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作品数:27 被引量:141 H指数:7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reg及细胞因子谱在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差异及意义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探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及细胞因子谱在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TP)患者人群中分布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0年1月到2022年2月期间结缔组织病(CTD)继发血小板减少患者21例(CTD-TP组)、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患者20例(ITP组),血液系统疾病(HD)继发血小板减少患者20例(HD-TP组)和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reg占CD4+T细胞比例及血浆细胞因子谱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结果的差异。结果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较:CTD-TP组和HD-TP组的CD3+总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的绝对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TP组和ITP组的Treg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D-TP组的Treg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细胞因子谱比较:CTD-TP组IL-6和IL-8水平高于对照组;ITP组IL-6、IL-8、IL-10、IL-1β、IL-17A、INF-α和IL-12P7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TP组IL-8和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CTD-TP组IL-8、IL-1β、IL-12P70和IL-17A水平均低于ITP组;ITP组IL-17A和IL-12P70水平高于HD-T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CTD-TP组中,Treg、IL-6、IL-8、1L-17A与血小板计数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在不同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细胞亚群紊乱和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外周血中,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在免疫相关血小板减少患者(CTD-TP组和ITP组)中降低,而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HD-TP组)中升高。 李雪梅 邹东梅 孙雪静 李霞 赵义 孙婉玲关键词:结缔组织病 血小板减少 淋巴细胞亚群 急诊科护士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职业紧张感、心理弹性对积极应对方式作用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19 2020年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职业紧张感及心理弹性对应对方式的作用关系,探究其作用路径。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2019年10—12月对北京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368名急诊科护士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职业紧张感及应对方式量表中的积极应对分量表对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积极应对处于中上等水平(40.17±6.82),婚姻状况、独生子女、急诊工作年限及文化程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职业紧张感及心理弹性依次进入回归方程(F=101.252,P<0.01),可解释急诊科护士积极应对方式的52.2%。路径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在直接效应(0.349)与总效应(0.435)上为影响积极应对方式最重要的因素,且心理弹性间接作用于积极应对。结论急诊科护士积极应对的水平尚可,但部分存在消极应对情况,可通过提高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降低职业紧张感,提升心理弹性,从而促进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 程萌 孙雪莲 李霞 梁潇关键词:急诊科 护士 床旁脑电图早期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床旁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早期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alignant MCA infarction,mMCAI)的可能性和准确性。方法对35例发病48h内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hemispheric infarction,MHI)患者行床旁EEG检测,盲法判读EEG指标,并分析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指标;按发病7d内是否发生mMCAI,分为mMCAI组和非mMCAI组,比较两组患者EEG指标以及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出现时,发生mMCAI的优势比(oddsratio,OR)并计算其预测mMCAI的准确性。结果35例Mm患者中mMCAI组20例,非mMCAI组15例,两组间EEG指标[梗死对侧枕部Or.节律解体、梗死对侧广泛性慢波、梗死对侧优势频率波低波幅、区域性无8波减弱(regional attenuation without delta,RAWOD)模式、EEG反应性消失]、临床指标(恶心伴呕吐)和影像学指标(梗死范围超过整个MCA供血区、透明隔层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3~5mm)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出现梗死对侧枕部α节律解体的患者发生mMCAI的风险最高(OR=22.67,95%CI3.89~132.10),预测mMCAI的敏感性为85.0%,特异性为80.0%,阳性预测值为85.0%,阴性预测值为80.0%,优于其他EEG指标以及临床和影像学指标。结论床旁EEG指标能早期预测mMCAI,而且预测准确性优于临床和影像学指标。 赵经纬 宿英英 李霞 王琳 刘甜甜关键词:脑电描记术 脑梗死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的准确性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I)的准确性。方法纳入40例发病24h内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4、36和48h抽取血液样本,采用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NSE浓度。mMCAI定义为临床出现脑疝征象且CT和(或)M砌显示占位效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3个时间点血清NSE水平预测rnMCAI的准确性。结果16例患者发生mMCAI(40%)。发病后24h血清NSE水平预测mMCAI的准确性较差;36h血清NSE浓度预测mMCAI的特异性很高(96%),但敏感性较低(69%);48h血清NSE浓度预测mMCAI的特异性(92%)和敏感性(88%)均很高。结论血清NSE浓度及其动态变化可预测mMCAI的发生,预测时间点以发病后36~48h为宜。 李霞 宿英英 张运 周王琳 刘甜甜关键词:神经元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生物学标记 口、鼻咽通气道在重症脑卒中合并呼吸暂停事件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口、鼻咽通气道在缓解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呼吸道阻塞、改善呼吸功能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30例重症脑卒中并发呼吸暂停事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安置口、鼻咽通气道辅助氧疗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氧疗的治疗方法。两组分别于入院时、氧疗时及治疗1周后去除治疗措施时3个时间点进行多导睡眠仪(PSG)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2)、平均血氧饱和度(ASpO2)。结果氧疗时与入院时相比较,对照组患者LSpO2和ASpO2明显提高,但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及最长低通气时间无明显变化。