论】伯舒拉岭-南迦巴瓦峰-多雄-马拉一线作为西藏冬大麦区与冬春大麦区之间的分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西藏栽培大麦变种在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性,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 王建林栾运芳大次卓嘎胡单
- 关键词:栽培大麦地理分布
- 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植株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为拓宽西藏油菜的种质资源,并为发掘可提供西藏油菜研究利用的优异遗传资源,对来自西藏6个地区38个县的50份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最高是株粒重为75.00%,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单株有效角果数为0.9821;(2)通过主成分分析,将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21个农艺性状化为6个主成分,其中累积贡献率为85.19%,以角果因子的贡献率最高为42.99%;(3)基于形态性状应用非加权配对法聚类,在遗传距离为6.61水平上可聚为五大类群,这五大类群可区分为矮秆粒重型、多分枝多角果型、高秆少分枝型等五种类型。
- 孟霞卓嘎旦巴大次卓嘎王建林
- 关键词: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 西藏野生油菜及其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 以100份西藏野生油莱及其近缘种种质资源为材料,运用群体遗传学的原理与方法,对西藏野生油莱及其近缘种种质资源的数量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的生态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平分布上,西藏野生油莱及其近缘种形成了28...
- 王建林次仁央金大次卓嘎旦巴
- 西藏野生芥菜类型油菜地理分布与表型分化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在西藏6地市21个县(乡)用GPS定位,采集获得野生芥菜类型油菜38份的基础上,于2005年在西藏林芝种植,通过生育期、植株形态、籽粒等农艺性状比较观察研究,发现:①西藏各地(县)野生芥菜类型油菜与栽培芥菜类型油菜相比,在表型分化上具有一些明显不同,其表型分化多样性丰富;②野生芥菜类型油菜的垂直分布,在海拔高度上明显高于栽培的芥菜类型油菜,西藏野生芥菜类型油菜种植的海拔高度可以达到4630m以上;③野生芥菜型油菜的水平分布,从藏东三江流域到雅鲁藏布江中游,随着经度的西移,表型分化趋势丰富,特别在山南、日喀则地区最集中,零星分布着成片的野生芥菜类型油菜,并据此往西藏的北部和西部扩散。
- 栾运芳王建林大次卓嘎何燕旦巴卓嘎昌西
- 关键词:油菜
-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氮磷比的分布特征被引量:31
- 2013年
-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N/P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N/P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N/P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稚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类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N/P差异显著.不同草地类型土壤N/P自上而下可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低.高型、高-低-高-低型和高-低-高型等5个类型,表土层与底土层N/P差异显著.土壤N/P与0~20cm土壤容重、20~30cm土壤含水量、速效钾、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20~30cm土壤容重、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
-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陈宝雄张宪洲沈振西胡兴祥大次卓嘎
-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NP
- 中国十字花科(Cruciferae)的地理分布被引量:24
- 2006年
- 在评述十字花科(Cruc iferae)分类系统,分析主要性状演化趋势和科、属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十字花科植物可能是本土起源的观点,其起源中心和分布中心可能在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和丘陵地区,起源时间至少在第三纪晚期以前,并认为中国十字花科植物自起源地(青藏高原)可能有3条主要的散布途径:第1条是自青藏高原向东北部,沿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到达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并在蒙古高原及东北山地形成次分布中心;第2条自青藏高原向东,经重庆、湖南、湖北,沿长江流域分布,到达东部沿海一带;第3条自青藏高原向东南部,经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延伸到台湾。
- 王建林栾运芳大次卓嘎常天军
- 关键词:十字花科地理分布
- 青藏高原青稞赖氨酸含量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7年
-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生态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也是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为探究裸大麦(青稞)赖氨酸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农学和地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在青稞主种植区选取了83个样点数据,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和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地理水平方向上,形成了藏中和藏东2个青稞赖氨酸含量高值区;在地理垂直方向上,赖氨酸含量在海拔2 700 m以下和4 200 m以上分别形成2个高峰区;影响青稞赖氨酸含量的环境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土壤全氮含量>年均日照时数>年均降水量>年均相对湿度>8月平均降水量。由此可见,青稞赖氨酸含量高值分布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交汇的高山峡谷地带,是生态环境最复杂地区,是西藏野生大麦群体发现地之一。环境对青稞赖氨酸含量有重要影响,其中最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全氮含量、年均日照时数、年均降水量。本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青稞育种、栽培和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 冯西博王建林钟志明侯维海王改花大次卓嘎
- 关键词:青藏高原青稞赖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