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东
- 作品数:26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重点学科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从《窦娥冤》的双重结构看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被引量:1
- 2006年
- 《窦娥冤》《桃花扇》等剧具有双重结构,中国古代大多数悲剧作品的悲剧性和深层结构具有很多的共性,其“悲剧原型”是各个悲剧的深层主题,它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是由既定的信念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引起的,中国古代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悲剧。文章从此出发,讨论了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相关问题。
- 王卫东
-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意识礼教大团圆
- 呼唤“男性文学”研究——与“女性文学”互补的“男性文学”论
- 2015年
- "女性文学"为人类了解自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推进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男性文学"与"女性文学"相对应,是一种互补关系。"男性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文学,从文学作品出发,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研究作为性别的男性女性之异同,第二个层面是研究作为个体的男女之异同。共同推进文学研究,也共同推进性别研究,共同推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理解和发展。
- 王卫东
- 关键词:女性文学性别意识压抑
- 命名与指称:论鲁迅故乡书写多名目的隐秘路径
- 2023年
- 鲁迅在《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集中,创造了一个可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有时直接给出地方之名“鲁镇”或“S城”,有时直接以“故乡”来称呼,有时却省略(或拒绝)给出一个称呼。命名是对空间的意义赋予、使空间成为地方的一种方式,便于作者展示所见世界之表面及地方与地方人之间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此外名称背后还有被作者隐藏着的复杂幽微心曲。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这一独特现象,结合其杂文与书信,从三个角度揭示被“故乡”“启蒙”“批判”等话语遮蔽的复杂丰富的另一面向,即在以“吃人”批判旧物时隐藏在鲁镇中的眷恋与不舍,与二弟决裂后的被迫“看”清与舍弃,潜藏在S城中对弃医从文道路选择的游移与彷徨。
- 王卫东程程
- 关键词:鲁迅小说
- 超越二元思维 发展民族文化——谈保护和发展民族文艺的几种观念被引量:1
- 2004年
- 每一个民族的职责是,保持自己心灵的永不熄灭的明灯,以作为世界光明的一个部分。熄灭任何一盏民族的灯,就意味着剥夺它在庆典里的应有位置。
- 王卫东
- 关键词:二元思维民族文化民族文艺思维方式
-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笔谈被引量:1
- 2022年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云南中华文化学院于2022年5月30日举办了主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学术沙龙。邀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省委党校、云南中华文化学院(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统战理论、中华文化、民族宗教、国际政治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深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命题,现将专家学者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 李勇刚樊泳湄卢光盛王燕飞尹子能王卫东杨松禄尹未仙
- 关键词:学术沙龙统战理论六中全会精神
- 论孔子的忧患意识及其美学表现被引量:5
- 2004年
- 孔子的忧患意识可分为三个方面 :生存之忧、语言之忧和生命之忧。生存之忧的美学结果是中和思想的产生 ;语言之忧的实质是生命意义的忧患 ,兴象是对语言的超越 ,藉象以同生命本体相通 ;生命之忧的根本在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 ,是对人生意义的焦虑。孔子把先验性与经验性联系起来 ,以经验为基础 ,使宇宙本体通过经验而得以确证 ,这就是“乐”。乐是知善、识真之后达到一种至美境界 ,是艺术、人生的最高境界 ,是一种自由无待、自在自然的状态。艺术因此成为人生的深化和展开 ,乐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忧乐互为因果 ,忧是乐的原因 ,乐是忧的结果 ,忧患和乐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两极。
- 王卫东
- 关键词:忧患意识孔子中国文化儒家哲学
- 破解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困境的路径被引量:1
- 2016年
- 近年来的国产电视剧作品中,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嘎达梅林》、《尘埃落定》、《康定情歌》、《努尔哈赤》、《木府风云》、《长白山下我的家》、《绝地逢生》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但与我国每年一万多集的电视剧总产量相比,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数量并不多。纵观这些作品,普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题材狭窄,历史题材多而现代题材少,
- 王卫东司马倩
-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作品《嘎达梅林》《尘埃落定》《康定情歌》努尔哈赤
- 论战国楚地漆器纹样的秩序美感被引量:2
- 2021年
- 战国时期,我国的漆工艺达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其中楚地漆器作为翘楚,留下了大量精美的漆器艺术品,其创造的丰富灿烂的艺术是给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以战国楚地漆器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纹样结构和图案规律等的分析论述,揭示了战国楚地漆器纹样的秩序美感与形式美感。
- 王卫东马国贤
- 关键词:战国
- 典型的局限与张力——20世纪艺术典型论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典型理论的核心,是人作为类和个体的双重反映。从对20世纪艺术典型论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回顾和研究可以看出,典型的共性和个性在历时上表现出了此消彼长和相互制约的平等,在共时上则表现出了共性先于个性的失衡,它们之间既呈现出孜孜求合的内部张力,又呈现出无法求合的先天局限,典型理论存在着矛盾和悖论。
- 王卫东曾静薛骥
- 两汉文化视域下女性贞节观流变--从刘向《列女传》到武梁祠“列女”画像被引量:1
- 2021年
- 汉代重孝、重丧葬,讲求“事死如事生”,这种厚葬重孝风气的直接产品就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石虽为墓葬的艺术,反映的却是生者对已逝之人的最高崇敬,而祭祀场所的选取设立及相关的礼仪制度所表达的则是对先祖的最大尊敬。在这种意识下,于墓室和礼祭场所中出现的画像便不仅是单纯的装饰意义,而是经过建造者严格的取舍后所保留的能够表达集体认知和个人认知的典型性作品。文章对武梁祠“列女”主题画像进行剖析,通过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对比,辨析两汉文化视域下女性的道德规范和贞洁观念的流变。
- 马国贤王卫东
- 关键词:《列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