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宝东

作品数:47 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化学工程
  • 8篇理学
  • 3篇生物学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活性剂
  • 9篇表面活性
  • 9篇表面活性剂
  • 9篇催化
  • 6篇有机溶剂
  • 6篇溶剂
  • 5篇酯化
  • 4篇酶反应
  • 4篇精馏
  • 4篇催化酯化
  • 3篇水处理
  • 3篇填料
  • 3篇填料塔
  • 3篇橄榄油
  • 3篇固定化
  • 3篇包衣
  • 2篇低分子
  • 2篇低分子量
  • 2篇电性能
  • 2篇动力学

机构

  • 45篇天津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2篇天津南化催化...
  • 1篇衡水师范专科...
  • 1篇中国辐射防护...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潍坊科麦化工...

作者

  • 45篇宋宝东
  • 14篇吴金川
  • 9篇白鹏
  • 8篇王世昌
  • 7篇邢爱华
  • 6篇马友光
  • 5篇高瑞昶
  • 5篇张卫江
  • 5篇张敏卿
  • 4篇丁辉
  • 3篇韩煦
  • 3篇吴松海
  • 3篇宋丽
  • 3篇余国琮
  • 3篇李鑫钢
  • 3篇蒋亚庆
  • 2篇肖波
  • 2篇刘本旭
  • 2篇曹刚
  • 2篇刘斌

