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贵
- 作品数:25 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道德认同概念辨析被引量:19
- 2014年
- 当前社会,道德问题日显突出,道德认同因其关涉道德如何深入人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但当前学界对道德认同的概念尚未十分明晰,我们在对人格说、图式说、社会化说、内化说四种视角的道德认同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道德认同概念进行了新的厘定。
- 刘仁贵
- 关键词:道德认同道德人格道德社会化道德内化
- 伦理与道德关系再认识被引量:13
- 2012年
- 从词源学考察伦理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应然性关系;道德则是人们对这种应然性伦理关系的反思、认同和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应当如何"的观念、品格、规范和行为。伦理是道德的来源和依据,道德则是伦理的展开和实现,表现出既相通相依、又相互限定的张力关系。厘正两者的关系,可有效防止道德绝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的构建和践行,有助于重建当代人的道德信仰。
- 李建华刘仁贵
- 关键词:伦理道德应然性伦理精神
- 认同概念发展的三条线索被引量:1
- 2014年
- 在西方,认同概念的发展有三条重要线索,即本体论视角下的认同,主体视角下的认同和互动视角下的认同,这三条线索在当代语境中相互交叉渗透,促进认同概念不断充实,不断得到新的阐释。
- 刘仁贵
- 关键词:本体论主体论互动论
- 论道德认同与道德榜样建设被引量:3
- 2019年
- 道德榜样是道德主体自觉认同、践行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典范,道德榜样的树立是人们在道德认同基础上实践的结果,道德榜样也通过道德认同发挥实际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道德本身的认同性、时代性、合理性及榜样树立程序、榜样人格的同一性和持续性等因素共同影响道德榜样建设和人们对道德榜样的认同。因此,应重视道德认同机制在道德榜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辜俊君刘仁贵
- 关键词:道德认同道德榜样
- 论道德蜕化与道德内化、道德外化的关系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道德现象,即人们的行为常常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悖,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主体利益要求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之间发生了冲突。面对这一冲突,高高在上的传统道德常常要求人们压抑甚至放弃个人利益要求而...
- 刘仁贵
- 关键词:道德内化辩证互动
- 文献传递
- 荀子“制礼义以分之”的正义思想——基于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的视角被引量:3
- 2019年
- 关于正义研究的诸理论基本可归约为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两种正义理论。荀子提出"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主张在生存资源分配上取长补短,在政治权力资源分配上机会均等,在经济资源分配方面优先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关照弱势群体等,体现了其同一性正义思想;他还认为国家管理职位要打破世卿世禄制而按能配位、任人唯贤,并且对不同能力的人在权力分配、收入待遇、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等方面也应有所差异,体现了其差异性正义思想。通过"维齐非齐"思想,荀子还将这两种正义内在地统一起来。荀子的正义思想不仅启发了后来的思想家,甚至在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 刘仁贵辜俊君
- 关键词:正义同一性
- 先秦儒家道德认同智慧及其当代价值被引量:2
- 2019年
- 先秦儒家诸多道德观念与道德要求得到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和长久传承,有些直至今天还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体现了先秦儒家的道德认同智慧:如从"天人合一""人性同一""己他相通"角度回答"人为什么要认同道德",从现实人伦建构道德理论体系,形成"伦—道—德—行"道德认同模式,提出"家国天下"道德认同目标,形成"内修"和"外铄"道德认同机制等。这些智慧在如何确立道德认同基点、树立共同道德价值目标、形成道德共同体、增强道德文化自信等方面对当今社会的道德认同构建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 刘仁贵
- 关键词:先秦儒家道德认同道德智慧
- 为他性道德和为己性道德——道德的二重性及其人性根基
- 一、道德的二重性:为他性和为己性人的存在是一个不断与"他者""交往"的过程,在这一交往过程中,人总是在不停地面对着两个问题:"我应该为‘他'做什么?";"我从‘他'那里可以得到什么?"这里的"他"包括他人和群体。前一问题...
- 刘仁贵
- 关键词:性道德群体本位
- 文献传递
- 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 通过对中西方关于伦理和道德的词源学考察,可以将伦理理解为一定社会的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应然性关系,将道德理解为人们对这种应然性伦理关系的反思、认同和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应当如何的观念、...
- 刘仁贵
- 关键词:伦理道德应然性伦理精神
- 文献传递
- 主体行为与社会道德关系现状及其启示
- 2009年
- 主体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背离是当前我国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有来自于传统道德的影响,有社会转型期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一致。对这一问题的矫正可以从对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社会道德规范内容的改革、道德主体性的引导等方向着手。
- 刘仁贵
- 关键词:社会道德背离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