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猛超

作品数:36 被引量:210H指数:9
供职机构:装甲兵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科研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5篇动力工程及工...
  • 10篇机械工程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8篇柴油机
  • 23篇柴油
  • 9篇燃烧
  • 8篇微粒捕集器
  • 8篇捕集器
  • 7篇高原环境
  • 6篇增压
  • 6篇柴油机微粒
  • 6篇柴油机微粒捕...
  • 5篇车用
  • 4篇燃机
  • 4篇内燃
  • 4篇内燃机
  • 4篇控制策略
  • 4篇过滤体
  • 3篇一体化
  • 3篇排气
  • 3篇燃烧器
  • 3篇车辆
  • 2篇动力车

机构

  • 22篇装甲兵工程学...
  • 19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交通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北方发动...
  • 2篇昆明陆军学院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作者

  • 36篇郭猛超
  • 15篇王宪成
  • 7篇资新运
  • 6篇蔡强
  • 6篇孙志新
  • 5篇邓成林
  • 5篇任永乐
  • 5篇姚广涛
  • 4篇姜大海
  • 4篇张晶
  • 4篇胡伟
  • 4篇张亚军
  • 3篇和穆
  • 3篇李幸丹
  • 3篇刘建敏
  • 2篇路峰
  • 2篇程江华
  • 2篇袁善勇
  • 2篇张志远
  • 2篇邵玉平

