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国奇

作品数:31 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入侵
  • 10篇杂草
  • 8篇植物
  • 5篇入侵性
  • 5篇外来入侵
  • 5篇除草
  • 5篇除草剂
  • 4篇性状
  • 4篇药害
  • 4篇作物
  • 4篇敏感性
  • 4篇残留药害
  • 3篇后茬
  • 2篇一枝黄花
  • 2篇幼苗
  • 2篇幼苗生长
  • 2篇预警
  • 2篇原产地
  • 2篇杂草稻
  • 2篇杂草群落

机构

  • 14篇南京农业大学
  • 10篇广东省农业科...
  • 6篇上海师范大学
  • 6篇浙江师范大学
  • 3篇上海出入境检...
  • 2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江苏徐淮地区...
  • 1篇陶氏益农中国...

作者

  • 31篇陈国奇
  • 9篇田兴山
  • 9篇冯莉
  • 8篇董立尧
  • 6篇郭水良
  • 4篇强胜
  • 4篇高家东
  • 3篇印丽萍
  • 3篇岳茂峰
  • 3篇崔烨
  • 3篇杨彩宏
  • 3篇张玉华
  • 2篇李明丽
  • 2篇付佑胜
  • 2篇郝建华
  • 2篇李俊
  • 2篇刘庆虎
  • 2篇张泰劼
  • 1篇毛俐慧
  • 1篇陈世国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3篇杂草科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野老鹳草在安徽夏熟作物田过去20年间的恶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1
2013年
调查了野老鹳草在安徽夏熟作物田间的发生情况,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揭示其在田间发生、演替的规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间,野老鹳草的发生频度由23.08%上升到91.84%,在样地中的平均优势度由0.024极显著上升到0.559(P<0.01),这种演替主要发生在年降水量增加的皖南地区和人口密度上升较快的淮北地区。水旱连作田的发生频度显著高于旱连作田,农田作物连作模式成为影响野老鹳草发生频度的关键因子。而影响野老鹳草发生优势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则是最热月均温,低于28.7℃的水旱连作田中野老鹳草发生的优势度最高,而最热月均温高于28.7℃的旱连作田中该种发生的优势度最低。
陈国奇何云核强胜
关键词:入侵杂草气候
恶性入侵植物豚草的繁育系统特性被引量:6
2015年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是原产于北美的一年生恶性入侵植物,目前已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威胁农业、生态和民众健康。该种雌、雄头状花序同株,以种子繁殖,因而其有性繁殖特性对其扩散和爆发具有重要影响。运用套袋授粉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等实验方法,对入侵江苏常熟的豚草种群的繁育系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豚草花粉活力在开花后第4天开始出现,第8天到第10天花粉活力比较高;柱头可授性在开花第2天开始出现,第5天到第8天柱头可授性较高;同植株上同一时期开花的雌花的柱头可授性和雄花的花粉活力有5d左右的重叠期。不套袋处理(自然条件)和异株授粉处理下,豚草的结实率都比较高,分别达48.4%和44.4%,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同株授粉处理的结实率较低,仅3.4%,极显著低于不套袋处理和异株授粉的结实率(P<0.01)但显著大于0(P<0.05)。分析表明,豚草属于自交不亲和种,但又可部分自交亲和,不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因此,对在新分布区的零星豚草植株进行及时防除,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郝建华金洁洁陈国奇王立新
关键词:豚草菊科外来入侵植物自交不亲和性
甲咪唑烟酸残留对后茬不同蔬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为探讨除草剂甲咪唑烟酸对后茬不同蔬菜作物生长的影响,在使用240g/L甲咪唑烟酸水剂有效成分108g/hm2防除秋花生田杂草收获后,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进行了对后茬茄科蔬菜(茄子、番茄、辣椒、马铃薯)、瓜豆类蔬菜(黄瓜...
冯莉张泰杰高家东陈国奇田兴山
关键词:残留药害蔬菜品种幼苗生长
文献传递
应用部分植物性状和DNA C-值评估被子植物入侵性的研究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受外来植物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和各种内外交流的不断发展,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新的入侵种爆发的危险性极高,建立有效的植物入侵性评估体系,从而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入...
陈国奇
关键词:入侵性性状
文献传递
稻秆覆盖结合除草剂减量化使用对移栽豆角田杂草的控制效果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明确稻秆覆盖结合除草剂减量使用对移栽豆角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将乙草胺和二甲戊乐灵按常量(田间常规推荐剂量)、半量(1/2常量)、1/4量(1/4常量)分别与稻秆覆盖相结合,调查不同处理对移栽豆角田杂草发生及豆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豆角移栽至收获,若仅用稻秆覆盖对豆角田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64.7%和61.9%;若将除草剂与稻秆相结合使用,从对总草的控制效果看,二甲戊乐灵各剂量与稻秆相结合均不同程度高于乙草胺相应剂量与稻秆相结合效果。二甲戊乐灵1/4剂量与稻秆相结合对豆角田总草的株数和鲜重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分别为88.7%和83.9%,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增产率为320.0%。
