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亚明

作品数:35 被引量:218H指数:9
供职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7篇盆地
  • 15篇油气
  • 12篇焉耆盆地
  • 6篇地质
  • 6篇成藏
  • 5篇地球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源岩
  • 4篇石油地质
  • 4篇煤系
  • 4篇勘探
  • 3篇地球科学
  • 3篇地温梯度
  • 3篇地质条件
  • 3篇油气地质
  • 3篇油气勘探
  • 3篇油气系统
  • 3篇水井
  • 3篇期次

机构

  • 19篇西北大学
  • 17篇中国石油化工...
  • 9篇郑州经济管理...
  • 9篇华北水利水电...
  • 5篇河南工程学院
  • 4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化工部
  • 2篇新疆工程学院
  • 2篇保利科技有限...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郑州工程学院
  • 1篇河南石油勘探...
  • 1篇中化地质矿山...

作者

  • 35篇姚亚明
  • 9篇陈建军
  • 7篇于怀昌
  • 7篇刘池阳
  • 6篇付代国
  • 6篇何明喜
  • 6篇黄志全
  • 5篇严永新
  • 4篇赵增录
  • 4篇乔桂林
  • 4篇赵红格
  • 4篇邢矿
  • 4篇杨斌谊
  • 3篇刘池洋
  • 3篇黄志启
  • 3篇王洪建
  • 2篇董金玉
  • 2篇吴琦
  • 2篇张育民
  • 2篇陈世仲

传媒

  • 4篇新疆石油地质
  • 3篇西北大学学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西北地质
  • 2篇河南石油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石油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创新科技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新疆石油天然...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鄂尔多斯盆地...
  • 1篇第一届全国纳...

