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瑞 作品数:34 被引量:145 H指数:7 供职机构: 浙江省台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台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多发性骨髓瘤血清IL-6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初治患者及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血清IL-6水平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以38例初治MM及56例RP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IL-6水平,并与31例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对经规范治疗后的38例MM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其初始IL-6水平,将其分为高表达IL-6组和低表达IL-6组,比较两组生存曲线。结果年龄比较,MM组较其他各组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感染组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组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IL-6水平与感染组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表达IL-6组与低表达IL-6组生存曲线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Log Rank值为2.613,P=0.106)。结论 MM初治患者及RP患者血清IL-6水平较正常人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IL-6水平与初治MM患者预后相关性不大,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郑瑞 戴美珍 沈芝颖 陈葆国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IL-6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 浆细胞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一例嵌合型Y染色体结构异常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在诊断培养后的羊水细胞Y染色体结构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羊水细胞培养和G、C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应用FISH技术进一步分析确定其核型。结果G显带结果显示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5,X[-45]/46,X,dic(Y;Y)(p11.3;p11.2)[56]/46,XY[2],FISH检测结果与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结论FISH技术结合传统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对于诊断Y染色体结构异常非常重要。 戴美珍 郑瑞琳 何哲航 潘一红 郑瑞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 产前诊断 甲巯咪唑治疗甲亢致严重粒细胞缺乏的临床特征和骨髓形态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Methimazole,MM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严重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1×10^(9)/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2011年8月至2022年8月入住浙江省台州医院血液科病房诊断为MMI致严重粒细胞缺乏的甲亢患者,并对其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4例MMI致严重粒细胞缺乏甲亢患者,男女比例为1∶5,中位年龄41.5(34.3,49.0)岁,8例有过敏史。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发热(100%)和咽痛(70.8%)。16.7%(4/24)、20.8%(5/24)和58.3%(14/24)的患者在发生严重粒细胞缺乏时的MMI服用剂量分别为10、15、20 mg/d。29.2%(7/24)、37.5%(9/24)和29.2%(7/24)的患者分别于应用MMI治疗第1个月、第2个月和第3个月发生严重粒细胞缺乏。6例在严重粒细胞缺乏前2周内监测过粒细胞水平,其中50%(3/6)的患者存在粒细胞轻微减少,50%(3/6)的患者粒细胞计数正常,33.3%(2/6)的患者在严重粒细胞缺乏发生前1周内的粒细胞计数正常。10例(41.7%)患者在严重粒细胞缺乏期间行骨髓检查,60%(6/10)为Ⅰ型(主要特征是粒细胞前体的缺失或减少),40%(4/10)为Ⅱ型(主要特征是粒细胞增生良好伴成熟障碍)。24例患者脱离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5×10^(9)/L)中位时间为5.5(4.0,7.0)d,而在10例骨髓检查患者中,6例Ⅰ型和4例Ⅱ型患者脱离粒细胞缺乏中位时间分别为8.5(6.8,10.3)d和5.5(3.5,7.5)d(P=0.056)。91.7%(22/24)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和粒细胞恢复的时间间隔均不超过1 d。结论MMI诱导的严重粒细胞缺乏往往发生在服药后3个月内,既往有过敏史的患者可能存在易感性。1~2周内粒细胞水平并不能准确预测粒细胞缺乏发生风险,其发生存在突发性。不同的骨髓特征对治疗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应双伟 郑瑞 胡超 王直滔 邵燕萍关键词:甲巯咪唑 粒细胞缺乏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综合运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对一例X染色体着丝粒变异进行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传统细胞遗传学技术联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识别x染色体着丝粒变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胎儿及其父母行染色体核型分析、C显带、FISH检测,再应用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对胎儿进行全基因组检测,以排除基因亚显微突变胎儿的可能性。结果胎儿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胎儿母亲c显带为一条X染色体着丝粒不着色,FISH问期结果x染色体着丝粒杂交信号为一强一弱;而胎儿遗传了其母亲一条X染色体着丝粒部份缺失或全部缺失,因只有一个强信号点,核型无异常;染色体微阵列检测结果正常(X染色体未见异常)。结论综合应用多种分子遗传学技术对胎儿家系成员进行检测,可增强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避免误诊。 戴美珍 陈雪娇 郑瑞 章鸯 何哲航 章卫国关键词:细胞遗传学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 基于微视频和CBL的血液检验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被引量:6 2019年 借助微视频和案例教学(CBL),针对血液检验技术课程核心教学内容实施翻转课堂,课堂前后为学生安排一系列学习活动——课前自学微视频、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课后练习巩固,课中利用讨论、精讲教学重难点等多种教学手段,体现课前学习、课堂内化、课后巩固的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教学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明显提高。