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自镛

作品数:425 被引量:10,695H指数:5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默沙东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37篇期刊文章
  • 78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8篇医药卫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5篇耐药
  • 232篇耐药性
  • 132篇细菌
  • 124篇耐药性监测
  • 100篇细菌耐药
  • 90篇杆菌
  • 85篇细菌耐药性
  • 82篇球菌
  • 82篇抗菌
  • 81篇菌药
  • 76篇抗菌药
  • 74篇药物
  • 65篇细菌耐药性监...
  • 54篇抗菌药物
  • 47篇药性分析
  • 47篇耐药性分析
  • 43篇敏感性
  • 43篇病原菌
  • 42篇菌属
  • 37篇药物敏感

机构

  • 37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27篇北京协和医院
  • 12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13篇复旦大学
  • 106篇北京医院
  • 100篇新疆医科大学...
  • 95篇甘肃省人民医...
  • 83篇安徽医科大学
  • 83篇上海交通大学
  • 83篇浙江大学医学...
  • 79篇中国医科大学...
  • 66篇广州医科大学
  • 64篇浙江大学医学...
  • 61篇昆明医科大学
  • 55篇重庆医科大学
  • 51篇天津医科大学
  • 44篇四川大学
  • 42篇内蒙古医科大...
  • 35篇哈尔滨医科大...
  • 34篇陕西省人民医...

作者

  • 424篇孙自镛
  • 124篇俞云松
  • 120篇徐英春
  • 116篇倪语星
  • 113篇陈中举
  • 102篇季萍
  • 100篇李丽
  • 96篇孙景勇
  • 95篇魏莲花
  • 94篇胡云建
  • 94篇艾效曼
  • 92篇王传清
  • 77篇张朝霞
  • 76篇张小江
  • 73篇卓超
  • 72篇褚云卓
  • 69篇朱德妹
  • 69篇苏丹虹
  • 67篇朱旭慧
  • 67篇吴玲

传媒

  • 124篇中国感染与化...
  • 35篇中华检验医学...
  • 22篇中华医院感染...
  • 9篇华中科技大学...
  • 9篇国际检验医学...
  • 8篇第五届全国微...
  • 7篇中国抗生素杂...
  • 7篇中华微生物学...
  • 7篇中华医学会第...
  • 6篇华中医学杂志
  • 6篇现代检验医学...
  • 6篇检验医学与临...
  • 5篇中国实验诊断...
  • 5篇内科急危重症...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5篇临床内科杂志
  • 5篇第六次全国中...
  • 4篇中国微生态学...
  • 4篇医药导报
  • 4篇同济医科大学...