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LSpO2较1周前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的指标改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周后两组ASpO2的提高与入院时相比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鼻咽通气道辅助氧疗和单纯氧疗均可即时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但单纯氧疗不能即时缓解患者由呼吸道阻塞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暂停事件等呼吸障碍。持续治疗1周后,两种手段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的作用均能持续,但与单纯氧疗的方法比较,采用口、鼻咽通气道辅助氧疗治疗,持续效果更为肯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李思颉 李霞 叶红 高冉 吉训明 宿英英关键词:卒中 口咽 鼻咽 多导睡眠仪 血管内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对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48h内行血管内低温治疗,通过血管内热交换系统控制患者核心体温(膀胱温度)。这一过程包括诱导低温(目标温度为33~34℃)、维持低温(维持目标温度24h)和恢复常温(24h恢复至36.5℃),同时监测低温期间的不良事件。低温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预后评估。结果①4例患者诱导低温时间中位数为6.5h(3.5—12.5h)。1例患者因寒战控制不理想而未能达到目标温度。②3例患者低温持续24h;1例患者因纠正脑疝而延长至48h。低温期间,3例患者核心体温最大偏差〈1℃;另1例患者核心体温最大偏差〈2℃,但温度偏差〈0.3℃时间占低温全程的80%-90%。③3例患者复温持续24h,1例患者复温持续13.5h。④低温期间非严重性不良事件共14件,2例低温前即形成脑疝的患者死亡。⑤3例存活患者低温治疗后3个月mRS分别为4、5、5分。结论血管内低温可操作性强,持续低温稳定、复温可控性强。低温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但其有效性尚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宿英英 李霞 高冉 李红亮 肖芬 高金霞 叶红 丁建平 王琳关键词:脑梗死 物理治疗技术 某三甲医院老年风湿病患者患病情况调查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调查分析某三甲医院风湿科老年住院患者风湿病分布情况。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风湿科住院患者236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年龄不同分为2组。<60岁为中青年组(1293例),≥60岁为老年组(1067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出院诊断以及合并症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四格表χ2检验分析不同疾病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中老年男性患者的比例较中青年组高;在痛风中老年女性患病的比率较中青年组高;在皮肌炎及重度骨关节炎中老年组男女患病比例与中青年组相反;在大动脉炎及系统性硬化症中无老年男性病例。结论老年人患风湿病与中青年不同,不同性别患病分布情况有其自身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老年风湿病患者的患病分布情况,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及治疗。 廖秋菊 赵义 李霞 魏廉关键词:老年人 风湿病 干燥综合征并发神经系统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并发神经系统(NS)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pSS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并发NS病变情况;比较并发NS病变和未并发NS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SS患者并发NS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142例患者中,并发NS病变46例(32.4%)。与未并发NS病变者相比,并发NS病变者发病年龄低、病程短、口干及眼干症状发生率低、外周血白细胞降低比例低,而RF滴度≤3倍上限比例、抗AQP4阳性率及ESSDAI评分升高。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45岁(OR=5.74,P=0.005)、病程≤4年(OR=3.92,P=0.024)、RF滴度升高≤3倍上限(OR=9.33,P=0.002)和ESSDAI评分>3分(OR=16.06,P=0.000)是pSS并发NS病变的危险因素,而口干症是pSS并发NS病变的保护性因素(OR=0.26,P=0.019)。结论pSS常累及NS,年龄、病程、血清RF水平和病情活动性与NS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李霞 田真 魏廉 李赫 赵义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神经系统病变 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病历书写缺陷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总结和分析风湿免疫科的规范化培训医师病历书写中的缺陷,为提高病历书写水平提供对策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20份某院风湿免疫科2019年1月~12月的入院记录,进行缺陷总结和原因分析。结果现病史书写缺陷率最高(59.2%),其中阴性症状缺乏最常见,其次是诊疗过程记录不完整和症状记录或采集错误;主诉缺陷第二多见(54.2%),其中主要症状不准确最常见,其次是主诉不简练;体格检查部分缺陷也较为多见(36.7%),最常见的是症状体征混淆以及体格检查和专科查体前后不一致。对所有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发现52.3%的缺陷是因为专科知识缺乏,25.1%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17.7%是因为工作态度不认真,还有4.9%的缺陷是对于病案书写规范不了解造成。结论风湿免疫科规培医师书写的入院记录,缺陷率高达50%以上,病案缺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专科知识缺乏,其次是基本功不扎实,需针对发生缺陷的原因提出对策,提高规培医师病历书写水平。 孔芳 陈丽芬 李霞 苏丽 廖秋菊 赵义关键词:入院记录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低温治疗中抗寒战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2009年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低温治疗中抗寒战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11月1日至2007年8月30日期间,对发病3 d内的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低温治疗,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57±1)岁。其中体表低温10例,血管低温5例。所有患者在低温治疗前给予抗寒战药物。体表低温患者静脉推注负荷剂量氯丙嗪和异丙嗪各25 mg,随后各静脉持续泵入1~5 mg/h,并根据寒战程度调整剂量。血管内低温患者中非昏迷者先静脉推注负荷剂量哌替啶1 mg/kg和负荷剂量异丙嗪25 mg,后持续泵入哌替啶25~35 mg/h和异丙嗪1.5~3 mg/h,当患者出现1级寒战时,再次静脉推注哌替啶10~25 mg,并持续泵入哌替啶5 mg/h,直至寒战控制;昏迷患者静脉输注负荷剂量阿曲库铵0.4 mg/kg,并持续泵入5μg/(kg.min),最大剂量为45 mg/h。结果:15例患者中7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7%。10例体表低温患者中,4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2例为快速心房纤维颤动(154次/min及157次/min),2例血压下降[171/82降至97/50 mm Hg(1 mm Hg=0.133 kPa)及192/109降至113/87 mm Hg];5例血管内低温患者3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出现呼吸频率减慢(8次/min),1例呼吸频率减慢同时伴心率减慢(77次/min)和血压下降(88/39 mm Hg),1例血压下降(57/39 mm Hg)。7例患者中除2例因快速心房纤维颤动不能纠正而终止体表低温治疗外,其余患者经对症处理不良反应消失。结论:抗寒战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心率变化和血压下降;多数反应较轻,不影响低温治疗。 李霞 叶红 宿英英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 氯丙嗪 异丙嗪 阿曲库铵 哌替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