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茸

作品数:17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合肥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合肥市科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旱涝
  • 3篇大雾
  • 3篇汛期
  • 3篇夏季
  • 3篇SVD
  • 2篇汛期旱涝
  • 2篇气候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2篇江淮分水岭
  • 2篇降水
  • 2篇海冰
  • 2篇北极海冰
  • 2篇Z指数
  • 1篇大雾天气
  • 1篇大雾预报
  • 1篇叠合
  • 1篇灾害
  • 1篇人体舒适度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机构

  • 10篇安徽省气象局
  • 8篇合肥市气象局
  • 6篇南京大学
  • 5篇安徽省合肥市...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河南省气象局
  • 1篇江苏理工学院

作者

  • 17篇方茸
  • 7篇陈健
  • 6篇周后福
  • 5篇翟振芳
  • 3篇张建军
  • 2篇朱德生
  • 2篇邓斌
  • 2篇张平
  • 2篇黄向荣
  • 1篇赵坤
  • 1篇朱科锋
  • 1篇钱玉萍
  • 1篇何冬燕
  • 1篇卢燕宇
  • 1篇屈雅
  • 1篇杜晓宾
  • 1篇杨修群
  • 1篇罗爱文
  • 1篇田红
  • 1篇金龙

传媒

  • 4篇气象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预测
  • 1篇气象科技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大气与环境光...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第30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合肥市大雾时空特征与细网格资料的预报释用被引量:1
2015年
选取合肥市近50年年平均大雾日数、近10年逐日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市大雾时空特征;并利用ECMWF细网格预报场资料对该市秋冬季发生的大雾过程进行预报释用。结果表明:合肥市大雾有缓慢的线性增加趋势,大雾异常年占比20%;出雾时段91%在早晨04:00~10:00,辐射雾占比为94%;11月、1月,大雾和浓雾天气出现频数均最多;大雾天气冬半年多于夏半年,但12月份雾天反而较少;肥西观测站大雾和浓雾天气出现频数均最多;温度、湿度、风速和云量等气象要素条件指标与辐射雾生成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陈健周后福方茸黄向荣翟振芳
关键词:大雾细网格释用
2007年7月4日合肥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及数值预报的对比检验被引量:2
2007年
2007年7月4日4:00~12:00,合肥地区中北部普降暴雨,其中长丰县、肥东县部分乡镇出现超100mm的大暴雨。利用7月4日8:00的实况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同时对T213和欧洲中心的预报产品综合分析检验,最后找出造成合肥地区该次暴雨的影响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过程中遭遇从东路南下的冷空气,二者共同作用在副热带高压北侧造成强降水;西南急流和西北急流在江淮上空交汇,动力抬升作用明显。通过分析得出数值预报产品的对比检验结果。1213模式由于时空分辨率高、物理量产品丰富,对暴雨等影响时间短的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优势。
方茸陈健魏春璇
关键词:暴雨
基于SVD的合肥地区汛期旱涝气候预测研究应用
方茸周后福张建军翟振芳张平翟菁冯妍陈健魏春璇程云生夏玲娣徐光柱
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逐年汛期降水资料,考虑到500hPa高度和太平洋海温是影响华东地区汛期降水最重要的因素,利用SVD技术方法,在前期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太平洋海温场中分别找出影响合肥汛期降水的关键区和关键时段;在汛...
关键词:
关键词:汛期气候预测
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10~15年旱涝趋势预测被引量:9
2002年
本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近 5 0 0年来的旱涝史料进行分析 ,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发生规律 ,并对未来旱涝形势作出预测 ,结果表明 :未来 10~ 15年该地区将处于少水期 ,干旱灾害将增加。
朱德生方茸
关键词:小波分析旱涝灾害
安徽省夏季降水区域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用R型因子分析的方法对1957—2000年安徽省16个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进行研究,应用因子荷载点聚图将观测站点进行区域划分,找出每个区域内的代表观测站,统计各分区夏季降水特征、夏季降水长期趋势变化、区域旱涝特征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季降水可以划分为3个区。其中砀山、滁州和宁国可以分别作为它们的标准站。研究指出,40多年3个区的夏季降水特征差别较大:1区夏季降水量最少,2区居中,3区最多,其中6月3个区差别最明显;1区、2区夏季降水量长期趋势变化不明显,而3区表现为明显的正趋势变化;2区是降水异常的多发区,更容易发生干旱与洪涝;1区中在1957—1970年和1991—2000年旱涝较频繁,而在2区和3区中,旱、涝频数随时间变化总体趋势是从旱向涝转变的。
