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微
- 作品数:20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树人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浙江农民工的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
- 通过对当前浙江省农民工培训的类型、成效和存在问题的梳理,对农民工培训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了务工青年的“新市民培训模式”概念,并从国内外的经验出发, 对新的农民工培训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
- 陈微金卉熊远来
- 问题式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被引量:1
- 2004年
- 问题式教育表现人本化教育、过程式教育、研究式教育、批判式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教给学生已有的理论与方法,更要求教给对问题的研究、思考与批判。问题式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这不仅是社会工作本质特征的要求,也是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要求。
- 陈微
- 浙江农村社会福利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 一、问题背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两个概念存在理论上混乱与误读。在众多的关于福利、救助、养老等社会政策研究中,多采用“社会保障”概念。究其原因:一是理论界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两个概念理解模糊。中国学术界,一般将社会保...
- 陈微
- 关键词:福利型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水平家庭养老
- 冲突与选择——知识社会的价值冲突与道德选择
- 世界已进入知识社会时代。其重要标志: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决定各种力量之间较量的关键因素不再是劳动力、资本、原料、和能源,而是运用这些因素的知识和技术;知识与技术对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乃至...
- 陈微
- 关键词:天地精神
- 当代中国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路径分析被引量:16
- 2006年
- 流浪乞讨在当代发生的原因复杂,成员构成也复杂多元。根据乞讨成因、行为方式、占有资源状况、主观认同程度、违法程度等方面,可将当代流浪乞讨人员分为7个层级。建立一系列救助管理政策,区分流入地、流出地等不同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提供分类分层救助并注重流浪乞讨人员的主体建设,是形成良性社会救助环境,循序渐进地解决流浪乞讨现象的救助路径,是完善流浪乞讨救助制度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 陈微
- 关键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
- 社区复合型管理体制建构与运行——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杭州市上城区建构的"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确立政府、社区以及社区的其他各类组织作为三大参与主体,搭建以"公共服务工作站提供公共服务、居委会提供公益服务、社区其他各类组织提供商业服务和便利服务,衍生X服务项目"作为复合治理体制的三大服务架构,从而实现政府与社区的协作互补,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这是杭州市上城区留给社会的"浙江经验"。
- 陈微
- 关键词:社会工作公共服务
- 精英人才能力结构及其养成被引量:7
- 2005年
- 青年精英人才的能力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都意义重大。精英人才能力构成包括现代领导能力、文化创造力、突破性工作能力、改革性能力。这些是精英人才的核心能力。精英人才的特殊能力与能力养成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开发,突显精英人才独特的能力特征,使其造福于人类。这种"开发性养成"的方法为:组织训练,测试与公开选拔,两种方法各有其特点。要避免精英人才能力养成中存在的问题,让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 陈微
- 关键词:精英人才
- 农民工自我重塑与城市适应被引量:3
- 2009年
- 文章尝试糅合宏观社会因素与微观心理因素构建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模型以描述、解释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在此模型之上探讨了一些阻滞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因素及其影响途径。认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过程是以农民工的"自我"为中心,以"自我重塑"为途径,以"城市性"的获得为中介,以高层次的城市适应为目标的往复循环的过程。制度、政策的城乡分割,城市社会的偏见、歧视与排斥,农民工自身知识文化技术特征、特殊的观念心态三种因素从不同的途径影响农民工重塑,进而影响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 熊远来陈微
-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性
- 农民工流动分化的趋势之一——折回式回流及特征
- 一、问题提出一般意义上,农民工流动指从农村向城市、从西部向东部的流动。农民工回流,也就是指从城市返回农村。经过20年流动变迁,农民工外流和回流都发生了变化,在继续遵循从农村向城市、从西部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同时,也出...
- 陈微孙凌寒金卉
- 关键词:农民工回流服务业劳动力供求回流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民工流动
-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以浙江树人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 2013年
-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视角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改革实践意义。文章以浙江树人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实践为例,从培养目标的确定与专业能力标准的构建、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培养内容的选择、培养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改革以及培养效果的跟踪与反馈等四个方面,对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和具体途径进行分析,探讨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调整与完善的策略。
- 周朝成李兵燕陈微
-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民办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