传媒

  • 9篇化学工业与工...
  • 7篇化学工程
  • 2篇现代化工
  • 2篇天津大学学报...
  • 2篇齐齐哈尔大学...
  • 2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化工时刊
  • 1篇天津化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工业催化
  • 1篇工业水处理
  • 1篇化工进展
  • 1篇淮海工学院学...
  • 1篇中国氯碱
  • 1篇石油化工设计
  • 1篇石油化工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中国化工学会...
  • 1篇第三届全国传...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4
  • 2篇2003
  • 9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89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表面活性剂包衣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催化酯化反应
用合成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脂肪酶(来源于Candida rugosa)进行包衣后于有机溶剂中催化月桂酸和月桂醇的酯化反应.包衣酶制备过程中所用的缓冲液pH值对酶活有显著影响.在pH=7左右的缓冲液中制备的包衣酶具有较高...
邢爱华宋宝东吴金川张敏卿王世昌
关键词:有机溶剂催化酯化反应活性剂
文献传递
碳酸氢盐促进S(IV)-Mn(Ⅱ)体系氧化As(Ⅲ)
2024年
基于亚硫酸盐[S(IV)]的高级氧化工艺由于其低成本的优点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了在碳酸氢盐(HCO_(3)^(-))存在下,过渡金属Mn(Ⅱ)激活S(IV)的体系对高砷地下水中As(Ⅲ)的氧化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S(IV)-HCO_(3)^(-)-Mn(Ⅱ)体系中HCO_(3)^(-)的存在明显促进了As(Ⅲ)的氧化。动力学实验表明,S(IV)和Mn(Ⅱ)浓度增加都会促进As(Ⅲ)氧化,但过高浓度反而会抑制氧化过程;pH值对体系氧化性能的影响主要是S (IV)和Mn (Ⅱ)在溶液中存在形态改变导致的;HCO_(3)^(-)对As(Ⅲ)氧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两方面:(1)与Mn(Ⅱ)形成弱配位,有助于S(IV)和Mn(Ⅱ)结合;(2)促进Mn(Ⅱ)向Mn(Ⅲ)转化,生成SO_(4)^(·-)。淬灭剂实验证明As(Ⅲ)氧化的活性氧化物种是SO_(4)^(·-),丰富了对S(IV)-HCO_(3)^(-)-Mn(Ⅱ)体系的认识,为处理高砷地下水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曹敏孟子贺宋宝东吴松海韩煦
关键词:亚硫酸盐碳酸氢盐
Fe(Ⅱ)/亚硫酸盐体系活化溶解氧降解苯胺被引量:3
2020年
研究了Fe(Ⅱ)/亚硫酸盐体系活化溶解氧氧化降解苯胺的工艺并探索了氧化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种。结果表明,溶解氧是苯胺氧化的氧化剂,pH=4.0以及亚硫酸盐与Fe(Ⅱ)物质的量之比为10∶1的体系对苯胺的催化效果最佳,苯胺去除率可达70%。Fe(Ⅱ)在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存在亚硫酸盐的情况下,苯胺去除效果下降至30%以下,且反应时间由90 min延长至40 h。在Fe(Ⅱ)/亚硫酸盐体系中,pH=3.0条件下Fe(Ⅱ)全部被氧化成Fe(Ⅲ),而在其它pH值条件下,Fe(Ⅱ)与Fe(Ⅲ)主要以络合物形式存在。叔丁醇与甲醇的自由基掩蔽实验进一步证实了SO·4-是氧化过程中的主要氧化物种,而SO·5-是次要氧化物种。实验结果丰富了Fe(Ⅱ)/亚硫酸盐体系催化溶解氧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表明其在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蔺艺莹宋宝东
关键词:亚硫酸盐苯胺
表面活性剂包衣酶用于催化有机溶剂中的反应被引量:5
2002年
用表面活性剂直接对酶进行包衣后用于有机相中的酶催化反应是近 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 ,与通常有机相中的酶催化反应方法相比 ,表面活性剂包衣酶具有制备容易、催化活性高、有机溶剂选择范围广等显著优点。该文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包衣酶的概念、制备方法、催化活性等 。
宋宝东吴金川邢爱华张敏卿王世昌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包衣酶反应
等压串联双塔间歇精馏过程被引量:2
2000年
研究了等压串联双塔间歇精馏过程 ,该过程能获得相当于两塔理论板数相加的分离效率 ,但各塔釜压力却保持各自串联的值 .建立了过程的数学模型 ,进行了不同操作方式的模拟计算 .结果表明 ,系统中间塔釜的初始存液量对分离无不利影响 ,而且当产品采出塔的液气比给定时 。
张卫江白鹏宋宝东余国琮
关键词:数学模型
动态控制循环精馏过程的研究
1996年
作者对近年来控制循环精馏研究的文献做了综述,分析比较了各种操作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将控制循环精馏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分类,并着重讨论了Toftegard & Jorgenson和Thompson & Furzer两个典型模型。
宋宝东白鹏马友光
关键词:精馏化工过程
碳糊修饰电极对痕量Cu(Ⅱ)的伏安法测定
2007年
用β-丙氨酸做碳糊修饰剂,采用线性扫描溶出伏安法对痕量Cu(Ⅱ)的测定进行了研究,测试介质为0.2 mol/L的KHC8H4O4-HCl缓冲溶液(pH=3.2)。实验发现采用线性扫描溶出伏安法测定痕量Cu(Ⅱ),Cu(Ⅱ)的浓度在5.0×10-6~1.0×10-3mol/L范围内与阳极溶出峰峰高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极限达1.0×10-7mol/L。
吕文君宋宝东
三氯氢硅尾气回收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三氯氢硅尾气回收装置及方法。采用吸收塔和解吸塔流程,尾气进入吸收塔,通过吸收剂将尾气中的氯硅烷组分在吸收塔中吸收下来,进入吸收塔釜形成吸收液。回收后的气体中的氯硅烷组分用气相色谱法检不出,组成为氢气和氯化氢,直...
宋宝东余剑军
文献传递
包衣酶在油/水两相体系中催化水解橄榄油反应被引量:1
2004年
用合成的谷氨酸十二烷基酯核糖醇对来源于Candidarugosa的脂肪酶包衣后在油/水两相体系中水解橄榄油为反应模型.确定了最佳水油比范围为1~3,最适pH值为7.0左右,温度为30℃,油相有机溶剂为异辛烷.包衣酶的最大活性达到48.8mmol·min-1·g-1蛋白质,是天然酶活性的1.8倍.对底物选择性研究表明:包衣酶和天然酶的最适底物均为橄榄油,酰基链越长,酶活越高.包衣酶的米氏常数只有天然酶的一半,最大反应速度是天然酶的1.4倍.
丁辉宋宝东吴金川李鑫钢
关键词:酶活水解反应橄榄油催化
动态累积分批精馏技术
白鹏张卫江朱宏吉王凤东宋宝东马友光杨志才周维义范国梁孙兴华曲红梅郭天仁
该项目以全回流累积法为技术基础,提出并研究了双累积槽交替工作的“动态累积过程”,用于被分离原料轻组分含量较高的一般分离任务。试验和模拟计算表明,该操作策略可比目前的普通操作法缩短操作时间25-40%。动态累积分批精馏是全...
关键词:
关键词:分批精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