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颜照坤

作品数:81 被引量:445H指数:12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5篇天文地球
  • 1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水利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9篇地震
  • 27篇龙门山
  • 21篇盆地
  • 17篇三叠
  • 17篇汶川地震
  • 16篇三叠世
  • 16篇晚三叠世
  • 15篇前陆
  • 15篇前陆盆地
  • 15篇陆盆
  • 10篇地貌
  • 10篇青藏高原
  • 10篇青藏高原东缘
  • 10篇隆升
  • 9篇剥蚀
  • 7篇断层
  • 7篇孔店组
  • 6篇地质
  • 6篇褶皱
  • 4篇地貌演化

机构

  • 8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7篇四川省地震局
  • 16篇中国石油天然...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7篇中国石油
  • 6篇成都地质矿产...
  • 4篇东华理工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四川大学
  • 2篇四川省蜀通岩...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四川省水文水...
  • 1篇四川省核工业...

作者

  • 81篇颜照坤
  • 54篇李勇
  • 36篇闫亮
  • 19篇赵国华
  • 16篇李敬波
  • 14篇郑立龙
  • 14篇李奋生
  • 11篇董顺利
  • 11篇马超
  • 9篇肖敦清
  • 9篇刘子藏
  • 9篇李勇
  • 9篇周荣军
  • 8篇张威
  • 8篇蒲秀刚
  • 7篇苏德辰
  • 7篇袁淑琴
  • 6篇丁海容
  • 6篇丘东洲
  • 5篇云锟

