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威

作品数:21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肿瘤
  • 4篇预后
  • 4篇直肠
  • 4篇直肠癌
  • 4篇结直肠
  • 4篇结直肠癌
  • 4篇肠癌
  • 3篇凋亡
  • 3篇增殖
  • 3篇术后
  • 3篇内镜
  • 3篇复发
  • 2篇蛋白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癌
  • 2篇通路
  • 2篇切除
  • 2篇切除率
  • 2篇重症

机构

  • 21篇武汉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伍威
  • 10篇林军
  • 7篇易三凤
  • 6篇商建
  • 6篇张海平
  • 5篇詹丽英
  • 4篇李光
  • 4篇邹金艳
  • 4篇夏文芳
  • 2篇邹捍东
  • 2篇于红刚
  • 2篇王璐
  • 2篇柳舟
  • 2篇黄振鹏
  • 2篇谢文杰
  • 2篇杨晟
  • 1篇于皆平
  • 1篇邹莉萍
  • 1篇周青山
  • 1篇罗和生

传媒

  • 7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医学新知
  • 2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治疗
2013年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据统计,全球约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我国约有1.2亿HBV携带者及3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感染的人群中,只有极少数发展为乙型肝炎病,绝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这些可通过HBV全套和肝功能检查等得到证实。
易三凤伍威林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肝癌
结直肠癌中巨噬细胞加帽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加帽蛋白(CapG)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30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CapG mRNA的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CapG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CapG mRNA的表达量(0.240±0.029)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0.130±0.0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6,P=0.241)。CapG 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关联性(t=0.591,0.841,-1.420,0.425,-1.366;P=0.559,0.408,0.167,0.674,0.183);而与肿瘤部位、分化、分期相关(F=3.642,t=2.412,t=-2.479;P=0.040,0.023,0.019),其中CapG mRNA在左半结肠癌(0.560±0.002)、右半结肠癌(0.250±0.009)及直肠癌(0.150±0.004)中表达水平存在依次减少差异,而以左半结肠中表达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642,P<0.05)。结论:结直肠癌中CapG差异表达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
伍威张海平商建邹金艳易三凤夏冰邓长生林军
关键词:结直肠癌
维生素D3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的维生素D3(25、50、75、100 μmol/L)干预胰腺癌PANC1细胞,以未干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早期凋亡率;RT-PCR法检测细胞PTCH、Gli-1 mRNA的表达.结果 维生素D3呈浓度依赖性抑制PANC1细胞的增殖,以48 h点的抑制作用最强,阴性对照组及25、50、75、100 μmol/L维生素D3组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0、16.1%、18.8%、31.8%、39.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阴性对照组及25、50、75、100 μmol/L维生素D3干预24 h时PANC1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5.89±0.57)%、(6.06±0.44)%、(16.21± 1.62)%、(16.94±0.91)%、(20.96±0.98)%,早期凋亡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3干预PANC1细胞24 h后,阴性对照组及25、50、75、100 μmol/L组细胞的PTCH mRNA表达量分别为0.117±0.009、0.104 ±0.011、0.069±0.011、0.052±0.009、0.056±0.007;Gli-1 mRNA表达量分别为0.323±0.007、0.312±0.015、0.299±0.015、0.233 ±0.007、0.175 ±0.014,均随浓度的增加而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75 μmol/L维生素D3干预0、12、24、36、48 h后,PTCH mRNA表达量分别为0.142±0.008、0.127 ±0.009、0.111±0.010、0.115 ±0.003、0.102±0.007;Gli-1 mRNA分别为0.341±0.011、0.317 ±0.017、0.320±0.018、0.226 ±0.011、0.191±0.010,均随时间的延长而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维生素D3可以有效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阻滞Hedgehog信号通路有关.
商建邹金艳伍威易三凤张海平林军
关键词:胰腺肿瘤HEDGEHOG信号通路细胞增殖
