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尔康
- 作品数:117 被引量:499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政府规制与民间舆情的互动——以清代族正制的制度内涵及存废推展为中心被引量:2
- 2011年
- 清朝族正制实行之初衷是在保甲制不能通行之处,用族正弥补之,以利维护社会治安,然在实践中扩大了预定范围,行于聚族而居、社会治安状况不良之地区,如械斗、诘讼、会党活动频繁之地,遂与保甲制并行,且扩充其职能到施行教化、监督宗族公产管理、捆送不稳定分子诸多方面。族正由民举官定,平民承担职役。族正之职役与宋代保正、明代里长之职役相同。因而,族正制设立之初清朝期望该制度由政府与宗族双方配合推行,然而从实际政策效果来看,并不成功。
- 冯尔康
- 关键词:职役保甲制灵活性
- 简论人物与人物传记被引量:1
- 2012年
- 研究历史,必然会涉及到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社会群体、民族国家等,但是又必然会寻觅事件、制度和群体、民族活动与个人行为的关系,因为,个人行为是群体活动的先声,是群体活动的基础。只有先有一个个"个人",也即人物的活动,才会有群体的动作,才会有有计划的组织行动,所以研究历史,如研究群体史、社会史、民族史、国家史,都是与人物史分不开的,都是建立在人物研究基础上的。人物传记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读史明理、读史明智、读史明世三个方面。
- 冯尔康
- 关键词:知人论世
- 《探微集》述略——纪念郑天挺先生被引量:1
- 1982年
- 翻开郑天挺先生的《探微集》,《孟心史先生晚年著述述略》一文进入我们的眼帘。孟森先生是用近代的方法研究清史的开拓者之一,郑天挺先生是较早地运用马列主义研究清史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他缅怀友人孟森,著文介绍其学术成就;如今郑先生遽归道山,我们觉得最好的纪念方法是学习他的著作,继承和发展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他的学术专著《探微集》,由中华书局于一九八○年出版,为时不久,已引起国内外史学家的重视。我们师法郑先生对孟森著述的介绍,对他的著作亦事'述略',和广大读者共同研讨他留给我们的宝贵学术遗产。
- 杨志玖冯尔康
- 关键词:郑天挺学术成果马列主义社会性质三国志满族
- 独立治学能力的培养——我和我的学生真挚友情被引量:1
- 2017年
- 学生为真诚求学报考我的研究生,我是一心一意为培养堪于造就的人才而招收学生,两个纯正目标交合,令我与我的学生聚合了。对于硕士生的学习,我认为重在打好专业基础与独立完成像样的硕士论文,博士生则在讲求提高论文质量。硕士生的专业知识培训,我注重的是:强调精读一部基本史料书,掌握史料学知识,熟练掌握专业语文工具,参加专业实习,处理好精专与博览关系。对于独立撰写学位论文,我的想法与要求是:自行选择论文题目,慎重考虑选题必要性和完成可能性,要明了相关的研究状况,占有足够的材料,论文一定要有新见解、新史料,写作前拟好写作细纲。经过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许多同学有了自行研究能力,有的硕士又在其博士生导师指导下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他们在经历一段时间磨砺后,史学著述相继问世,许多位成为著名学者,令我兴奋。我和学生的友情,是长期相互关怀建立起来的,师生温情荡漾心田。在实践中,我有着教学相长的感受,我从学友得到了诸多学术启示和帮助。
- 冯尔康
- 关键词:教学相长
- 康雍乾三帝天主教非“伪教”观与相应政策被引量:6
- 2014年
