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旭凌

作品数:21 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乳腺
  • 7篇直肠
  • 7篇乳腺癌
  • 7篇腺癌
  • 7篇肠癌
  • 6篇直肠癌
  • 5篇细胞
  • 4篇导管
  • 4篇导管癌
  • 4篇预后
  • 4篇乳腺浸润
  • 4篇乳腺浸润性
  • 4篇乳腺浸润性导...
  • 4篇乳腺浸润性导...
  • 4篇肿瘤
  • 4篇浸润性
  • 4篇浸润性导管癌
  • 3篇蛋白
  • 3篇临床病理
  • 3篇免疫

机构

  • 16篇石河子大学医...
  • 9篇石河子大学
  • 1篇新疆石河子大...

作者

  • 20篇孙旭凌
  • 18篇黄桂林
  • 10篇李志刚
  • 8篇李豫江
  • 4篇马辉
  • 3篇申婧
  • 2篇侯吉学
  • 1篇刘俊远
  • 1篇丛竹军
  • 1篇崔晓宾
  • 1篇丁元升
  • 1篇吴倩
  • 1篇赵新春
  • 1篇刘刚
  • 1篇李炳强
  • 1篇刘永江
  • 1篇郁晓峰
  • 1篇祝磊
  • 1篇申婧
  • 1篇祝磊