十全大补汤对SV40 T抗原转基因小鼠晶状体自发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十全大补汤对SV40T抗原转基因(TG)小鼠晶状体自发肿瘤的抑制作用,阐明其抑癌的分子机制。方法:SV40T抗原TG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9)和药物处理组(n=25),对照组小鼠正常喂食,药物处理组小鼠出生3周后开始喂食添加十全大补汤的饲料,记录每只小鼠生存时间。在喂食十全大补汤8周和15周时,随机抽取各组小鼠(n=3)尾静脉血,检测血清氨基酸水平。取血后小鼠麻醉致死并取出肝脏,利用基因芯片杂交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与核糖体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生存分析,与对照组比较,药物处理组TG小鼠生存率明显升高(P<0.05)。氨基酸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喂食十全大补汤8周时,药物处理组TG小鼠血清中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赖氨酸、肌氨酸、瓜氨酸、鸟氨酸和羟赖氨酸水平升高(P<0.05),胱硫醚、牛磺酸、甲基组氨酸、肌肽和乙醇胺水平降低(P<0.05);15周时,与对照组比较,药物处理组TG小鼠血清中苏氨酸和瓜氨酸水平升高(P<0.05),其他氨基酸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基因芯片杂交检测,与对照组比较,药物处理组TG小鼠肝组织表达的9 083个基因中与核糖体功能相关的13个基因发生改变(P<0.05)。结论:十全大补汤能改善TG小鼠血清氨基酸水平,增强肝脏核糖体蛋白合成,通过改善肝脏功能明显延长TG小鼠生存期。
伍继成赵爽伍威杨雷丁晓青郑华川
关键词:十全大补汤SV40T抗原核糖体蛋白肝脏保护
影响缺损型骨不连愈合的危险及保护因素的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影响缺损型骨不连愈合的危险及保护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论文检索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等数据库从2000年1月至2022年3月发表的影响缺损型骨不连愈合的相关文献, 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利用RevMan 5.3软件对影响缺损型骨不连愈合的一般因素、创伤及手术相关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1 236例患者, 文献NOS量表评分为5~8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D=-4.27, 95%CI: -8.29~2.91,P<0.01)、吸烟(OR=3.56, 95%CI: 2.81~6.32,P<0.01)、软组织缺损(OR=3.54, 95%CI: 2.21~5.69,P<0.01)、合并同侧腓骨骨折(OR=4.18, 95%CI: 1.24~14.03,P=0.02)、静脉血栓形成(OR=4.27, 95%CI: 1.05~17.44,P=0.04)、术后感染(OR=2.96, 95%CI: 1.97~4.47,P<0.01)是缺损型骨不连愈合的危险因素;缺损较小(SMD=-0.67, 95%CI: -1.25~-0.10,P=0.02)、由近向远骨搬运(OR=-0.42, 95%CI: 0.22~0.77,P<0.01)、外固定支架固定时间短(MD=-3.92, 95%CI: -7.10~-0.73,P=0.02)、使用自体骨移植(OR=0.39, 95%CI: 0.16~0.95,P=0.04)是影响缺损型骨不连愈合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老年)、吸烟、软组织缺损、合并同侧腓骨骨折、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感染是缺损型骨不连愈合的危险因素, 骨缺损范围较小、由近向远骨搬运、外固定支架固定时间较短、使用自体骨移植是影响缺损型骨不连愈合的保护因素, 医生可根据以上因素早期预判缺损型骨不连患者的预后。
陈敬地伍威咸春星王陶然高嘉锴毕龙
关键词:META分析骨缺损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Barrett食管效果的系统评价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Barrett食管的效果。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索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eviews、MEDLINE、Embase、PEDro、OpenSIGLE、NationalTechnicalInformationService(NTIS)、CNKI、VIP、万方数据库和CBM中关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PPI)治疗Barrett食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12年12月1日。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资料提取,使用RevMan5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包括324例APC联合PPI治疗,396例常规PPI治疗。结果表明,APC联合PPI治疗与PPI治疗相比,治疗后12个月的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3,95%cI(0.12,0.88),P〈0.05],随访3个月[OR=68.56,95%CI(10.25,458.46),P〈0.05、6个月IOR=66.45,95%CI(7.78,567.56),P〈0.051、12个月lOR=31.54,95%CI(7.82,127.10),P〈0.05]的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PC联合PPI治疗Barrett食管可以降低短期(1年)复发率,目无严重并发症。
伍威邹金艳商建易三凤林军
关键词:氩离子凝固术质子泵抑制剂BARRETT食管随机对照试验
巨噬细胞加帽蛋白对结直肠癌生物学特性的作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了解巨噬细胞加帽蛋白(CapG)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9月10日至2016年3月2日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标本,其中结直肠癌组织标本84份,结直肠癌旁正常组织(对照)19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apG的表达情况。将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和小干扰RNA组,分别转染阴性对照序列和靶向CapG的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干扰效果。