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虓俊
- 作品数:47 被引量:62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ET/CT与PET在病变定位诊断中的对照研究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 比较PET CT与PET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有全身不同部位病变的12 0例PET CT显像患者,男74例,女4 6例,年龄2 3~78岁,中位年龄5 4 6岁。包括头颈部病变30例,胸部病变4 0例,腹盆腔病变30例,骨骼病变2 0例。分析PET图像和PET CT融合图像,以准确定位、不能准确定位但不影响诊断、不能准确定位影响诊断3种标准评价PET和PET CT的定位能力。结果PET对病变的定位准确性为2 9 2 % ,总的不影响诊断的定位准确性为6 9 2 % ;PET CT对病变的定位准确性为86 7% ,总的不影响诊断的定位准确性为93 3% (P <0 0 0 1)。结论 PET CT在病变精确定位方面明显优于PET。
- 丁其勇管一晖赵军滑炎卿左传涛毛定飚葛虓俊张国桢
- 关键词:PET/CTPET/CT定位诊断价值头颈部病变胸部病变盆腔病变骨骼病变
- 多层螺旋CT显示和诊断纵隔内先天性静脉变异的价值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显示和诊断先天性静脉变异中的价值。方法 对13例患者先后行胸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别应用了多平面重建(MPR)13例、最大密度投影(MIP)7例、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 imagins)5例。结果 平扫表现为主动脉弓左侧结节影,注射对比剂后与纵隔内大血管同步强化,应用重建技术后能观察血管走行,皆表现为双上腔静脉。结论 多层螺旋CT可分辨主动脉旁左侧先天性静脉变异。从而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 葛虓俊张国桢朱晓华邵江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纵隔血管发育异常
- 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脱氧葡萄糖标准摄取值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中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标准摄取值(SUV)的相关性。方法搜集行PET-CT和动态增强CT检查的28例非小细胞肺癌和13例良性肺结节病例,测量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平均CT值、18F-FDG标准摄取值的最大值和平均值,计算结节增强峰值,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评价良恶性结节动态CT增强峰值和18F-FDG SUV的相关性。结果非小细胞肺癌和良性结节CT增强峰值[(35·09±11·41)、(26·92±19·98)HU]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4,P=0·189),SUV最大值(7·23±4·38、2·97±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2,P<0·001),SUV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1,P<0·001)。非小细胞肺癌CT增强峰值[(35·09±11·41)HU]和18F-FDG SUV的平均值(4·93±3·53)及最大值(7·23±4·38)之间均无相关关系(r=-0·040,P=0·839及r=0·056,P=0·778)。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FDG SUV之间无相关关系,FDG SUV可能不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评价。
- 丁其勇滑炎卿管一晖赵军朱凤毛定飚葛虓俊张国桢
- 关键词:氟脱氧葡萄糖F18
- 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准确性及局限性。方法:20例患者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回顾性心电门控、0.42s螺旋扫描),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结果:在20例患者的136个节段(血管直径≥2m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有122个节段(占89.7%)。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96.6%。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4个节段包括在内,则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77.7%。结论: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诊断上,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局限性是时间分辨率较低,伪影的影响不可避免。
- 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王鸣鹏丁其勇葛虓俊
- 关键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造影术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粥样硬化斑块的多层螺旋CT特征
- 目的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方法搜集ACS和SA各27例的MSCT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CS组和SA组正性重构的发生率(19/31和6/41...