陈健杜晓宾方茸翟振芳邓斌
关键词:R型因子分析夏季降水
基于SVD和修正Z指数的汛期旱涝预测及其应用被引量:8
2010年
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500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场和降水资料,建立起汛期降水的预测方程;经过适应本地化的Z指数修正,将预测结果转化为旱涝等级;将SVD技术与修正的Z指数结合起来,实现旱涝的气候预测;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气象、防汛抗旱部门。结果表明:1)影响江淮分水岭地区汛期降水的因子有5个,分别是太平洋地区2个,印度半岛附近2个,欧洲地区1个;2)理论上的Z指数等级不符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实际状况,因而必须对Z指数进行修正。经过修正后的各个旱涝等级的划分概率较为合理,说明Z指数的5级指标是可靠的;3)利用5个影响因子可以建立汛期降水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预报方程,在共计8年的旱涝滚动预测和实况检验中,等级相符的有7年,只有2003年的预测试验相差一个等级,5级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7.5%;4)经过气象、防汛抗旱部门2008年的应用,旱涝等级的预测意见和实际基本吻合,说明预测技术的应用情况良好。
周后福方茸张建军钱玉萍
关键词:江淮分水岭旱涝预测奇异值分解
合肥市大雾预报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3
2020年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2-2014年合肥市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气象站日最低能见度资料统计出的大雾观测样本进行研究,应用因子荷载点聚图将合肥市县大雾划分为2个区:中南区、北区。基于PP法统计ECMWF模式输出产品与大雾之间的相关性,全市和分片分别确定与大雾密切相关的高影响因子,利用等级分类和逐步回归建立大雾预报模型。在回归结果的判定阈值和消空指标选定的情况下,通过研发的大雾天气精细化预报系统每日定时输出合肥市大雾预报格点产品。经过前期业务化运行和预报效果检验表明:数值模式产品释用方法在有无大雾预报技巧方面较WRF模式明显占优,技巧评分大幅提升,而2类典型大雾天气过程预报效果检验则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数值模式产品释用的预报方法效果更好。
陈健周后福周文鳞方茸赵倩
关键词:大雾
合肥市大雾时空特征与预报指标浅析
选取合肥地区近50年年平均大雾日数、近10年逐日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合肥地区大雾时空特征;并结合典型个例对大雾预报指标进行浅析.结果表明:合肥地区大雾长期趋势变化不明显;当V∈(0,1000m]时,11月和1月,肥西和合...
陈健周后福方茸黄向荣翟振芳
关键词:大雾天气
文献传递
1999和2000年安徽省汛期旱涝分析及可能性预报
2006年
1999与2000年安徽省汛期出现了2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模态。1999年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安徽出现南涝北旱,而2000年雨带位于淮河流域,安徽出现北涝南旱。通过环流对比分析认为1999年南涝北旱主要是6~7月鄂海阻塞高压的形成和维持及8月大陆异常的高压所致;2000年副高较1999年长期显著偏弱偏东、脊线位置偏北是形成雨带偏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是由于副高的影响机制不同而导致雨带位置的偏差。统计分析表明,副高对拉尼娜的响应滞后6~18个月最为显著,2000年副高的变化是对拉尼娜的响应,而1999年副高的变化可能是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另外,通过对南亚高压的季节性转换与夏季东亚阻塞高压的关系分析认为,南亚高压季节性转换早,夏季东亚易形成阻塞,江淮梅雨显著。
方茸
关键词:副高可预报性
江淮地区弓状回波的分布和环境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本文结合探空、地面、再分析资料和强对流重要天气报文资料,分析江淮地区(30°~36°N、115°~122°E)弓状回波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灾害性雷暴大风特征,重点利用我国2009—2012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弓状回波时空分布和三维结构及其成灾机制。统计结果表明:弓状回波常发生在傍晚(17—20时),分布在安徽西北部到江苏东南部、山东东南部到江苏的西南部,以及安徽南部的两山地间的平原地区。其产生的极端大风(≥10级)占该地区极端大风的30%。产生弓状回波的天气背景主要是东北冷涡和高空槽,中等的对流不稳定度[平均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1780 J·kg^(-1)]和垂直风切变(平均1000~700 hPa风切变为11.6 m·s^(-1)),中层存在明显的干层。东北冷涡环境下的弓状回波系统具有较大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和地面的强冷池。根据雷达观测的结构,江淮地区弓状回波可分为三类:典型弓状回波(BE)类型、弓状回波复合体(BEC)类型和飑线型弓状回波(SLBE)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8.6%、14.3%和57.1%。
罗爱文朱科锋方茸金龙赵坤
关键词:弓状回波雷暴大风强对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