采用MTT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干扰CapG后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CapG在结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95%(80/84),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123, P=0.023)。CapG在结直肠癌患者不同发生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分化程度和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0.683,U=2.668,H=12.182,U=-3.247;P均〈0.05)。阴性对照组和小干扰RNA组的HCT116细胞增殖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干扰RNA组HCT116细胞株的划痕愈合率为(27.40±1.58)%,低于阴性对照组的(64.4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90, P〈0.01)。小干扰RNA组HCT116细胞株的穿膜细胞数为57.0±2.0,少于阴性对照组的110.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90, P〈0.01)。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CapG表达增高,其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转移密切相关。
伍威陈敬地黄振鹏丁千山吴露邓云超于皆平罗和生于红刚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RNA干扰细胞增殖细胞运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住院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住院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对于炎症指标、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ARDS专病数据库中选取了256名入住ICU并且诊断为ARDS的患者,其中128名使用了阿托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128名未使用(对照组),观察阿托伐他汀用药前后患者炎症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PT和APTT的变化,并且评估使用阿托伐他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阿托伐他汀组28 d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无呼吸机天数和ICU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阿托伐他汀组用药前后炎症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PT和APTT延长(P<0.05)。结论:ARDS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可改善凝血功能,并能降低其死亡率,提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ARDS患者的临床结局,可作为ARDS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张凯旋姚智远廖兆敏伍威江贵军张召才宋振举詹丽英夏文芳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凝血功能炎症指标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EMR与ESD切除结直肠LST的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非随机对照回顾性研究,共850个LST病灶,其中EMR治疗组525个病灶、ESD治疗组325个病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EMR治疗组相比,ESD治疗组肿瘤整块切除率高[OR=15.45,95%CI(8.92,26.77),P<0.000 01]、完整切除率高[OR=8.44,95%CI(3.46,20.61),P<0.000 1]、局部复发率低[OR=0.06,95%CI(0.02,0.18),P<0.001]、手术时间长[SMD=1.27,95%CI(0.94,1.59),P<0.000 01],2种内镜下治疗方法之间穿孔率、延迟性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1.14,95%CI(0.57,2.27),P=0.72]、[OR=1.17,95%CI(0.64,2.15),P=0.61]。结论在结直肠LST的内镜治疗方面,ESD的有效性明显优于EMR,安全性则与EMR相似,ESD或可作为首选内镜治疗方法。但上述结论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
张海平伍威杨晟商建林军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局部复发率
抗菌药物预防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的Meta分析
2014年
目的 评价抗菌药物预防克罗恩病(CD)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抗菌药物预防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的随机对照实验.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个研究2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性方面:与安慰剂组比较,抗菌药物组术后3个月内镜复发率低(OR=0.40,95% CI为0.22~0.73,P<0.01);术后12个月、24个月临床复发率亦低(OR =0.21,95% CI为0.09 ~ 0.48,P<0.01;OR=0.48,95% CI为0.23~0.98,P<0.05).(2)安全性方面:与安慰剂组比较,抗菌药物组术后12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人次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均较多(OR=5.13,95% CI为2.45~10.72,P<0.01;OR =3.51,95% CI为2.14~5.76,P<0.01).结论 与安慰剂相比,抗菌药物可以显著减少CD术后的内镜复发和临床复发,但是使用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
张海平伍威易三凤林军
关键词:克罗恩病术后复发抗菌药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