年份

  • 3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8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循环开采地热资源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循环开采地热资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一个地温梯度相对高的地区;2)在所述地温梯度相对高的地区确定储集层;3)在所述储集层的主要延伸方向确定两口井的井位并进行钻井,一口井在储集层相对低的部位,为进水...
姚亚明杨梓琪黄志全于怀昌黄志启
焉耆盆地煤系源岩特征、生烃机理及烃源岩倾向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焉耆盆地位于南天山造山带东部,是在华力西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含煤沉积盆地。作为西部地区一个小型的侏罗纪含油气盆地,焉耆盆地除与周缘的塔里木、吐哈盆地有相似性外,亦有自己独特的地质条件,即:改造型盆地、煤系生烃和高地温梯度。通过研究认为,煤系源岩特征是决定生烃能力的内因,高地温梯度则是促使油气生成的外因。笔者通过现今地温的测量和岩石热导率的分析,认为焉耆盆地博湖坳陷现今地温梯度较高,其原因主要是该盆地大地热流值较高,认为地温梯度高的原因来自地内深处。从侏罗系煤系源岩的类型、特征、分布,到对其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惰性组、壳质组、腐泥组的组成,开展了侏罗纪煤系烃源岩倾气倾油性评价;尤其是进行热压模拟实验,开展中下侏罗统煤岩、碳质泥岩和煤系泥岩热压模拟液态烃、气态烃产率分析。指出侏罗系煤系源岩液态产烃率以煤岩为最高、泥岩次之、碳质泥岩最差;气态产烃率则以泥岩为最高、煤岩次之、碳质泥岩最差。
李洪姚亚明张俊敏陈建军赵娟娟
关键词: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被引量:5
2008年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含煤沉积盆地。从盆地形成演化、烃源岩条件、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出发,对烃源岩的生烃史、储集层特征和演化进行了研究,认为焉耆盆地主要有2期油气生成和成藏事件。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博湖坳陷,平面上可划分为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和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纵向上可划分为侏罗系原生型含油气系统和古近-新近系再生型含油气系统。
马强姚亚明金维平张庆甫
关键词:山间盆地石油地质成藏期次含油气系统
焉耆盆地侏罗系煤系源岩评价与成烃机理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在对焉耆盆地已钻探井暗色泥岩、碳质泥岩等生油岩和部分原油样品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构造 ,特别是沉积和岩相古地理特征 ,研究了烃源岩类型及空间展布 ,煤系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及生烃机理 ,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特征 ,指出烃源岩类型属典型的腐殖型 ;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煤系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均能生烃 ,但以侏罗系八道湾组煤系泥岩为主要烃源岩 ;博湖坳陷南、北凹陷都经历过油气形成过程 ,但北部凹陷存在两个生油阶段 ,而南部凹陷仅存在一个生油阶段。
姚亚明刘池阳赵增录赵旭华付代国乔桂林严永新
关键词:焉耆盆地侏罗系煤系源岩成烃机理地球化学分析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被引量:4
2005年
通过对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将其划分为中、晚三叠世断陷形成亚阶段、早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早期断陷扩展亚阶段、中侏罗世中期-晚侏罗世晚期萎缩衰亡亚阶段,指出第二阶段对油气形成起重要作用。分析认为烃源岩条件、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断层的封堵性及优势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烃源岩演化、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年代学分析、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有两次重要的油气运移和成藏时期。油气成藏有宝浪苏木构造带、种马场构造带、博南鼻状构造带三种主要成藏模式。
姚亚明刘池阳何明喜陈建军
关键词:博湖坳陷成藏主控因素成藏期次成藏模式
一种利用地球天然热炉加热地表水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地球天然热炉加热地表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一个沉积岩地区;2)在所述沉积岩地区确定一个地温梯度相对高的地区;3)在所述地温梯度相对高的地区确定两口井的井位并进行钻井,一口为进水井,一口为出水井...
黄志全姚亚明于怀昌黄志启邢矿
焉耆盆地侏罗系煤系地层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本文对焉耆盆地侏罗系煤系地层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焉耆盆地是中国西部中小型含煤盆地之一,位于南天山造山带东部,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 新生代沉积盆地,面积13000km2。盆地中生代以来共经历三次较大规模的...
姚亚明严永新乔桂林付代国陈建军
关键词:焉耆盆地地球化学烃源岩评价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古地温与油气形成关系被引量:11
2004年
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包裹体测温、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测定等方法恢复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古地温。磷灰石裂变径迹显示,北部凹陷为增温型,最大古地温与现今地温一致;南部凹陷和种马场断裂构造带属于冷却型,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显示,北部凹陷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分为两组(101~110℃和121~130℃),南部凹陷只有一组(101~110℃)。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表明,油气生成及成藏有晚白垩世(燕山期)和始新世以来(喜马拉雅期)两期。根据古地温恢复结果,北部凹陷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第三纪以来两期生油过程,燕山期古构造和喜马拉雅期新构造均是有利构造;南部凹陷主要生油期仅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燕山期及其前形成的古构造是有利构造。
姚亚明张育民付代国杨斌谊陈天科王普贵
关键词:焉耆盆地古地温油气形成
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被引量:53
2007年
贺兰山横亘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其隆升时限与盆地的构造属性和发展演化密切相关.对其隆起的时间前人有晚三叠世、晚侏罗世等多种认识.对贺兰山现存地层的分布和岩浆及热液活动等资料分析,认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贺兰山并未隆升,其隆起时间应在中侏罗世之后.通过对与贺兰山相邻的银川地堑沉积地层及沉降速率的研究,指出贺兰山大规模隆升时间为始新世,在上新世以来发生了快速隆升.根据对不同时代样品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的分析,精细刻画了贺兰山的隆升-冷却过程,指出其隆升至少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阶段.其中,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以来的隆升最为明显.早白垩世中晚期为区域冷却过程.综合分析和总结各方面研究结果,认为贺兰山隆升的最早时间在晚侏罗世,此时隆升规模较为局限;晚白垩世的隆升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的抬升相对应;始新世开始发生大规模的隆升,上新世隆升速率进一步加快.
赵红格刘池洋王锋王建强李琼姚亚明
关键词:裂变径迹
对焉耆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认识被引量:2
2006年
焉耆盆地位于南天山造山带东部,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作为西北地区一个小型的侏罗纪含油气盆地,该盆地除与周缘的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有相似性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指出中生代原型盆地具有张扭性断陷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构造变形以“挤压、走滑和拆离滑脱”为主要特征,形成了3种独特的构造控油组合及成藏模式;三叠系、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在南北凹陷形成了2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系统,其中北部凹陷存在着燕山中期和喜山晚期2次油气充注期,而南部凹陷仅发育燕山中期一次油气充注期。
姚亚明周继军何明喜付代国陈建军
关键词:原型盆地含油气系统焉耆盆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