- 毛定飚吴昊葛虓俊胡非吴威岚唐平滑炎卿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粥样硬化斑块
- 文献传递
- 肺微小磨玻璃结节标本充气下CT引导下穿刺定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对手术切除的肺部标本持续充气下行CT引导下肺内微小磨玻璃结节(GGN)穿刺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有肺内微小GGN(均小于10mm)的手术切除标本,在持续充气下行CT引导下细针穿刺病灶,然后将带有穿刺针的标本送至病理科,根据穿刺针的位置来确定病灶的位置并进行取材和组织学观察。结果:12例肺内GGN的手术切除标本在持续充气后肺组织膨胀满意,行CT扫描均能清晰显示肿块,穿刺定位后指导病理科医师顺利找到病灶、成功取材并获得了准确的病理诊断。结论:持续充气下行CT引导下肺内微小磨玻璃结节穿刺定位可准确定位手术切除标本中病灶的位置,为病灶的取材和诊断提供帮助。
- 李铭高丰吕凡真葛虓俊肖立滑炎卿
- 关键词:肺结节介入放射学病理学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提高CT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认识。方法 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9例,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从25到56岁,平均年龄为41.1岁。全部病例均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为孤主性肿块。边界清晰,边缘光整,增强扫描时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少数病例可见空气新月征。肿块周围肺组织、肺门及纵隔未见异常。结论 CT薄层增强扫描,有助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
- 朱晓华邵江葛虓俊
- 关键词:硬化性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肺瘢痕癌的CT诊断与鉴别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肺瘢痕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瘢痕癌的临床及CT资料,并与52例良性肺瘢痕组织进行对照分析。比较瘢痕癌首次CT表现、瘢痕癌术前CT表现与良性瘢痕组织CT表现,采用t检验和Pearson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例肺瘢痕癌中,26例为腺癌。肺瘢痕癌CT表现:瘢痕癌首次检查与术前检查、瘢痕癌术前检查与良性瘢痕组织的大小、分叶、毛刺及血管集束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癌首次CT表现和良性瘢痕组织的大小、分叶、毛刺及血管集束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膜凹陷在瘢痕癌首次检查与术前检查、瘢痕癌首次检查和良性瘢痕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瘢痕癌术前检查与良性瘢痕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内是否有空泡、周围是否伴有磨玻璃影在良性瘢痕组织与瘢痕癌的首次检查、术前检查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瘢痕癌首次和术前检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规则或多角形、长条索边缘及钙化灶的差异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瘢痕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通过仔细观察瘢痕组织的大小、分叶、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病灶内空泡、周边磨玻璃影有助于鉴别肺瘢痕癌与肺良性瘢痕组。随访观察瘢痕组织的动态变化有助于瘢痕癌的早期诊断。
- 高丰葛虓俊李铭陈燕滑炎卿陆芳孙奕波
- 关键词:肺肿瘤
- 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97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健康体检者行 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每位患者的 4条冠状动脉分支 (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心率≤ 6 0次 /min者 ,有 82 1% (4 6 / 5 6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 6 1~ 70次 /min者 ,有 6 3 4 % (10 4 / 16 4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 71~ 80次 /min者 ,有 4 1 2 % (2 8/ 6 8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 80次 /min以上者有 31 2 % (10 / 32支 )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在 6 0 %~ 70 %的重建相位窗时图像质量最佳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在 5 0 %~ 6 0 %时最佳 ,右冠状动脉重建相位窗为 5 0 %~ 70 %较满意。结论 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作用。
- 毛定飚滑炎卿王鸣鹏张国桢吴威岚胡非葛虓俊丁其勇
- 关键词:心率重建相位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
- 肺吸虫病的临床与CT表现被引量:7
- 2000年
- 目的 认识肺吸虫病的CT表现。方法 收集实验室检查证实为肺吸虫的患者24例,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在23—75岁之间,平均年龄34.4岁。全部作胸部CT平扫,部分加作增强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肺吸虫病肺内CT表现包括:(1)单侧或双侧肺野出现斑片状、结节状影,边缘模糊,部位、状态易变,少数病例可见特征表现的“隧道”征;(2)肺门影增大,肺纹理紊乱或病灶呈成簇状窟穴状影;(3)胸腔积液常见,特征表现为交替性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结论 肺吸虫病的诊断需紧密结合临床资料和CT表现,最后依靠相关的实验检查证实。
- 朱晓华邵江葛虓俊
- 关键词:肺吸虫病X线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