杨彩宏冯莉田兴山高家东张泰劼岳茂峰崔烨陈国奇
关键词:乙草胺二甲戊乐灵
FTIR在植物分类学中应用范围和方法的探究被引量:2
2008年
运用OMNI采样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法获取了8科80种(包括种下单位)草本被子植物种子的红外光谱,统计了在3100~900cm^-1波数范围内的峰值,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0种草本植物的种子可以分成两类,第1类由禾本科、莎草科、蓼科和苋科植物的种子组成;第2类由菊科、大戟科、十字花科和伞形科植物的种子组成;(2)聚类图上,只有十字花科植物的种子能较好地与其他科的相区别;(3)在11组同属不同种植物中,有8组植物与亲缘关系不同的其他属的植物混在一起;在7组同种不同亚种或品种植物中,仅有1组植物被聚合在一起.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基于FTIR对植物进行分类或亲缘关系研究,应用上有局限性.在具体应用时,应该同时测定亲缘关系较远的其它植物作为排序或者聚类的对照,考察该方法在应用上的有效性.同时,在用于植物鉴别时要注意实验的重复性和数据间的统计学差异显著性分析.
陈国奇郭水良韩琴筱吴萍
关键词:种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一种防除小麦田抗性杂草的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二元复配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除小麦田抗性杂草的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二元复配剂,以氟噻草胺和吡氟酰草胺为有效成分,所述的氟噻草胺和吡氟酰草胺的质量比为1:0.1875~12。该复配剂能够有效解决已经产生抗药性的小麦田一年生禾本科及阔...
董立尧张健陈国奇于佳星
文献传递
一种利用杂草稻生物学特性防除杂草稻的技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杂草稻生物学特性进行杂草稻诱萌防除的技术。其特征是利用杂草稻抽穗早、成熟早、落粒性强、边成熟边落粒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杂草稻基本没有休眠等生物学特性,对杂草稻进行诱萌防除。在水稻成熟收割前杂草稻成熟落粒...
董立尧张玉华陈国奇张友明姜英付佑胜
文献传递
棒头草对16种夏熟作物田常用除草剂的敏感性被引量:1
2015年
棒头草(Polypogon fugax)是我国夏熟作物田常见杂草,在一些地区已成为主要杂草。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棒头草对夏熟作物田常用的5种土壤处理和11种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5种土壤处理剂对棒头草抑制地上部分生长90%的剂量(ED_(90))分别为:乙草胺(6.58 g a.i./hm^2)、氟乐灵(1 900.16 g a.i./hm^2)、吡氟酰草胺(120.22 g a.i./hm^2)、异丙隆(1 560.82 g a.i./hm^2)、绿麦隆(3 373.13 g a.i./hm^2)。乙草胺对棒头草的ED_(90)值远低于其推荐剂量,吡氟酰草胺对棒头草的ED_(90)值低于推荐剂量上限,然而氟乐灵、绿麦隆和异丙隆对棒头草的ED_(90)均高于推荐剂量上限,尤其是氟乐灵、绿麦隆。11种茎叶处理剂对棒头草的ED_(90)值剂量依次为:烯草酮(11.93 g a.i./hm^2)、甲基二磺隆(4.16 g a.i./hm^2)、啶磺草胺(12.62 g a.i./hm^2)、唑啉草酯(21.49 g a.i./hm^2)、精唑禾草灵(20.15 g a.i./hm^2)、精喹禾灵(6.77 g a.i./hm^2)、高效氟吡甲禾灵(81.82 g a.i./hm^2)、精吡氟禾草灵(32.63 g a.i./hm^2)、氟唑磺隆(176.44 g a.i./hm^2)、炔草酯(20.15 g a.i./hm^2)、烯禾啶(89.99 g a.i./hm^2),其中仅氟唑磺隆、高效氟吡甲禾灵对棒头草ED_(90)高于田间推荐剂量的上限。因此在播后苗前按推荐剂量使用乙草胺和吡氟酰草胺,以及除氟唑磺隆、高效氟吡甲禾灵外的9种茎叶处理剂均能有效防除棒头草,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对作物的安全性。
鄢志会曾婷婷吴宪李俊陈国奇陈国奇
关键词:除草剂敏感性
不同叶龄千金子、稗和马唐对氰氟草酯和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被引量:33
2016年
[目的]本文旨在比较氰氟草酯和五氟磺草胺常规推荐剂量下对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及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的毒力差异及最佳适宜用药时期。[方法]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这3种杂草及其不同叶龄对这2种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3种杂草对氰氟草酯的敏感性依次为千金子、稗、马唐。1~8叶期的千金子均对氰氟草酯高度敏感;在氰氟草酯田间推荐剂量75 g·hm^(-2)(有效成分)下对1~6叶期稗的鲜质量抑制率均在90%以上;氰氟草酯对不同叶龄的马唐鲜质量抑制中剂量(ED50值)均在11.96 g·hm^(-2)以上。3种杂草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依次为稗、千金子、马唐。稗对五氟磺草胺高度敏感,在1/8田间推荐剂量处理下对1~6叶期稗的鲜质量抑制率均在91%以上;千金子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较低,并随着叶龄的上升敏感性下降,五氟磺草胺在60 g·hm^(-2)处理下对4个生育期的千金子抑制率分别为85.03%、74.39%、62.50%和64.38%;马唐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最低,五氟磺草胺在60 g·hm^(-2)处理下4个生育期的马唐鲜质量抑制率分别为90.21%、73.74%、50.72%和54.53%。[结论]氰氟草酯能有效防控各个叶龄的千金子和稗,并兼治马唐;五氟磺草胺能有效防除各个叶龄的稗及1~4叶期千金子和1~2.5叶期的马唐。
刘庆虎陈国奇张玉华孙仲华董立尧
关键词:千金子马唐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