传媒

  • 8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四川师范大学...
  • 4篇现代地质
  • 4篇第四纪研究
  • 3篇自然杂志
  • 3篇岩石学报
  • 3篇断块油气田
  • 3篇2015年全...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四川地震
  • 2篇防灾科技学院...
  • 2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地质学刊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地球科学
  • 2篇2014年中...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20篇2015
  • 12篇2014
  • 8篇2013
  • 6篇2012
  • 12篇2011
  • 4篇2010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 8. 0 级地震震后泥石流空间分布和控制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基于对汶川8.0级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和震后5年来龙门山中北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刻画,对震后泥石流灾害空间分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获得以下认识:震后泥石流集中分布在北川-映秀断裂上盘10 km范围以内,相对于同震崩塌、滑坡具有更明显的上盘效应。震后泥石流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松散堆积物分布范围、地形地貌、岩性、降水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同震崩塌、滑坡松散堆积物为震后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地形地貌是控制震后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泥石流提供了势能和启动的空间条件;震后泥石流集中发生在前震旦系彭灌杂岩和古生界粉砂岩、砂岩等岩性分布区;降水是导致震后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
李奋生李勇李勇赵国华颜照坤郑立龙李敬波王世元闫亮张威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后泥石流
汶川地震同震垂向位移对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启示--基于前陆盆地挠曲模型的分析
汶川地震驱动了龙门山及周缘地区近场、远场同震地表形变,本文基于前陆盆地挠曲模型理论对汶川地震同震垂向位移形成机理及深部动力学背景进行探讨.在对汶川地震产生的瞬间构造负载进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并利用能够表达线性负载的常规弹...
颜照坤李勇邵崇建
关键词:汶川地震深部动力学
龙门山地区水系发育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的指示被引量:11
2015年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既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中陡度最大的山脉,也是构造活动和地貌景观塑造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该区域成为研究构造-地貌-水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实验场。本文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5条基岩河道的纵剖面,采用简单数学函数拟合河流纵剖面形态,并结合基岩水力侵蚀模型,分析龙门山不同位置的地形特征。本次研究获得以下几点认识:①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河流纵剖面的分析,龙门山整体上具有较高的隆升速率,导致这一地区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②龙门山中段和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以上凸型为主,说明该区域尚未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前均衡期;③龙门山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呈直线形态,说明该区域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期;④龙门山不同地区的水系发育特征,表明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具有更强的构造活动性、更高的隆升速率,龙门山北段则具有较弱的构造活动性、较低的隆升速率,并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李奋生赵国华李勇李勇颜照坤梁明剑闫亮李敬波郑立龙
关键词:龙门山造山带青藏高原东缘
构造、地貌和气候对汶川地震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以龙门山北段通口河流域为例被引量:7
2012年
通过对汶川地震驱动的通口河流域同震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野外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分析,获得通口河流域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结合对通口河流域构造、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构造因素(汶川地震)是导致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2)地貌因素为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3)以降雨为主的气候因素是导致震后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
李奋生李勇颜照坤闫亮赵国华马超DENSMORE Alexander L.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与前陆盆地“盆山耦合”机制分析
颜照坤李勇赵国华周荣军梁明剑闫亮李奋生李敬波郑立龙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发震构造特征及动力源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MS6.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活动断裂组合样式和区域构造背景等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1)根据主震及4级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烈度长轴方向,判断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2)根据地表GPS水平运动速率及水平缩短速率的差异性、断裂组合样式和历史余震深度,判断发震断裂具有薄皮-同向差异逆冲型捩断层的特征;(3)包谷垴—小河断裂活动可能主要受深部的"管道流"控制,"管道流"自NW向SE方向运动,在昭通断裂带处受到华南板块的差异阻挡,造成包谷垴—小河断裂西侧管道流运动速率大于东侧管道,从而驱动包谷垴—小河捩断层的左旋滑动,导致了鲁甸地震的发生。
邵崇建李勇周游颜照坤聂舟李敬波郑立龙闫亮王腾文
关键词:发震断裂
沧东断层孔店期伸展、走滑作用的沉积响应被引量:11
2012年
文中根据地震、钻井资料,对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古近纪孔店组残留地层进行精细研究,获得了对孔店组沉积特征的深刻认识,进而分析孔店期沧东断层伸展作用和走滑作用对孔店组沉积的控制作用,并得出沧东断层在孔店期的构造活动规律:沧东断层在SQ1层序沉积时期开始发生伸展作用,SQ1层序沉积期和SQ2层序沉积期伸展强度较弱,并且只有沧东段活动;SQ3层序沉积期和SQ4层序沉积期伸展作用持续增强,并且整段都有活动,成为控制东侧下降盘沉积作用的边界断层。与此同时,沧东断层的右行走滑运动也控制了其东侧孔店组地层的沉积作用。
颜照坤李勇李奋生肖敦清蒲秀刚刘子藏袁淑琴
关键词:走滑作用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三号孔(WFSD-3)须家河组震积岩分析
龙门山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属于巨型逆冲推覆造山带,其强烈的构造活动控制着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作用及演化过程。青藏高原中生代以来的基麦里加积碰撞和印亚碰撞作用,远程驱动了龙门山晚三叠世以来的构造变形作用,在构造活动期,龙...
刘颖倩颜照坤王伟明王全智
关键词:震积岩
龙门山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通量与造山带的隆升和剥蚀被引量:10
2010年
根据钻井资料、地层剖面资料,利用Surfer8.0软件编制出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各组段的残留地层等厚图,得出各组段残留地层的沉积总量,并计算出各阶段沉积通量:21.4t/(m2·Ma)、184.2t/(m2·Ma)、278.0t/(m2·Ma)、147.6t/(m2·Ma)、703.5t/(m2·Ma)、272.0t/(m2·Ma)。然后,利用物质平衡法将沉积物回剥至龙门山造山带并进行脱压校正,计算出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带剥蚀总厚度为2514m,各阶段造山带剥蚀速率分别为:0.009mm/a、0.114mm/a、0.133mm/a、0.094mm/a、0.423mm/a和0.133mm/a。最终,重塑了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的隆升历史:在距今228.0~199.6Ma的时间内龙门山造山带地壳隆升了约4.3~4.6km,地表隆升了1.8~2.1km;并且隆升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初始隆升(228.0~216.5Ma)、加速隆升(216.5~211.0Ma)、缓慢隆升(211.0~203.6Ma)、急剧隆升(203.6~202.7Ma)和缓慢隆升(202.7~199.6Ma)五个阶段。
颜照坤李勇董顺利韩冰陈浩
关键词:沉积通量剥蚀龙门山造山带隆升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新生代原型盆地构造演化被引量:2
2023年
基于沧东凹陷地震剖面和新生代残留盆地结构的详细分析,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结合沉积体系演变特征,系统研究了沧东凹陷的原型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沧东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坳陷期(孔三段-孔一下亚段沉积期)、断陷期(孔一上亚段-东营组沉积期)和坳陷期(馆陶组-平原组沉积期)3个演化阶段。在断陷期,盆地演化主要受沧东和徐西两条边界断层的控制,盆地伸展作用具有逐渐减弱的特点,并且边界断层伸展作用具有自北西向南东迁移的特点。沧东凹陷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受控于岩石圈上部简单剪切伸展和岩石圈下部纯剪切伸展的共同作用。
叶婷婷颜照坤颜照坤李勇王锦程王锦程任聪聂舟张代柱颜晨雨赵文武龚楚雲
关键词:平衡剖面盆地演化原型盆地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