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亮

作品数:49 被引量:42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生物学
  • 19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0篇附生
  • 16篇植物
  • 10篇附生植物
  • 9篇生物多样性
  • 7篇阔叶
  • 7篇阔叶林
  • 7篇常绿
  • 7篇常绿阔叶
  • 7篇常绿阔叶林
  • 5篇地衣
  • 5篇水分
  • 5篇塔吊
  • 5篇热带森林
  • 5篇物种
  • 5篇附生地衣
  • 4篇雨林
  • 4篇山地森林
  • 4篇生活型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机构

  • 44篇中国科学院
  • 27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亚...
  • 4篇普洱学院
  • 3篇赛默飞世尔科...
  • 2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国家林业局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贵阳学院
  • 1篇海南大学
  • 1篇云南省林业科...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47篇宋亮
  • 19篇刘文耀
  • 11篇卢华正
  • 9篇李苏
  • 5篇陈曦
  • 4篇吴毅
  • 4篇马文章
  • 4篇黄俊彪
  • 4篇柳帅
  • 3篇武传胜
  • 3篇鲁志云
  • 3篇杨斌
  • 3篇胡涛
  • 2篇陈亚军
  • 2篇张一平
  • 2篇巩合德
  • 2篇杞金华
  • 2篇王进闯
  • 2篇潘开文
  • 2篇姚元林

传媒

  • 7篇生物多样性
  • 6篇生态学杂志
  • 5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广西植物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山地学报
  • 2篇植物分类与资...
  • 1篇人与生物圈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同位素
  • 1篇亚热带植物科...
  • 1篇质谱学报
  • 1篇菌物学报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环境生态学