传媒

  • 3篇山东医药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农垦医学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2篇青岛医药卫生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天津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乳腺病杂...
  • 1篇兵团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2
  • 1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蛋白核仁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和机制
2024年
目的检测G蛋白核仁3(GNL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探讨GNL3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和免疫组织化学(IHC)分析乳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GNL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用敲低和高表达GNL3的慢病毒分别转染MDA-MB-231和MCF-7细胞。分为GNL3敲低慢病毒(shGNL3#1、shGNL3#2)组及其空转病毒(shNC)组、GNL3高表达慢病毒(GNL3)组及其空转病毒(Vector)组。使用稳定敲低或高表达GNL3的乳腺癌细胞系制备的条件培养基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内皮细胞成管能力检测实验分析GNL3对HUVECs细胞生长及成管能力的影响。通过基因富集分析(GE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GNL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关系,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这一关系,并通过免疫共沉淀(IP)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来探讨其内在调控机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在GSE15852和GSE109169数据集中,GNL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t值分别为-2.488和-2.201,P值分别为0.015和0.036。生存分析结果显示,GSE20711数据集中GNL3高表达与更差的总生存期(OS;HR=3.56,95%CI:1.42~8.92,P=0.004)和无复发生存期(RFS;HR=1.96,95%CI:1.03~3.75,P=0.037)有关。CCK8实验结果显示,乏氧条件下与shNC组(0.659±0.012)相比,shGNL3#1组(0.521±0.010)和shGNL3#2组(0.554±0.019)HUVECs细胞增殖能力降低,t值分别为15.478和8.080,均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在乏氧条件下,与shNC组相比,shGNL3#1组和shGNL3#2组HUVECs细胞处于G2/M期比例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65,P<0.001。内皮细胞成管能力检测结果显示,在乏氧条件下,shNC组HUVECs细胞成管能力为35.000±5.000,shGNL
马晓燕黄冰张文超张稳黄桂林孙旭凌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生成乳腺癌缺氧诱导因子-1Α
CD105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105、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两者与肿瘤血管生成及细胞恶性增殖的关系。  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6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30例纤维腺瘤组...
孙旭凌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
文献传递
新疆石河子地区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新疆石河子地区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tive breast cancer,TNBC)与非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石河子地区女性乳腺癌患者360例,手术病理资料完整,比较TNBC和非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分析。结果:TNBC较非TNBC具有以下特征:肿瘤直径较大(肿瘤直径≥2cm分别是78.3%、37.6%,P<0.05),淋巴结转移率高(73.3%、53.0%,P<0.05);淋巴结转移数目多(淋巴结转移数≥4个分别是36.7%、13.9%,P<0.05);临床分期晚(Ⅲ-Ⅳ期比例分别是46.7%、24.3%,P<0.05);容易发生肺转移(21.7%、5.7%,P<0.05);TNBC的5年生存率是75.2%,非TNBC的是86.7%(P<0.05);TNBC的5年无疾病生存率是52.5%,非TNBC的是75.5%(P<0.05)。结论:新疆石河子地区TNBC患者具有肿瘤大、淋巴结转移多、临床分期晚的特征,且易发生肺转移、预后差。
孙旭凌李志刚李豫江黄桂林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Bmi-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探讨Bmi-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Bmi-1及Her-2、ER、PR的表达情况,并检测了30例乳腺增生症中Bmi-1表达情况。结果 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Bmi-1蛋白高表达29例(48.3%),30例乳腺增生症中Bmi-1蛋白高表达6例(20.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mi-1蛋白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Her-2、ER、PR等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Bmi-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高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提示Bmi-1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转移的新分子标志物。
马辉孙旭凌黄桂林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MI-1免疫组织化学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价值。方法将170例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亚甲蓝组各85例,分别接受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与单独使用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手术切除的前哨淋巴结送冰冻检查及常规石蜡病理检查。结果联合组与亚甲蓝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98.8%(84/85)、95.3%(81/85),两组比较,P>0.05。联合组共检出前哨淋巴结334枚,平均3.93枚/例;亚甲兰组检出淋巴结总数284枚,平均3.34枚/例,两组前哨淋巴结检出总数比较,P<0.05。联合组检出腋窝淋巴结阳性19例,共检出转移淋巴结59枚,亚甲蓝组检出腋窝淋巴结阳性16例,转移淋巴结40枚。联合组检出的59枚转移性淋巴结中,全部被吲哚菁绿检出,但亚甲蓝仅检出36枚。结论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有良好的可视性,检出前哨淋巴结数量和标记的腋淋巴结阳性数多于单用亚甲蓝法,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有较高价值。
孙旭凌黄桂林申婧李豫江李志刚
关键词:乳腺肿瘤前哨淋巴结活检吲哚菁绿亚甲蓝
中低位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不同分割方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评价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改良短程放化疗与经典常规放化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方法:中低位局部晚期直肠癌分为改良短程放化疗组(改良组)35例,经典常规放化疗组(常规组)37例。改良组放疗剂量30Gy,3Gy/次,5次/周,共10次,同步口服希罗达850mg/m^2,一天两次,第1~14天,休息2~3周手术;常规组放疗剂量45 Gy,1.8 Gy/次,5次/周,共25次,同步口服希罗达850mg/m^2,一天两次,第1~14天和第22~35天,休息4~6周手术。结果:改良组和常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86.5%;T降期率分别为74.3%、70.3%;N降期率分别为42.9%、40.5%;保肛率分别为77.1%、7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和常规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6%、10.8%;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2.9%、27.0%;死亡率分别为17.1%;1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82.9%、平均生存时间为34.1±0.76月,常规组3年总生存率为81.1%,平均生存时间为34.7±0.6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改良短程放化疗和经典常规放化疗均可作为中低位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方案,且改良短程放化疗有治疗周期短、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
孙旭凌李豫江黄桂林李志刚
关键词:直肠癌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中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基质金属蛋白酶-26(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6,MMP-26)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探讨3项指标与ID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uPA、MMP-26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5例IDC组织(观察组)及3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对照组)中的uPA、MMP-26的表达,以CD105标记MVD。uPA、MMP-26蛋白表达与各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因MVD值为非正态分布,且方差不齐,两组及多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 (1)uPA、MMP-26的阳性率分别为观察组62.4%(53/85)、64.7%(55/85),对照组26.7%(8/30)、16.7%(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IDC组织中uPA表达与IDC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有关(P均<0.05)。MMP-26表达与IDC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有关。uPA、MMP-26表达呈正相关(r=0.341,P=0.002)。(3)高MVD组uPA、MMP-26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低MVD组(P均<0.05)。结论 uPA、MMP-26在IDC组织中过表达,并且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黄桂林孙旭凌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基质金属蛋白酶-26微血管密度血管生成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Ki-67、CK34βE12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2011年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Ki-67、细胞角蛋白34βE12(CK34βE1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3例IDC组织(观察组)及3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对照组)中的Ki-67、CK34βE12。结果观察组Ki-67、CK34βE12阳性率为68.0%(104/153)、41.2%(63/153),对照组分别为0、73.3%(22/30),两组比较,P均<0.05。Ki-67表达与IDC的组织分级、pTNM分期、C-erbB-2、ER、PR有关(P均<0.05),CK34βE12表达与IDC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C-erbB-2、ER、PR有关(P均<0.05);IDC组织中Ki-67、CK34βE12表达呈负相关(r=-0.223,P<0.01)。结论 IDC组织中Ki-67高表达、CK34βE12低表达,二者可能在ID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孙旭凌黄桂林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角蛋白
超声刀与电刀在乳腺癌手术中应用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比较超声刀与传统电刀用于乳腺癌术中乳房组织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的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应用RevMan 5.2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总样本量604例,其中超声刀组300例,电刀组3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电刀组比较,超声刀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WMD=6.20,95%CI=-5.02~17.41,P=0.28),但术中出血量(WMD=-61.42,95%CI=-83.76^-39.09)、术后引流量(WMD=-374.92,95%CI=-453.90^-295.95)、引流时间(WMD=-3.30,95%CI=-5.10^-1.49)、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RR=0.51,95%CI=0.38~0.68)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乳腺癌手术中,使用超声刀在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引流、降低术后皮下积液方面优于电刀。
李孟天刘刚郁晓峰孙旭凌黄桂林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房切除术电凝术
纳米活性炭示踪技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纳米活性炭示踪技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炭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比较两组检获的淋巴结数、黑染淋巴结数及病理证实淋巴结癌转移情况。结果两组共检获淋巴结670枚,纳米炭组(20.40±7.61)枚/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9±5.32)枚/例,P<0.01。纳米炭组检获黑染淋巴结302枚中,癌转移淋巴结40枚;未黑染淋巴结106枚中,癌转移淋巴结6枚。对照组检获262枚淋巴结中,癌转移淋巴结26枚。黑染的淋巴结中癌转移率更高(P<0.05)。结论在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纳米活性炭示踪技术可提高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淋巴结检获数量和直肠癌病理分期的准确性,对直肠癌淋巴结清扫有一定指导作用。
李炳强李豫江李志刚丁元升孙旭凌祝磊黄桂林
关键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