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奇森

作品数:89 被引量:768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7篇生物学
  • 23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马麝
  • 19篇圈养
  • 13篇圈养马麝
  • 12篇动物
  • 10篇MOSCHU...
  • 9篇SIFANI...
  • 8篇兽类
  • 7篇哺乳动物
  • 6篇头骨
  • 6篇青藏
  • 5篇跳鼠
  • 5篇物种
  • 4篇野生动物
  • 4篇铁路
  • 4篇兔形目
  • 4篇青藏铁路
  • 4篇脊椎动物
  • 4篇繁殖
  • 4篇分类学
  • 4篇藏羚

机构

  • 71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中央民族大学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 7篇广州大学
  • 5篇西华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3篇四川省林业科...
  • 3篇山东大学(威...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绵阳师范学院
  • 2篇牡丹江师范学...

作者

  • 74篇杨奇森
  • 44篇夏霖
  • 29篇冯祚建
  • 21篇孟秀祥
  • 14篇葛德燕
  • 10篇冯金朝
  • 10篇徐宏发
  • 9篇周宜君
  • 7篇吴毅
  • 5篇全国强
  • 5篇马勇
  • 4篇黄乘明
  • 4篇张乾
  • 3篇杨光
  • 3篇刘少英
  • 3篇武永华
  • 3篇李增超
  • 3篇江廷磊
  • 3篇胡义波
  • 3篇李保国

传媒

  • 10篇动物学杂志
  • 9篇四川动物
  • 6篇兽类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动物分类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商业时代
  • 2篇Curren...
  • 2篇生物学通报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环境影响评价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Zoolog...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年份