- 康熙帝对天主教政策有着由允许到基本禁止传教的转变,雍乾二帝发展为全面禁教政策。这种变化,出于对天主教认识的改变。禁教后传教士申诉,说天主教不是"伪教",雍乾二帝认同此说(应当说康熙帝亦然)。传教士的非"伪教"说,意思是天主教不是伪装正派,是真正宗教,不同于邪教。康雍乾之认可,是将之视作与佛道回教相同,是宗教,相对于儒学是异端,但与白莲教、斋教之类煽动造反的邪教不是一回事。乾隆帝在观念上容或有邪教之意,然未出诸口,仍有分寸。基于非伪教的认识,又因它是外国人信仰的宗教,康雍乾禁教之后仍允许在华技艺人员信仰,而禁止他们传教和国人信教。在康熙帝容教令实行的近30年间,天主教在中国大发展,促成清朝前期中西文化交流高潮,禁教之后大退潮。而禁教之发生,是因罗马教廷实行禁约令,向中国皇帝的权威挑战、挑衅,康熙帝予以回击。禁教后西方传教士非法潜匿、潜入传教,为清朝驱逐、惩治,此种不幸之事的出现,是禁约令无可避免的后果,咎在教廷。
- 冯尔康
- 关键词:天主教传教士
- 我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被引量:1
- 2005年
- 冯尔康
- 关键词:全宗史馆人物传记
- 有关清初吉林满族的汉文史料文献
- 吉林是清朝的发祥地,被作为保护区,禁止其他各族人民擅自进入,清朝政府希望这里的满族土著居民保持“国语骑射”的本色, 成为统治全国的可靠的大后方;吉林土著居民满族及其自肃慎以来的先民在历史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清代是一个重...
- 冯尔康
- 关键词:汉文史料
- 文献传递
- 清代帝王敬天的政治思想浅谈被引量:3
- 2010年
- 清朝皇帝政纲“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涉及天、祖、民三者及其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人君,关键在探索天人相与的奥秘,寻求高度有效的治理之道。
- 冯尔康
- 关键词:政治思想帝王清代勤政爱民
- 试析康雍乾三帝接受俄葡英三国使节国书礼仪被引量:2
- 2018年
- 引述清朝通事传教士马国贤、巴多明及英使马戛尔尼及其随员文带分别记录的俄国伊斯梅洛夫、葡萄牙麦德乐、英国马戛尔尼三位使节觐见礼仪,认为朝见礼仪与递交国书礼仪虽有关联,却是两种礼仪,三使节觐见的三跪九叩首礼不变(英使或许是行三跪九鞠躬礼),递交国书礼仪,由大臣转呈皇帝更改为使节直接将国书递交皇帝。由此得知三国使节争取平等国地位,获得部分成功。康雍乾三帝改变接受外国使臣呈递国书礼仪,是国内外政治局势造成的,是不得已的举措。康熙帝为遏制俄国支持北疆准噶尔而对其让步;雍正帝在继位合法性等社会舆论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借外使祝贺登基改变形象;乾隆帝为维持"十全老人"形象令接见英使有个喜剧结局。三使节礼仪之争的史事表明:"来者不善",英使提出占据两个小岛的要求;递交国书仪礼之争实质是使节代表其国家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皇帝权威挑战;不识18世纪世界形势的中国统治者,在守旧观念主导下,将使中国不可避免地陷入颓势地位,巨大的危险将至。
- 冯尔康
- 关键词:国书马戛尔尼礼仪之争
- 康雍间殿试策问之题目与时政——兼述康雍二帝性格被引量:5
- 2008年
- 康雍两朝二十八科殿试,每科均有策论,其试题与时政关系密切,针对性很强,极富现实感,呈现当朝大事,诸如平定三藩之乱、三征噶尔丹、对准部用兵、修治黄河淮河、废太子事件、反对朋党、尊崇理学,这都表明皇帝以试题探讨根本性的治国方针和理念。策问反映康雍二帝有相异的政治思想和施政方针:康熙帝始终主张并施行宽仁之政,反对更新,为人仁厚、宽容;雍正帝力主革新除弊,实行严威治国方针,为人严酷。
- 冯尔康
- 关键词:殿试科举制康熙帝雍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