年份

  • 4篇2025
  • 18篇2024
  • 7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2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18篇2017
  • 29篇2016
  • 17篇2015
  • 26篇2014
  • 27篇2013
  • 49篇2012
  • 24篇2011
  • 31篇2010
  • 37篇2009
  • 18篇2008
  • 18篇2007
  • 23篇2006
4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8年武汉同济医院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2008年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们菌属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1及E-test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WHONET 5.4软件分析数据。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耐药表型研...
童先丽孙自镛朱旭慧简翠李丽张蓓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文献传递
2015—2021年CHINET儿童患者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变迁
2025年
目的了解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和住院患儿临床分离菌的菌种组成和耐药性异同点,提供合理用药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分别收集并统计CHINET 2015—2021年临床门急诊和住院患儿临床分离病原菌及药敏资料。结果2015—2021年CHINET耐药监测网中儿童患者分离株共278471株,其中门急诊分离株占17.1%,以A群β溶血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住院分离株占82.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最常见。门急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24.5%)低于住院患儿(31.5%),且门急诊MRSA分离株对多种受试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住院患儿。门急诊和住院患儿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或屎肠球菌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均较低,肺炎链球菌、β溶血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且门急诊红霉素耐药的A群β溶血链球菌的检出率高于住院患儿。门急诊患儿产β内酰胺酶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45.1%)低于住院患儿(59.4%),且均总体呈上升趋势。门急诊和住院患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n)、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e)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a)的检出率分别为14.0%和24.2%、11.7%和20.6%、47.8%和52.8%。门急诊患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受试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住院患儿。门急诊患儿氟喹诺酮类耐药大肠埃希菌、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o)、CRKpn和CRPae的检出率均低于住院患儿,但2021年CRAba的检出率高于住院患儿。结论门急诊和住院儿童患者中临床分离菌的分布不同,MRSA、ESBL和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CRO)等菌株在住院儿童中的检出率均高于门急诊患儿。临床应依据病原学诊断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
孟青周林涛陈运生杨洋胡付品朱德妹王传清王爱敏朱镭孟晋华张泓王春董方吕志勇周树平周艳王世富胡芳芳徐英春张小江张朝霞季萍贾伟李刚温开镇张贻荣金炎邵春红赵勇龚萍卓超苏丹虹单斌杜艳郭素芳冯佼孙自镛陈中举刘文恩李艳明马晓波郑燕萍郭大文赵金英汪瑞忠房华张利侠马娟李继红胡志东李金倪语星孙景勇郭如意朱焱谢轶康梅徐元宏黄颖王山梅楚亚菲喻华黄湘宁魏莲花邹凤梅沈瀚周万青褚云卓田素飞
关键词:细菌耐药监测药物敏感性试验
2008年湖北省细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调查2008年湖北省细菌耐药性监测网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经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4 272株临床分离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7 936株,占32.7%,革兰阴性杆菌15 314株,占63.1%,真菌1 005株,占4.1%,厌氧菌18株。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克雷伯菌属和不动杆菌属。MRSA、MRCNS检出率分别为56.1%和79.3%。检出万古霉素天然耐药肠球菌(即母鸡肠球菌和铅黄肠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低于20%,检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3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分别为65.1%、44.7%和25.3%。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低于20%。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8%和8.0%。除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外,不动杆菌属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伯克霍尔德菌属对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9.3%和25.8,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1%和54.5%。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约占2/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最高抗菌活性。临床细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尤以不发酵糖菌上升明显。
简翠张蓓王斌陈中举田磊李丽孙自镛
关键词:耐药性监测抗菌药物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
1998年~2006年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以商用培养基及仪器培养血液标本;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结果1998年1月-2006年5月血培养分离菌196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72株(59.7%),革兰阴性菌661株(33.7%),真菌130株(6.6%)。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比例分别为12.4%(145/1172)和64.5%(756/117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比例为12.4%(18/145)。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88.9%,52.8%;88.9%,32.5%;68.8%,0%;61.5%,1.9%;55.5%,5%;38.9%,11.2%。未发现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革兰阴性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73.4%,485/661),其次为非发酵菌(23.8%,157/66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流行率分别为37.3%(90/241)和50.7%(38/75),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ESBLs阴性细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酶烯类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2%和17.9%。检出1株美罗培南耐药的不动杆菌。结论血培养分离菌菌种分布广泛,且耐药现象严重,加强感染检测有助于提高血流感染诊疗水平。
孙自镛陈静朱旭慧张蓓李丽杜鹏超
关键词:血液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武汉地区粪便中非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性与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1
2006年
王斌孙自镛申正义陈如朱旭慧李丽熊薇
关键词:伤寒沙门氏菌粪便标本流行病学调查耐药性药物敏感试验腹泻病人
武汉地区临床分离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45
1998年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收集1996年武汉地区13所医院临床分离的致病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用WHONET3计算机软件完成数据分析。结果1996年共收集致病菌4639株,包括革兰阳性球菌1345株(29%),革兰阴性杆菌3294株(71%)。致病菌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白菌属最多见。1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苯唑西林,也耐其他抗菌药物。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的抗菌作用最强。结论临床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应在不同地区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
申正义孙自镛王洪波
关键词:抗药性微生物
2006年-2008年武汉同济医院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耐药性,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我院2006年-2008年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用Kirbr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 2008 M100-S18判断结果,以...
陈中举朱旭慧李丽张蓓简翠田磊王斌朱琴孙自镛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氯霉素耐药性监测耐药率
文献传递
常用ELISA HBsAg试剂检测效能的评估及合理的检测流程的探讨
彭静程黎明管青刘艳玲吴士及殷波涛王斌孙自镛
应用rDNA ITS区测序评估API 20C AUX及CHROMagar对酵母菌的鉴定
目的:使用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测序分析鉴定酵母菌的方法评估API20CAUX和CHROMagar两种鉴定方法,为临床实验室选择快速、准确鉴定酵母菌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同济医院2010-2012年临床分离的17...
陈中举孙自镛李丽朱旭慧张蓓田磊简翠汪玥闫少珍
关键词:酵母菌内转录间隔区CHROMAGAR
文献传递
PT、DD和PL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预后评估及基于SIC积分系统指导抗凝治疗的价值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计数(PL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并探讨基于脓毒症诱导凝血病(SIC)积分系统指导抗凝治疗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月11日序贯入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断为COVID-19且满足重症标准的4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重症时PT、DD、PLT、SIC积分以及确认重症后48 h内是否启动长期抗凝等资料,观察终点为28 d生存或死亡事件。依据28 d生存或死亡事件,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依据确认重症时是否符合SIC,分为SIC组与非SIC组。分析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PT、DD、PLT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PT、DD、PLT对COVID-19重症患者28 d死亡事件的影响及预测能力;分析比较SIC组与非SIC组中接受抗凝治疗对28 d病死率的影响。结果(1)死亡组PT较生存组长[15.1(14.2,16.6)s比14.3(13.6,15.1)s Z=-5.922,P<0.001],死亡组DD较生存组高[4.52(1.37,21.0)μg/ml比1.42(0.77,3.66)μg/ml,Z=-6.206,P<0.001],死亡组PLT较生存组低[165(120,226)×10^9/L比218(157,281)×10^9/L,Z=-5.17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14.5 s、DD>3.0μg/ml、PLT<125×10^9/L均为COVID-19重症患者在校正年龄、性别、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后28 d死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2.697(1.735~4.195)、2.929(1.880~4.562)和2.632(1.549~4.470),P均<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T、DD、PLT对COVID-19重症患者28 d死亡事件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6、0.685和0.659,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AUC为0.729;(2)SIC组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28 d病死率低于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40.0%比66.1%,χ²=5.417,P=0.020),而非SIC组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较未接受抗凝治疗患者,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0%比23.9%,χ²=0.713,P=0.398);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
白欢沈玲陈星龚家乐刘为勇孙自镛唐宁
关键词:抗凝预后
共4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