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龙
- 作品数:24 被引量:24H指数:4
- 供职机构:龙岩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社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文化科学更多>>
- P-集合与(F|ˉ)-数据选择-发现被引量:2
- 2013年
- P-集合是由内P-集合XFˉ与外P-集合X^F构成的集合对,或者(X^F,X^F)是P-集合。P-集合具有动态特性。P-集合是把动态特性引入到普通有限集合X中,得到的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模型。利用P-集合,给出F-数据,F-数据选择准则,Fˉ-数据选择定理,并利用这些理论结果,给出F-数据选择的应用。P-集合是研究数据系统的一个新的数学模型。
- 修明张凌郭华龙
- 关键词:P-集合数据选择
- 数据的动态挖掘与P-增广矩阵关系被引量:5
- 2016年
- P-增广矩阵是通过利用P-集合的结构与动态特征,改进普通增广矩阵A*提出的。P-增广矩阵是由内P-增广矩阵A^F与外P-增广矩阵A^F构成的矩阵对,或者(A^F,A^F)是P-增广矩阵。在一定条件下,P-增广矩阵(A^F,A^F)被还原成普通增广矩阵A*。利用P-增广矩阵的结构与动态特征,给出数据的动态挖掘研究及其与P-增广矩阵的关系。提出数据的动态挖掘的内P-增广矩阵判定定理,外P-增广矩阵判定定理与P-增广矩阵判定定理,给出数据的动态挖掘的P-增广矩阵准则,利用这些理论结果,给出一个简单应用。
- 郭华龙任雪芳张凌
- 关键词:P-集合判定定理
- 一种无线资料读存系统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资料读存系统及方法,应用物联网技术领域,无线资料储存装置和无线资料读取装置,所述无线资料储存装置通过无线信号与所述无线资料读取装置进行数据传输。本发明无线资料储存装置,设置有放大单元放大读取单元所产生...
- 曾宪威李永文庄明学张凌郭华龙黄江艳王素玲
- 文献传递
- 元素迁移的信度特征与F-随机结构
- 2008年
- 在S-粗集的基础上,给出元素迁移的信度特征及元素迁移的依概率实现,讨论了依概率的元素迁移对粗集结构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定理;用元素迁移解释S-粗集的动态过程,给出了F-随机结构。
- 汤积华修明郭华龙
- P-集合的记忆特征研究
- 2012年
- P-集合(packet sets)是一个集合对,它由内P-集合(internal packet sets)与外P-集合(outer packet sets)共同构成;利用P-集合的概念与结构,给出内P-集合的f-记忆集合概念,内P-集合的f-记忆度量方法;f-变异度量方法;提出内P-集合的f-记忆f-变异关系定理;外P-集合的軃f-记忆集合概念,外P-集合的軃f-记忆度量方法;軃f-变异度量方法;提出并证明了外P-集合的軃f-记忆軃f-变异关系定理。
- 吴光顺张凌郭华龙
- 关键词:P-集合
- 基于JDBC构造中间件的工作方式与实现被引量:1
- 2009年
- 就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异构数据源之间的传输问题,提出了基于JDBC构造中间件的工作方式及其实现方法.结合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实际业务情况构造中间件,引入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该系统在大量数据同时访问时出现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数据访问效率,具有高独立性、移植性与复用性.
- 江凤莲郭华龙龚长斌
- 关键词:异构数据源中间件JVMJDBC
- P-集合与它的f-遗传
- 2011年
- 利用P-集合概念和结构,给出f-遗传信息,信息的f-遗传基因,P-集合的F-遗传、F-遗传变异等概念;提出信息的f-遗传定理,P-集合的F-遗传定理;提出P-集合的F-遗传变异与F-遗传显性关系定理。
- 郭华龙邱育锋陈保会
- 关键词:P-集合关系定理
-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探讨——以龙岩学院为例
- 2013年
- 在进行信息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龙岩市信息产业发展态势,总结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结合龙岩学院学科链结构,探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等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模式,及以上学科与信息行业重点企业所创建的多层次研究平台的构想。
- 郭华龙张凌
- 关键词:产业集群
- 数据分离与属性状态特征被引量:6
- 2017年
- 给出数据分离与它的属性状态特征生成的基本理论。利用逆P-集合的结构与动态特征,给出数据外分离,数据内分离与数据外-内分离概念,给出数据分离特征,给出数据分离生成的属性状态特征。给出数据补充定理,数据删除定理与数据补充-删除定理。给出数据外分离的属性基数定理,数据内分离的属性基数定理与数据外-内分离的属性基数定理。论文给出的理论结果是数据分离生成的特征。
- 郭华龙张凌
- 关键词:数据分离
-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2019年
-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行和地方高校转型等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手段落后、学生能力培养与IT企业能力要求不匹配等不足显现出来,这些不足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以应用本科软件工程专业为例,通过“3+1”形成“四层次、三新型、两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 张凌郭华龙刘艳芳
-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