  • 3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09
  • 2篇2008
  • 10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省蝙蝠新纪录种——大墓蝠被引量:2
2012年
1984年9月24日在广东连州采集到2只蝙蝠(1♀,1♂),体型大,头体长分别为92.0mm,85.0mm,前臂长73.2mm,73.0mm,颅全长24.68mm,23.97mm;尾端有少量长毛;脑颅比较狭窄。经与国内已采集的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标本及已报道的同类蝙蝠特征相比较,鉴定该蝙蝠标本为鞘尾蝠科的大墓蝠Taphozous theobaldi Dobson,1872,为广东省蝙蝠新纪录种。
周全张燕均杨平杨奇森吴毅
关键词:蝙蝠
震旦博物院哺乳动物头骨标本收藏目录(英文)被引量:1
2001年
天主教传教士PierreMarieHeude(1836 190 2 ) 1867年自法国来到中国 ,他特别钟情于自然历史研究 ,把几乎所有的精力倾注于他在东亚地区的标本收藏上。 1868年 ,他在现上海市郊的徐家汇建立了一座博物馆并收藏大量的动物标本。 1933年徐家汇博物馆被震旦大学 (现复旦大学 )接管 ,并建立了一座新馆 ,更名为震旦博物院 (欧洲称为Mus埁eHeude)。在Heude收藏的标本中 ,一部分是他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印度及中国等地区探险时采集的 ,而绝大多数标本则是他通过各种方法联络各国同僚收集而来。在他死后 ,由他的接班人Courtois和Sowerby等继承了他的研究。 195 2年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接收了原震旦博物院 ,195 8年原震旦博物院的标本被送至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收藏。源自原震旦博物院的哺乳动物头骨标本可能是目前仍保存在国内有关亚洲地区收藏数量最大的一部分 ,然而 ,由于历史久远和中国近代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Heude当时收藏的原始记录资料和标本标签大多遗失或破损 ,使这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头骨标本一直在标本馆中沉睡了一百多年。2 0 0 0年 4月中旬至 5月中旬 ,作者将存放在上海和北京的所有兽类头骨标本进行了整理 ,重新进行标识和编目。经整理 ,共清理出兽类头骨
杨奇森夏霖Anja BRAUNColin P.GROVESPeter GRUBB
关键词:收藏博物馆
中国高致病禽流感H5N1疫区的野生鸟类调查初报
2004年3-6月,对我国9省25个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疫点进行了禽流感病源调查和样品采集。共获得野生鸟类样本776号,隶属14目29科63属93种。其中留鸟47种, 迁徙鸟46种。迁徙的鸟类中,在北方繁殖南方越冬的有...
高学斌尹祚华雷富民贾陈喜杨奇森孙悦华赵洪峰梁孟元吴晓民李天宪
关键词:野生鸟类野外调查
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分娩时间格局被引量:5
2005年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分娩从 5 月开始产仔, 分娩季节 (75%的分娩累计完成时间) 长27天, 平均分娩日期为5月31日±1 85天, 气候和食物的季节变化决定野生马麝的分娩定时和同期化格局; 保护区内的圈养马麝多在6月分娩, 分娩季节长54天, 同期化比野生马麝为弱, 圈养马麝的分娩时间格局受气候、食物等因子的影响。此外, 圈养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各饲养区的管理模式也对马麝的分娩定时产生效应, 性经历影响其分娩的时间格局, 初产雌麝 (primiparous) 的平均分娩日期 6 月 29 日±4 29 天, 比经产雌麝 (multiparous) 迟 (6月19 日±1 47天)。
孟秀祥杨奇森冯祚建施哲梅蒋应文
关键词:马麝分娩季节产仔分娩时间
中国的麝类资源状况及其保护对策(摘要)
麝是我国经济价值极高的珍贵稀有资源动物,其雄性麝香腺分泌物麝香(musk)是中国传统药材和香料工业的高级定香剂。据统计,我国现有中药配方中,有约300个都需要麝香。我国是世界上麝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麝香的应用历史也最久远,...
杨奇森冯祚建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
输水渠道对陆栖脊椎动物的生态影响及缓解措施
2025年
输水渠道作为线性工程对陆栖脊椎动物及其栖息地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负面生态影响,其阻隔作用造成栖息地片段化、动物迁移受阻、个体基因交流中断,并可改变动物个体行为、造成动物溺水致死、助长外来物种传播等。在全球范围内,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公路、铁路,针对线性输水工程的相关研究十分薄弱,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多借鉴交通工程。本研究梳理了1970年以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案例,归纳了缓解输水渠道对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影响的措施,包括设置保护围网、野生动物通道、逃离设施、植被缓冲带、人工饮水点等,并对其适用条件与范围、建设规格与参数、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以期为未来水利工程中野生动物保护措施的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夏霖程继龙陈国亮杨奇森许玉
关键词:输水渠道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影响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交配模式及交配参数的确定
2009年
2000年10月-2001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23头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呈季节性多次发情,在1次发情中,有多个交配单元发生,每个交配单元平均持续时间为(210.52±14.72)s,n=23,含(9.09±0.64)次爬跨,n=23,其爬跨持续时间平均为(4.4±0.78)s,n=5.由于性经历的不同,导致雌麝识别雄麝性信息的能力及性行为释放的刺激阈值存在个体间差异,首次参加交配的雌麝在交配单元中接受的爬跨次数(10.67±0.75)次,n=9有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雌麝(8.07±0.85)次,n=14的趋势,而且前者平均爬跨时间(22.02±1.03)s,n=9显著低于后者(24.18±0.17)s,n=14.圈养马麝在交配中,雌、雄生殖器官之间没有锁结,没有抽动,无多次射精,但难以区分是否多次插入或者多次爬跨,推测圈养马麝的交配模式属于Dewsbury分类系统的第14(如果多次插入)或第16种(如果多次爬跨).
孟秀祥杨奇森冯祚建王功祁军张学炎
关键词:圈养交配系统
中国蝙蝠新记录--马氏菊头蝠
2000年1月和2004年7月在广西防城港市和陆川县进行的翼手类调查中,采集到一批蝙蝠标本,经鉴定其中7只马氏菊头蝠(Rhinolophus marshalli, Thonglongya 1973)为中国蝙蝠新记录,至此...
吴毅杨奇森夏霖彭洪元周昭敏
文献传递
气候因素和生态机遇在田鼠亚科爆发式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吕雪夏霖葛德燕温知新吴永杰杨奇森
几何形态学方法及其在动物发育与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4
2012年
简要回顾了几何形态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30多年来该领域使用的主要方法及其在生物发育与进化研究中的实际应用。除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标点法和轮廓线法外,基于三维数据的表面特征分析和有限元分析也在该领域得到推广。这些方法可运用于分析两性分化、异速生长、种群分化、种上进化以及复杂功能结构的形态集成等科学问题。几何形态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综合运用还将有利于探讨表型变化与遗传物质变化的相关性。随着生物成像技术和海量数据计算技术的进步,几何形态学将由目前以二维数据为主的研究向三维重建和分析的方向发展。
葛德燕夏霖吕雪霏黄乘明杨奇森黄建华
关键词:个体发育系统进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