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蓉 作品数:37 被引量:200 H指数:8 供职机构: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机械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更多>>
双源CT锐利卷积核重建诊断钙化性冠脉狭窄的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CT上锐利卷积核重建图像对于钙化性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C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将CCTA图像分别行锐利卷积核重建(I46f)和平滑卷积... 吕蓉 王迪 韩宇欣 于长路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钙化斑块 肝脏恶性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上罕见的肝脏恶性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增强CT示肝内巨大富血供软组织肿物。全身麻醉行开腹肝脏病灶切除术,术后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肝脏恶性孤立性纤维瘤。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征象。 吕蓉 胡维娟 王迪 辛琪 于长路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 肝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恶性 图像CT值与管电流、管电压及碘浓度的关系以及降低管电压时合理降低对比剂用量的比例 吕蓉 韩宇欣 于长路伴肺动脉高压的大动脉炎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PTA)伴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间确诊为PTA的40例患者,其中伴PH患者14例(PTA+PH组),不伴PH的PTA患者26例(PTA组),分别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右心及肺动脉测量数据和CT血管成像(CTA)表现。结果与PTA组比较,PTA+PH组患者病程时间更长[48.0(18.5,73.5)个月比24.5(10.5,48.5)个月],活动期患者占比较低(4/14比17/26),多存在气短、气喘、胸闷症状和下肢水肿体征,PaO_(2)较低,ESR较慢,右心房及右心室宽度增加(均P<0.05)。患者肺动脉受累的主要CT征象包括管腔狭窄(39/40)、管腔闭塞(16/40)、管壁增厚(9/40)和管腔扩张(2/40)。PTA+PH组管腔重度狭窄(≥50%)比例高于PTA组,管壁增厚和管腔轻度狭窄(<50%)比例较低(均P<0.05)。结论伴有PH的PT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A均可见特征性表现,可能与疾病所处的病程阶段、严重程度、是否有活动性、预后等有相关性,临床应给予重视。 吕蓉 于长路 张翔 胡维娟 李剑 文娣娣 郑敏文关键词:TAKAYASU动脉炎 肺动脉 肺动脉高压 1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影像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征象,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院共17例确诊COVID-19病人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并总结病变发生特点、累及部位和分布情况。结果17例病人中1例CT无异常征象。其余16例病人的CT上共显示111个病变,典型的CT表现包括磨玻璃密度影(62/111,55.9%)、混合磨玻璃密度影(16/111,14.4%)、实性密度影(18/111,16.2%)和“铺路石样”密度影(15/111,13.5%);病变多分布于双肺外带(93/111,83.8%)。全部病例均不伴有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发现病变及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吕蓉 冯莹印 张亚楠 胡维娟 陈晨 郑冲霄 于长路CT图像噪声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CT图像噪声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配制浓度为0.5~50.0 mg/ml,间隔0.5 mg/ml的100份对比剂样本,在15种不同扫描条件下扫描,测量并记录CT图像噪声、辐射剂量,分析其是否与扫描条件有关,以及CT图像噪声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浓度的关系。不同扫描条件下CT图像噪声是否有差异采用方差分析,辐射剂量与扫描条件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T图像噪声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浓度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并计算其回归方程,根据方程建模计算CT图像噪声及辐射剂量同时为最低的节点。结果不同扫描条件下,CT图像噪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剂量与管电压及管电流均有相关性(r=0.996~1.000,P<0.05)。CT图像噪声与辐射剂量的相关方程分别为100 m A:N100mA=-37.565Ln(D100mA)+164.893,R2=0.905,P=0.013;200 m A:N200mA=-32.711Ln(D200mA)+167.456,R2=0.935,P=0.007;280 m A:N280mA=-29.549Ln(D280mA)+158.628,R2=0.925,P=0.009。其两者同时最小的节点分别为100 m A:N100mA=31.81,D100mA=34.56 m Gy·cm;200 m A:N200mA=47.33,D200mA=39.34 m Gy·cm;280 m A:N280mA=50.62,D280mA=38.68 m Gy·cm(D为辐射剂量,N为图像噪声,R2为决定系数)。