年份

  • 7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06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附生苔藓的组成与多样性格局被引量:2
2021年
为探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附生苔藓的组成、多样性格局及其维持机制,该文对两种植被的树干附生苔藓植物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所选择的样地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每种植被类型选择10个20 m×20 m的样方,每个样方选择约10棵样树。结果表明:(1)本调查共记录到附生苔藓20科39属60种,其中热带雨林附生苔藓有19科33属48种,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附生苔藓有9科14属19种,共有种6种。(2)热带雨林最优势科为平藓科,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最优势科为锦藓科。(3)热带雨林比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4)不同径级和不同树皮粗糙度宿主上附生苔藓植物的盖度差异显著,而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5)苔藓植物的生活型对植被类型有所偏好,表现为悬垂型、扇型、交织型、粗平铺型集聚于热带雨林,丛集型、垫状型、细平铺型集聚于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6)直接排序结果表明,宿主特性特别是树皮粗糙度显著影响苔藓植物生活型的组成和分布。热带雨林比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能提供更多样的微生境,因而孕育了物种更丰富的附生苔藓植物。考虑到不同的植被类型或宿主特性条件下孕育着不同生活型组成的苔藓植物,因此可将苔藓生活型作为今后森林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
全东丽宋亮沈婷吴毅李苏卢华正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附生植物生活型
哀牢山山地森林不同附生地衣功能群的水分关系和光合生理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附生地衣是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性组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附生地衣按共生藻、生活型和繁殖策略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群,不同附生地衣功能群的分布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然而其生理生态机制仍不清楚。该研究以我国西南地区哀牢山亚热带山地森林中的附生地衣优势类群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蓝藻地衣、阔叶地衣、狭叶地衣及枝状地衣4种功能群的8种附生地衣的水分关系、光合生理特征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功能群附生地衣的持水力和失水速率均存在差异,其中蓝藻地衣具有较高的最大水分含量,而枝状地衣的失水速率较快;过高和过低的水分含量都会抑制附生地衣的光合作用,但抑制程度有所差异;蓝藻地衣的光合作用最适水分含量比较高,表明它们的光合生理活动对水分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它们偏好潮湿的生境,同时蓝藻地衣的光补偿点比较低但光饱和点却不低,反映出它们具有较宽的光强适应范围,所以蓝藻地衣能够同时分布于强光和弱光生境中;枝状地衣的光合最适水分含量较低,表明它们的光合生理活动对水分条件要求不是很高,能够适应较为干旱的环境,同时枝状地衣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很高,说明它们的光合生理活动对光照条件要求比较高,所以它们广泛分布于强光生境中;阔叶和狭叶地衣的光补偿点比较高,说明它们更适应有充足光照条件的生境。
胡涛李苏柳帅刘文耀陈曦宋亮陈泉
关键词:附生地衣功能群水分关系光合作用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陆地生态系统雾水研究中的应用
2024年
雾水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水资源及水分输入项,在过去几十年中,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雾水的水文学特征和生态学功能的认识。本研究回顾了当前生态水文研究中雾水的主要收集方法,并着重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系统雾水研究中的相关应用,主要包括追溯雾水来源、确定雾水类型、评估雾水对地下水的补充以及揭示植物对雾水的吸收等研究进展,最后从影响雾水收集效率的新技术和雾水研究现状及空缺等方面展望了未来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开展雾水研究的前沿方向。
陈桢杰杨斌吴琦娇孟宪菁胡跃华宋亮谭正洪刘文杰
关键词:地下水补给
一种榕树大枝扦插技术及其在成核恢复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榕树大枝扦插技术及其在成核恢复中的应用,该应用包括以下步骤:(1)参考季相搭配冠幅宽大、结实量大且喜光的3~5种本土榕树树种,确保四季有果;(2)在退化地搭建灌溉系统和清除杂草藤本,并做株间距2~4 m、...
代倩宋亮李彦昌石贤萌莫雨轩卢华正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两种优势幼苗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N沉降增加的响应被引量:21
2015年
N沉降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是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重要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该文以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对象,研究了其林下优势树种多花山矾(Symplocos ramosissima)和黄心树(Machilus gamblei)幼苗不同器官中C、N、P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N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两种幼苗C、N、P含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多花山矾的C含量较低,N和P含量较高。N处理对植物幼苗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影响极显著(p<0.01),且与物种和器官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N处理提高了幼苗体内N含量,导致不同器官N:P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N处理水平的升高,多花山矾幼苗P含量下降,黄心树幼苗P含量整体升高,幼苗间P含量差异减小。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幼苗N含量与土壤无机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不同器官之间相比,植物幼苗根和茎的N内稳性比叶片更高,即植物叶片对N沉降的响应更为敏感。
石贤萌杞金华宋亮刘文耀黄俊彪李苏卢华正陈曦
关键词:N沉降原生林幼苗
林冠研究亮点与热点:第八届国际林冠会议述评
2024年
