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基
- 作品数:109 被引量:182H指数:8
-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用于筛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细胞模型的验证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验证已建立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筛选细胞模型,并采用该模型进行药物筛选。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含有TA1和TA2启动子元件的荧光素酶报道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TA1-Luc和pTA2-Luc导入COS-7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上述报告基因系统的细胞克隆。以特异性HDAC抑制剂缩酯环肽FK228,N-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和曲古抑菌素A(TSA)为阳性对照,通过测定荧光素酶活性评估TA1和TA2启动子对HDAC抑制剂的反应;并采用此细胞模型对其他抗肿瘤药物和植物提取物进行初步筛选。结果稳定转染的COS-pTA1及COS-pTA2细胞对HDAC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浓度依赖性(FK228:相关系数为0.7236;SAHA:相关系数为0.7997;TSA为相关系数为0.9815;P<0.01),其中COS-pTA1的特点是灵敏度高,可以有效避免因样品活性低而出现漏检。COS-pTA2细胞的特点是检测背景低,特异性强,可以有效排除假阳性的标本。两种细胞模型的联合筛选,可以鉴定具有HDAC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结论该细胞模型可用于筛选具有HDAC抑制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 杜芝燕王妍徐元基于晓妉
-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细胞模型药物筛选
- 杂合启动子HREAF的构建及其肝癌特异性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本研究将在几乎所有肝癌细胞中均有高特异性的杂合启动子HREAF用于构建肝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根据文献报道的缺氧应答元件(HRE)和人甲胎蛋白(AFP)核心启动子(AF0.3)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2对引物,采用PCR方法从肝癌细胞基因组DNA中扩增获得大小分别约为.560 bp的HRE DNA片段和310 bp的AF0.3 DNA片段,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进行测序,证明获得了HRE和AF0.3的基因片段。将HRE和AF0.3的PCR产物分别进行PstI和SspI酶切并末端补平后直接连接,将此约700 bp的连接产物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进行测序,证明杂合启动子HREAF构建成功。将HREAF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并在其后克隆入受其调控的腺病毒早期基因E1,构建成肝癌特异性溶瘤腺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HREAF-E1,经PCR及酶切鉴定。将pShuttle-HREAF-E1转染肺癌细胞株及AFP产量不等的不同人肝癌细胞株,经Ela的RT-PCR检测证实杂合启动子HREAF可调控目的基因在AFP产量不等的不同人肝癌细胞系中特异性高表达。杂合启动子HREAF及腺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HREAF-E1的构建为进一步研制肝癌特异性重组溶瘤腺病毒及其体内外肝癌特异杀伤作用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 陈泽建杜芝燕徐元基张金强陈惠华陆应麟
- 关键词:肝癌溶瘤腺病毒基因克隆
-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体外培养细胞模型的初步探讨
-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随着丙型肝炎病原学的确定、抗HCV抗体及HCV-RNA检测方法的建立,国内外对丙型肝炎的研究日趋深入。但目前尚无特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因此研究丙型...
- 张贺秋王国华陈坤徐元基夏芳凌世淦陈德蕙
- 关键词:HCV感染细胞丙型肝炎病毒体外培养细胞
- 文献传递
- 一条新的转移相关基因mag-1的研究
- 我室张金强博士利用抑制消减杂交结合基因芯片技术,从一对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模型细胞株(人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细胞株PLA801 D、C)中筛选获得若干与转移表型正相关EST片段。其中3号片段经电子延伸获得全长序列,命名为ma...
- 陆应麟蔺会云谭晓刚刘刚陈惠华王妍徐元基杜芝燕
- 关键词:肿瘤转移转录本表达谱功能基因
- 文献传递
- 利用RNA干扰技术研究14-3-3ζ对肺癌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14-3-3ζ对肺癌细胞转移的押制作用。方法:以人肺巨细胞癌低转移细胞株为模型,利用RNAi技术研究14-3-3ζ被干涉后肿瘤细胞恶性表型的变化,探讨14-3-3ζ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发现14-3-3ζ被干涉后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明显提高,黏附能力明显降低,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明显提高。结论:14-3-3ζ可能抑制肺癌细胞的转移。
- 陈惠华谭晓刚王妍徐元基杜芝燕陆应麟
- 关键词:肿瘤转移肺肿瘤RNA干扰
- 基于载体pSVK的乙肝治疗性质粒DNA疫苗的发酵生产方法及其专用工程菌及高产发酵培养基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乙肝治疗性质粒DNA疫苗pSVK-HBV的发酵生产方法及其专用工程菌及高产发酵培养基。所述工程菌是转化有乙肝治疗性质粒DNA疫苗pSVK-HBV的大肠杆菌XL10-Gold,命名为E.coli XL10-...