CT图像噪声与对比剂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r=0.512~0.777)。结论 CT图像噪声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浓度有一定相关性,实际工作中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利用其达到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辐射剂量的目的。 吕蓉 韩宇欣 李娜 孙诚 于长路关键词:管电压 管电流 CT图像噪声与辐射剂量及造影剂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吕蓉 韩宇欣 于长路图像CT值与管电流、管电压及碘浓度的关系及降低管电压时对比剂的合理用量 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探讨图像CT值与管电流、管电压及碘浓度的关系以及降低管电压时合理降低对比剂用量的比例。方法配制初始碘浓度为0.5mg/ml,以0.5 mg/ml的递增量达50.0 mg/ml,共100份样本。将样本按顺序装入100个注射器,量均为4 ml,每25个装有样本的注射器为一组,将其用胶带间隔相等距离固定在圆柱形CT校准专用水模上。采用不同管电压(70、80、100、120、140 kV)及管电流(100、200、280 mA),两两结合,共15种扫描方式行轴面扫描。测量不同浓度样本在不同扫描条件下的CT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扫描管电流、管电压条件下CT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价不同扫描条件下样本浓度和CT值的相关性,并用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根据CT值与浓度的相关方程计算随管电压下降碘浓度下降百分比。结果管电压固定时,不同管电流间样本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管电流固定时,不同管电压间样本CT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种扫描条件下,CT值与样本碘浓度均呈线性相关(r2值为0.953~0.997,P均〈0.01)。管电压由140 kV分别降至120、100、80、70 kV时,碘浓度分别下降15.4%、33.7%、53.4%、64.7%;管电压由120 kV分别降至100、80、70 kV时,碘浓度分别下降21.6%、44.9%、58.2%;管电压由100 kV分别降至80、70 kV时,碘浓度分别下降29.7%、46.7%;当80 kV降至70 kV时,碘含量相应下降24.1%。
结论降低管电压时可以通过减少对比剂用量,来确保CT值不变,从而实现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扫描。 吕蓉 韩宇欣 孙俊杰 张芳 王迪 李娜 于长路关键词:造影剂 肝脏原发性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肝脏间质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1例原发于肝脏的巨大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合病理结果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2岁,发现右上腹包块,并自感腹胀,B超示肝右叶混合回声肿物,造影后... 吕蓉关键词:肝脏 间质瘤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降低团注追踪触发监测频率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CTA中降低团注追踪触发监测频率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120例lf伍床疑似冠心病的患者,按放射科检查登记顺序,以A、B、C组循环的方式分组,每组40例。采用团注追踪程序自动触发技术,A、B、c组均在注射对比剂后10S开始监测,监测频率分别为1.14、1.47、2.00s,触发阈值均为100HU,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评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主动脉根部(AO)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以及左主干(LM)、右冠状动脉近段(RCA)的CNR,并对血管节段进行主观评分。记录3组患者监测时ROI达到阈值时的监测次数、达到阈值时的CT值和有效辐射剂量(E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客观评价指标、监测指标和辐射剂量的差异,采用X2检验评价3组间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3组间AO、RCA和LM的SNR和C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879±0.042)、(1.876±0.042)、(1.881±0.04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3,P〉0.05)。A、B、C组达到阈值时的监测次数分别为(4.78±2.37)、(3.76±1.39)、(2.77±0.99)次,ED分别为(0.058±0.031)、(0.031±0.011)、(0.021±0.007)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009、31.998,P均〈0.01);达到阈值时的CT值分别为(133±24)、(142±39)、(137±26)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75,P=0.565)。结论在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时,降低团注追踪触发监测频率可行。采用2S监测频率的触发扫描技术,在获得满意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韩宇欣 王辉 汤漪凡 王涛 吕蓉 于长路 刘金梦关键词:冠状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