第八届国际林冠会议于2023年10月15—19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全球林冠科学研究领域主流科学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林冠生物多样性的结构特征、种间相互作用、林冠-大气界面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生物地理学尺度的林冠格局、林冠在环境教育及外展服务中的应用等方面的专题内容。本文系统回顾了会议报告以及交流热点,归纳总结了国际林冠科学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林冠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目前的林冠科学在传统描述和系统解析生态过程的基础上,正在聚焦于以多途径、多尺度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林冠系统的响应动态。未来林冠科学的发展应重点关注:(1)通过多学科合作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探讨林冠层的整合效应;(2)建立统一的研究方法以及数据采集规范,提升研究数据的代表性和可比性;(3)在上述基础上,探索森林林冠主导的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4)环境教育与林冠科学融合发展,促进林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
胡海霞莫雨轩艾妍雨卢华正陈亚军中村彰宏宋亮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附生植物环境教育
水分和基质条件对六种半附生榕树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2024年
榕树经常被选作目标树种用于热带植被恢复实践中,利用半附生榕树的“绞杀”过程进行恢复,将可能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热带森林恢复技术。为探究如何有效提升半附生榕树种子的萌发率,提高其野外建成的成功率等,以西双版纳地区六种常见半附生榕树为对象,通过室内萌发实验,探究水分(高、中和低)、基质(人工基质、自然基质和空白对照)及其互作对其萌发过程的影响,并通过人工辅助装置进行半附生榕树种子的野外萌发实践。结果表明:水分显著影响半附生榕树的各项萌发特征指标,低水分条件处理显著降低了种子的最终萌发率(F=102.37,P<0.01)、平均萌发时间(F=3.22,P<0.05)和累积萌发速率(F=123.93,P<0.01),基质及其与水分的交互作用则对半附生榕树种子的最终萌发率、萌发开始和累积萌发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相较于室内环境,半附生榕树种子在野外的萌发率显著降低,萌发时间延长,萌发速率下降(P<0.05),说明严酷多变的野外生境对半附生榕树种子的萌发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研究认为,通过提供有效着生位点和充分供水的人工基质可促进半附生榕树种子在宿主树上的萌发,利用半附生榕树的“绞杀”习性实现退化热带植被的恢复具有一定可行性。
邹璜莫雨轩王治鹏宋亮
关键词:种子萌发水分基质
云南哀牢山国家保护区几个过渡带树干附生苔藓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被引量:6
2012年
对环境变化敏感的附生苔藓植物是亚热带潮湿生境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为了解不同类型植物群落间过渡带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与分布特征,我们对哀牢山徐家坝地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也称为原生林)与3类不同类型森林(苔藓矮林、次生的栎类萌生林和滇山杨(Populus bonatii)林)之间的过渡带内树干附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活型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原生林与苔藓矮林过渡带的物种丰富度(68)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3.46)低于其相邻的原生林(分别为85和3.69)和苔藓矮林(分别为92和3.98)。而在原生林与栎类萌生林、滇山杨林两类次生林的过渡带上,物种的丰富程度高于各自的次生森林但低于原生林。有些物种的分布仅限于过渡带,如亮叶光萼苔(Porella nitens)和细枝刺枝藓(Wijkia surcularis)的分布仅限于原生林-滇山杨林过渡带,狭叶厚角藓(Gammiella tonkinensis)仅出现于原生林-苔藓矮林过渡带,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我们认为边缘效应产生高生物多样性这一特征对于过渡带树干附生苔藓植物群落而言并不符合。
姚元林刘文耀马文章宋亮
进样量和信号强度对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测定δ^(13)C和δ^(15)N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采用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法对咖啡因化合物和混合体系中特定氨基酸的δ^(13)C和δ^(15)N进行测定,在保证高测定精度和准确度的前提下,探讨GC-C-IRMS对进样量和信号强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当C质量≥1 ng或m/z 44信号≥100 mV时,以及N质量≥5 ng或m/z 28信号≥100 mV时,咖啡因δ^(13)C和δ^(15)N测定结果的精度(<0.3‰)和准确度(<0.2‰)均能够满足实验室测试要求。针对混合体系中氨基酸δ^(13)C和δ^(15)N的测定,GC-C-IRMS可以在极少的进样量下实现对特定氨基酸色谱峰的有效分离。12种氨基酸δ^(13)C测定结果未表现出对m/z 44信号强度的依赖性(斜率接近0),其δ^(13)C平均测定精度为0.56‰;而δ^(15)N测定结果表现出良好的时间稳定性(4天),与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EA-IRMS)单独测定结果的平均偏差为0.77‰。
杜屹原孟宪菁杨斌杨斌宋亮周晓张嫒萍潘洁江琳琳
关键词:咖啡因氨基酸进样量信号强度
Pb^(2+)、Zn^(2+)胁迫对附生西南树平藓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8
2017年
以附生西南树平藓(Homaliodendron montagneanum(C.Muell.)Fleisch)为供试材料,采用浸没培养法,研究Pb^(2+)、Zn^(2+)以及二者复合胁迫对西南树平藓的生长状况、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b^(2+)、Zn^(2+)以及二者复合胁迫下,西南树平藓的健康状况不良,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以Pb^(2+)胁迫下降最为明显,其次是Pb^(2+)-Zn^(2+)的复合胁迫,而Zn^(2+)胁迫的影响较小;西南树平藓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天线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下降程度与重金属浓度和胁迫时间存在明显的效应关系,随着重金属胁迫浓度增加和胁迫时间延长,上述各项指标下降幅度越明显;而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低浓度时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高浓度下NPQ持续下降;西南树平藓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于Pb^(2+)、Zn^(2+)以及二者复合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单一的Pb^(2+)胁迫和Pb^(2+)-Zn^(2+)复合胁迫在低浓度时即对西南树平藓光合作用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而Zn^(2+)胁迫在中浓度时才对西南树平藓光合作用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情况表明,Pb^(2+)、Zn^(2+)及其复合胁迫的毒性大小为Pb^(2+)>Pb^(2+)-Zn^(2+)复合>Zn^(2+)。
刘涛刘文耀柳帅宋亮胡涛黄俊彪
关键词:重金属胁迫叶绿素含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