- 于继云阎瑾琦王宇张巍徐元基张亮王琳朱晓明杜芝燕
- 文献传递
- 可复制型抗乙肝免疫基因治疗剂pSVK-HBVE的构建与表达
- 2014年
- 目的构建能同时表达抗体小分子靶向干扰素(dsFvα)和人白介素12(hIL-12)的可复制型抗乙肝免疫基因治疗质粒pSVK-HBVE。方法将pVAX-HBVE质粒双酶切,回收dsFvα-IRES-hIL12片段;将dsFvα-IRES-hIL12片段克隆入早期构建的pSVK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SVK-HBVE。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到293T细胞,ELISA法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提取重组质粒pSVKHBVE,注射乙肝转基因小鼠腿部肌肉并采用电穿孔递送,定量PCR检测注射前后转基因小鼠体内HBV基因拷贝数的变化。结果pSVK-HBVE经酶切和测序分析与预期设计完全一致,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ELISA检测显示dsFvα和IL-12基因在细胞上清中获得表达;注射重组质粒pSVK-HBVE 30μg仅1次即可使转基因小鼠体内的HBV基因拷贝数降低2个数量级。结论成功构建能够同时表达抗体靶向干扰素(dsFvα)和hIL-12的可复制型抗乙肝免疫基因治疗质粒,为慢性乙肝免疫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备选方案。
- 侯沙沙高燕王宇武帅朱晓明郭炳冉张巍徐元基阎瑾琦于继云
- 关键词:乙肝复制型IFN-Α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新型生物材料向软骨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经过软骨诱导分化植入体内形成软骨组织的方法。方法 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接种至新的高分子生物材料 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无规嵌段共聚物p(3HB co 3HH)中 ,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体系 ,1周后植入裸鼠体内 ,10周后取出后行HE与阿尔新蓝染色。结果 HE与阿尔新蓝染色提示有软骨组织形成。结论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软骨细胞分化 ,复合生物材料体内植入后能够构建软骨组织。
- 赵宇胡平陆应麟乔群杜芝燕徐元基戚可名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材料软骨细胞
- 冷藏人胎胰岛细胞移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初步观察
- 1991年
- 本文采用冷冻保存人胎胰岛细胞对11例IDDM患者(男7,女4;年龄22~41岁,病程2~10年)进行移植。随机分腹腔移植5例;三角肌移植6例。平均移植胎胰数为10.45±0.93个(10~13个)。移植过程未用免疫抑制剂。于移植前和移植后1、2、6个月,分别对临床症状、血糖、HbA_1、24小时尿糖、C肽、肌酐清除率(Ccr)、OK_(T4)、OK_(T8)以及每日胰岛素需要量等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移植后代谢指标无改善,胰岛素需要量未明显减少。未达予期效果。因此认为冷冻保存人胎胰岛细胞在体外活性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矛盾,其原因有待进一步阐明。
- 潘长玉陆菊明田慧汪洋李亚里刘成贵李晖黄云中张中兴徐元基任会明任泗逮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胰岛移植
- 萤光素酶表达质粒pEE14.1-luc的构建及表达
- 2014年
- 目的:为研究10 kb以上DNA疫苗质粒的体内电穿孔递送,构建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质粒p EE14.1-luc,并验证其表达。方法:从质粒p GL3-CMV中通过酶切、补平和纯化的方法获得萤光素酶基因luc,克隆入p EE14.1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E14.1-luc,瞬时转染293T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等方法对萤光素酶基因在体外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并运用活体成像仪检测萤光素酶基因在小鼠活体内的表达。结果:经菌液PCR鉴定和测序验证,p EE14.1-luc与预期设计完全一致;流式细胞术检测luc阳性表达率为22.41%,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绿色荧光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在相对分子质量为62×103处显现目的蛋白条带;同时,利用活体成像技术也检测到萤光素酶基因在小鼠活体内的表达。结论:p EE14.1-luc表达质粒构建成功,为研究DNA疫苗体内表达机制和体内电穿孔递送条件优化奠定了基础。
- 朱晓明李盼王琳王宇张亮徐元基杜芝燕于继云阎瑾琦
- 关键词:萤光素酶活体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