传媒

  • 6篇车用发动机
  • 4篇内燃机工程
  • 3篇汽车工程
  • 2篇柴油机
  • 2篇内燃机
  • 2篇机械设计与制...
  • 2篇装甲兵工程学...
  • 2篇内燃机与动力...
  • 1篇汽车技术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机床与液压
  • 1篇小型内燃机与...
  • 1篇车辆与动力技...
  • 1篇现代车用动力
  • 1篇能源与环境
  • 1篇农业装备与车...
  • 1篇中国工程机械...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发展综述被引量:29
2008年
阐述了车用柴油机尾气的组分和生成机理;简要介绍了当前的机前和机内排放处理技术;重点对后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后处理技术的净化原理和技术路线。
郭猛超姜大海王琛李幸丹
关键词:后处理
环境对大功率柴油机缸内喷雾、燃烧与传热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采用准维多区数值仿真和环境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海拔环境对某大功率柴油机缸内喷雾、燃烧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原环境下,油核破裂滞后期比平原最大延长9.1°曲轴转角,油滴分裂长度增加29%以上,贯穿度明显增加,一次雾化后,SMD直径显著增加;海拔4 500m,瞬时放热率峰值降低18.4%,放热率重心后移近4°,最高燃烧压力降低18.8%,位置滞后0.6°;缸内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都比平原明显增强。研究结果为探明特殊环境下柴油机性能劣化与故障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郭猛超王宪成胡俊彪孙志新
关键词:柴油机燃油雾化燃烧
高原环境柴油机喷嘴内部流场与缸内温度场的三维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广安博之等准维模型,建立柴油机高原运行工作过程模型;通过环境模拟台架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信性。将准维计算结果作为喷嘴内部气液两相流动和缸内燃烧三维模拟的初始条件,就高原低压、低温、低氧条件对喷孔内燃油流动状态与分布、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海拔3 700m计算结果表明:与平原环境相比,柴油机喷嘴内空穴现象加剧,燃油流动速度增加,喷孔出口燃油分布不均匀度增加;缸内燃烧平均温度比平原最多高出300℃且分布不均匀,燃烧室局部热负荷偏高。研究初步揭示了高原环境柴油机性能劣化机理,为通过优化缸内喷雾和燃烧过程改善高原运行发动机性能提供参考。
李华莹刘建敏郭猛超
关键词:高原环境柴油机喷嘴燃烧过程温度场
高原环境大功率柴油机性能综合改进技术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以某在用车辆动力舱空间为约束,提出增压中冷一体化技术,增加了高原(海拔大于3000m)柴油机进气密度:采用对流换热强化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设计一种高效紧凑型环形中冷器,将其安装在改进后的压气机涡壳内部,从水散热器后取水冷却气体,实现增压系统上集成一体化中冷系统。对喷油器结构参数进行改进,从优化高原柴油机缸内喷雾与燃烧过程的角度改进性能。中冷器换热试验和高原环境发动机性能模拟台架试验表明:海拔3700m,标定工况点,一体化技术可以使发动机压气机后气体温度降低35.1℃;2000r/min、117.2kg/h工况时,单独应用一体化技术,柴油机功率恢复4.6%,燃油消耗率降低4.1%,涡前排气温度降低39℃,最大压升率降低4.7%;同时,应用优化的喷油器,功率比原机在高原提升11.1%,燃油消耗率下降7.2%,涡前排气温度降低49℃,最大压升率降低10.3%。
王宪成郭猛超和穆谷操程江华
关键词:内燃机大功率柴油机一体化热负荷
喷嘴参数对柴油机喷油规律与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采用广安博之(Hiroyasu)等准维模型,建立高原运行柴油机工作过程模型;基于一维非定常可压缩理论建立柴油机喷射系统模型,二者耦合计算高原环境喷油器主要结构参数对柴油机实际运行时的喷油规律、燃烧特性和输出性能的影响.台架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信性.结果表明:喷孔数和喷孔直径对喷油规律影响最为敏感,喷孔夹角对喷油规律影响微弱.在海拔4 000m时,针对该型柴油机,喷孔面积存在一个最优区间,在该区间给出了功率变化率和喷孔面积的关系式.在燃烧室结构和供油系统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当喷孔面积减小为原喷孔的25%~60%时,柴油机功率最大提升8.5%;油耗最大下降8.8%,排气温度下降35℃以上.但是缸内温度明显上升,NOx排放恶化.研究为通过优化喷油器参数改善高原运行柴油机燃烧和性能提供了参考.
李华莹刘建敏郭猛超
关键词:喷嘴喷油规律
某型车辆动力及辅助系统高原改造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某型车辆动力及辅助系统高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车辆动力舱空间和结构限制,分别从进气中冷、滤清器、供油系统进行改造研究,提出各系统改造方案;通过计算分析、数值仿真和试验分析等手段,对方案进行验证,分析改造技术对发动机高原运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满足各限制条件的基础上,发动机性能得到恢复,为改造技术手段在实车上的应用提供指导。
刘国浩王宪成郭猛超
关键词:动力系统
高原环境重型车用柴油机热负荷性能分析被引量:46
2012年
以高原修正的广安博之喷雾模型为基础,建立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某特种车辆柴油机缸内燃烧与冷却系统传热耦合模型。海拔3 700m的实车试验表明:模型最大误差在4.3%以内。在不改变发动机部件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柴油机供油提前角和最大循环供油量,可改善高原运行时特种车辆柴油机的热负荷。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4 000m时,供油提前角提前4°CA可使涡前温度最高下降30℃,活塞表面温度最高下降15℃,且表面温度场分布稍有改善,但缸内温度峰值上升20℃;在满足任务工况功率需求的基础上,供油量调整螺钉拧入角度为255°时,热负荷参数满足发动机控制参数要求。
王宪成郭猛超张晶孙志新
关键词:内燃机重型车用柴油机热负荷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扫气式”逆向喷气再生装置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对当前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进行了探讨,简述了柴油机逆向喷气再生技术的原理和优点,设计了一种"扫气式"逆向喷气再生装置,并进行了试验研究,对其再生效果进行了评价.
姜大海郭猛超资新运邵玉平邓成林
关键词:柴油机微粒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一维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09年
以准稳态流动的压力损失方程与传热方程为计算依据,将过滤体看成是一维单通道流动管道的集合,建立了DPF一维流动模型,模拟过滤体;以BJ493ZQ3发动机为试验用发动机,建立发动机模型,将DPF模型连接在发动机排气管尾端,集合为系统整体模型,模拟系统排气阻力。计算与试验结果都表明,固定转速,低负荷时,系统排气阻力与负荷近似呈线性关系,高负荷时,二者近似呈二次曲线关系。计算给出了柴油机加装壁流式碳化硅DPF在实际不同运行条件下的排气背压MAP图,用来标定控制器,同时为DPF的再生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
资新运郭猛超蔡强姚广涛姜大海邓成林
关键词:柴油机微粒捕集器背压数值模拟
特殊环境增压柴油机燃烧特性计算被引量:5
2011年
基于Hiroyasu燃烧模型和Woschni传热模型建立具有环境适应性的增压柴油机工作过程模型,对额定功率点缸压曲线的试验值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大爆压以及最大爆压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的计算值和实测值的误差都在4.1%以内。在此基础上模拟某型坦克柴油机高原燃烧特性。通过调整喷油提前角改善高原燃烧过程。结果表明:海拔4 000 m和0 m相比,放热率重心最大拖后7℃A,瞬时放热率峰值最大降低0.009 kJ/℃A,缸内最大爆发压力降低1.6MPa,缸内平均温度峰值增加220℃以上;喷油提前角在平原最佳喷油提前角的基础上提前,缸内最大爆发压力可增大1.0MPa,最大瞬时燃烧放热率可增大0.008 kJ/℃A,缸内温度峰值增加150℃。考虑最大爆发压力和最大压升率的限制,确定海拔4 000 m喷油提前角提前4℃A对该型柴油机综合性能的改善最有利。计算结果初步为增压柴油机高原运行时的功率恢复和性能改进提供了参考。
路锋郭猛超
关键词:增压柴油机喷油提前角燃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