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清
- 作品数:35 被引量:12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126例脑外伤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造成颅脑外伤患者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对126例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原因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严重脑损伤、恶性颅内高压、脑疝导致原发或继发中枢衰竭和失血性休克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尽早解除脑部病变,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处理并发症,选择适当的手术指征,可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存率。
- 孙亦明韩德清刘宇超郭海军
- 关键词:颅脑损伤并发症
- CTA、DS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对4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行CTA检查,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成像显示(VR)技术;分析动静脉畸形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手术结果比较。部分动静脉畸形病例术后行CTA和DSA复查。结果 CTA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为100%。能可靠地显示动静脉畸形的位置、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CTA是有效的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静脉畸形有重要的诊治价值,临床疑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可作为一种筛选方法。CTA可作为动静脉畸形术后复查的方法之一。
- 罗伟韩德清陈玉光孙亦明盛英武刘宇超郑维
-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分析(附34例)
- 2008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弹簧圈栓塞过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Remolding技术。结果100%栓塞21例;95%栓塞9例;90%栓塞4例。1例死亡,8例遗留有单瘫或失语。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有效的特点。
- 韩德清黄永凯江伟民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
- 颅内动脉瘤DSA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分析报告 30例颅内动脉瘤的DSA诊断与手术治疗特点 ,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病例均予以全脑血管DSA造影并对载瘤血管加照“手术位”造影片 ,诊断明确后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发现动脉瘤 30例 ,2 8例成功夹闭瘤颈 ,脑血管造影满意 ,2例行动脉瘤包裹。结论 全脑血管DSA造影、“手术位”
- 彭怀德韩德清孙亦明邹武朱卫华邱志华匡友志陈玉光孙培永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DSA显微手术
- CTA、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对6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成像显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脑血管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部分动脉瘤病例术后行CTA和DSA复查。结果 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性为83.1%,特异性为100%。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能可靠地显示动静脉畸形的位置、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CTA不能很好地反应动脉瘤夹闭情况。结论 CTA是有效的血管成像技术,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诊治价值,临床疑诊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作为一种筛选方法。CTA不适合动脉瘤术后的复查。
- 罗伟韩德清孙培永
- 关键词:出血性脑血管病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基于胶质瘤术中荧光剂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预后不良,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目前已证实,在安全范围内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预后。荧光引导技术(fluorescence guided technique,FGT)是利用荧光成像试剂实现术中脑胶质瘤边缘的可视化,从而辅助术者在安全范围内更精准地切除肿瘤。目前运用于临床的荧光成像试剂有荧光素钠(sodium fluorescein,SF)、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金丝桃素、他拉泊芬钠(talaporfin sodium,TPS);也有大量的新型荧光试剂在进行积极的临床或临床前实验。本文将对脑胶质瘤的术中荧光成像剂进行综述。
- 陈泽波吕胜青范宏军朱潇鹏韩德清
- 关键词:脑胶质瘤荧光素钠5-氨基乙酰丙酸吲哚菁绿金丝桃素
- 颅骨修补术后继发颅内血肿探讨
- 颜青黄永凯盛英武邱志华张际范宏军陈玉光韩德清
- 改良脑室腹腔分流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和常规剖腹VPS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辅助下VPS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例腹腔镜辅助下VPS和20例常规剖腹VPS分流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常规剖腹VPS组20例中1例出现分流管腹腔端梗阻、移位,1例出现术后感染。腹腔镜辅助下VPS组2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且无与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安全可靠,定位准、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邱志华韩德清孙亦明陈玉光
- 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评估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地研究了接受去骨瓣减压术的52名患者在去骨瓣减压前后颅内压、CT表现(中线移位,脑室的大小,基底池受压)和预后的变化。结果:38名患者(73.1%)在伤后5.1±3.2个小时进行了迅速外科减压;14名患者(26.9%)在伤后49.2±50.1个小时延迟外科减压,去骨瓣减压明显降低了颅内压,减少了中线移位,改善了基底池的受压,进行迅速外科减压的患者比延迟外科减压的患者预后更好。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使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降低,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受压明显改善,死亡率下降,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利。
- 邱志华韩德清孙亦明陈玉光罗伟朱卫华
-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压CT预后
- CTA、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价值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A检查,分析动脉瘤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所见比较。部分动脉瘤病例术后行CTA和DSA复查。结果 DSA确诊56例动脉瘤患者,发现68个动脉瘤。CTA显示51例(63个)动脉瘤,敏感性为91.07%(51/56),特异性为100%。CT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但不能很好地反映动脉瘤夹闭情况。结论 DSA目前仍然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及术后随访检查的"金标准"。CTA对于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可作为一种筛选方法,但不适合动脉瘤术后的复查。
- 罗伟韩德清陈玉光孙亦明盛英武刘宇超郑维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瘤夹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