此外,分析了翻转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张士化 郑瑞 徐亚君关键词:CBL 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特征比较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通过比较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患者的血液学检查结果及JAK2酪氨酸激酶基因(JAK2V617F)检测结果,分析两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ET患者162例、ST患者88例。分析并比较ET患者与ST患者治疗开始前的血WBC、RBC、Hb、PL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结果;观察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患病情况。结果 ET患者WBC、RBC、Hb、PLT、PDW水平均高于ST患者(均P<0.05)。JAK2V617F阳性ET患者WBC、RBC、Hb、PDW水平均高于JAK2V617F阴性ET患者(均P<0.05)。JAK2V617F阳性ET患者WBC、RBC、Hb、PLT、PDW水平均高于ST患者(均P<0.05)。JAK2V617F阴性ET患者的Hb、PLT、PDW水平均高于ST患者(均P<0.05)。ET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患病率高于ST患者(P<0.05)。结论 Hb、PLT、PDW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为初步鉴别JAK2V617F阴性ET与ST的参考指标,早期诊断和治疗ET有助于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王青 赵文军 林爱芬 郑瑞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栓栓塞性疾病 CD123在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在微量残留病监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探讨CD123在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 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139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D123的表达.以10名正常人骨髓淋巴细胞作对照.对105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对97例B-ALL患者进行白血病微量残留病(MRD)分析.结果 ①10名正常人骨髓中B淋巴干/祖细胞、成熟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均不表达CD123.139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5例T-ALL和23例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CD123均阴性.111例B-ALL患者中106例CD123阳性(阳性率95.49%),其中包括12例早期前B-ALL、57例普通B-ALL、37例前B-ALL;5例成熟B-ALL患者CD123阴性.②在B-ALL患者中,CD123表达水平与p-Akt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超二倍体患者组CD123表达水平高于非超二倍体患者组.③MRD阳性与阴性组患者比较,12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63.04%和2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D阴性组无病生存率[(48.23±1.82)%]高于MRD阳性组[(36.06±2.62)%].CD123在复发B-ALL患者中表达稳定性高.结论 CD123在B-ALL患者中普遍中度至强度表达,复发时表达稳定性高,是MRD分析较好的标志之一. 王跃飞 陈葆国 罗文达 郑瑞 李伯利关键词:P-AKT 微量残留病 血液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血液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核心,然而其学习和实践对在校学生而言是巨大挑战。在本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探索中,除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外,重点落在构建形态学课程体系、探索并运用新型教学资源和方法打造活力课堂、... 张士化 邬宁宁 徐瑾 郑瑞 徐坚强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教学改革创新 活力课堂 肺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CD19+CD5+CD1d+B细胞,Bregs)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肺癌患者和29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regs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IL-10和TGF-β的水平。比较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肺癌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Bregs细胞比例、外周血IL-10和TGF-β水平的差异;分析肺癌患者Bregs细胞比例与外周血IL-10和TGF-β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肺癌患者外周血Bregs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5.01%±1.20%vs 2.78%±0.56%,P<0.01),Ⅲ+Ⅳ期患者高于Ⅰ+Ⅱ期患者(5.63%±1.04%vs 4.13%±0.78%,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清IL-10和TGF-β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2.34±0.79pg/ml vs 1.29±0.51pg/ml,56.64±6.93ng/ml vs 22.42±4.42ng/ml,P<0.01),Ⅲ+Ⅳ期患者高于Ⅰ+Ⅱ期患者(2.79±0.60pg/ml vs 1.71±0.59pg/ml,59.88±6.63ng/ml vs 52.10±4.37ng/ml,P<0.01)。相关分析显示,肺癌患者外周血Bregs细胞比例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r=0.69,P<0.01),而与TGF-β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Bregs细胞比例及血清IL-10、TGF-β水平增高,提示Bregs细胞可能与肺癌的进展相关。 陈葆国 梅丽萍 郑瑞 李伯利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 数字化技术在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探究以数字化技术推动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按照管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管理方法(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观察组实施数字化AMS管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比较两组抗菌药物管理效果(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合格率、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合格率、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化技术能够推动医院AMS,使抗菌药物管理更为精准、有效。 张宏 郑瑞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