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亮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1H指数:7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空间与机制:元阳县多民族稻作聚落的垂直分异现象对比被引量:6
- 2019年
- 在垂直分异性显著的环境中,以高程为主要指针的地理环境对人文现象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以元阳县的傣、彝、哈尼三个稻作民族的聚落为研究对象,将民族聚落霣于聚落地理的视野下考察其根源,采用全体行政村为大样本与代表性自然村为典型样本相结合,综合运用GIS、数据统计、田野调查等方法,探讨稻作聚落的垂直分异规律、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元阳县的稻作聚落具有显著的垂直分异特征,傣族、彝族、哈尼族从低至高聚居于河谷、中山、中高山环境,聚落空间特征与结构存在显著差别。傣族、彝族、哈尼族以差异化稻作策略响应不同的稻作环境是基本因索,并与非基本因素叠加的合力,成为造就聚落垂直分异现象的形成机制。
- 何杨杨宇亮角媛梅
- 关键词:多民族梯田
- 台湾法鼓山佛教文化园区规划理念与实践被引量:2
- 2016年
- 台湾法鼓山佛教文化园区采用的是以人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遵循自然共生的法则,注重其实用性与生态性的一种规划理念。在多元且开放的社会形势下,园区在空间规划上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分别以学院区、修持区、佛教文化区和生态公园区的划分来达到教育、休闲娱乐以及修行的目的。在园区的活动安排上,注重人文关怀及社会教育的功能,并且积极推动"人间佛教"的社会理念。在建筑设计上,做到对现有地形与地貌的最大化保护,并且使其融入自然环境中。研究透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园区的整体规划与建筑形式进行了分析,从而较为科学地认识到台湾法鼓山佛教文化园区的创新与文化价值所在。
- 林维斌杨宇亮
- 关键词:人间佛教
- “魔都”的安居之梦——民国上海蔷薇园新村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由中国新村建设社经营的蔷薇园新村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郊区住宅建设运动的缩影,同时也是新村运动、田园城市理论及合作运动在中国的产物。本文以之为研究对象,运用当时的书籍、新闻报道、广告等相关资料来重绘蔷薇园新村建设的历史图景,对其社会背景、理论基础、运作模式、规划建设方式等进行分析,并作历史评价。
- 郑红彬杨宇亮
- 关键词:田园城市
- 流域视野下梯田聚落的人居环境空间特征——以元江流域为例被引量:4
- 2019年
- 针对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过于注重村落本体的现状,以GIS的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选取梯田聚落所处的元江流域及典型样本大瓦遮河子流域为研究范围,探讨流域视野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结论如下:1)哀牢山区的崎岖山脉与密集水系造就了元江流域的格局,以水平、垂直特征奠定子流域尺度中梯田聚落的人居环境基础;2)大瓦遮河子流域的人居环境以"典型山地本底、帚状水系关联"为共性,在中低山区形成"面状森林核心、村落散布周边、旱地梯田混合"的彝族聚落区,在中山区形成"面状梯田核心、村落环绕周边、带状森林围合"的哈尼族聚落区,二者差异源自不同民族适应垂直分异效应的差异化农作策略;3)流域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单元,超越村落本体之外的流域视野对复杂地理环境中的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普遍意义。
- 刘阳杨宇亮角媛梅
-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居环境元江流域
- 村落文化景观形成机制的时空特征探讨——以诺邓村为例被引量:16
- 2013年
- 村落文化景观包括自然本底、地域文化和物质环境3个支点,前两者分别对应的空间特征与时间特征,是剖析村落文化景观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是在时间特征的持续中逐渐显现的。以诺邓村为例,综合运用GIS的分析方法与人类学的描述方法,通过对应"时间点"的空间特征分析与对应"时间段"的时间特征分析,阐明了村落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该方法在人居环境的研究中同样适用,还可以随着研究尺度的变化而扩展。时空特征不仅可以作为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切入点,也能够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多学科属性吻合。
- 杨宇亮张丹明党安荣谢浩云
- 关键词:风景园林村落文化景观地理环境地域文化
- 元江南岸梯田村寨的宏观空间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本文基于全体与重点相结合的大样本量量化分析,探讨以哈尼族为主的云南元江南岸梯田村寨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梯田村寨集生产、生活与信仰三类空间于一体,形成了适应当地高程、坡度、坡向、水系等环境的民族智慧,最终形成小规模、高密度、以哈尼族为主的多民族混居的空间特征。
- 杨宇亮罗德胤孙娜
- 关键词:哈尼族地理环境
- 哈尼族典型聚落的民居分布格局及其演变机理——以云南省元阳县全福庄中寨为例被引量:8
- 2021年
- 利用GIS技术分析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的元阳县全福庄中寨1960年开始建寨以来民居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探讨关键因子对民居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民居演变经历了建寨(1960—1963年)、迁入(1964—1975年)、慢速扩展(1976—2005年)和快速扩张(2006—2018年)4个阶段,分别形成民居分布的单核、双核、双核邻域扩展和多核等空间格局模式,并呈现由集中向随机分布格局演变的特征。(2)影响民居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是地形、距水井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亲缘关系,其中距水井和道路距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而亲缘关系影响的是民居聚集程度。(3)民居演化过程表现为建寨阶段受地形和距水井距离影响,迁入和慢速扩展阶段主要受亲缘关系影响,而快速扩张阶段则主要受距道路距离因子控制。未来在乡村聚落重构和建设中应综合考虑这4个因素,以实现哈尼聚落与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
- 邱应美角媛梅杨宇亮李亚李宏赵冬梅刘澄静张娟
- 从城市管治的角度看城中村的改造策略被引量:1
- 2012年
- 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城中村的改造热情高涨。如昆明市于2008年提出,要用5年时间完成建成区内336个城中村的改造改建工作。广州市2011年仅上半年就要完成15个城中村的建设方案审批,面积近似于七个珠江新城,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然而,就在城中村将被“外科手术”似的拔除过程中,强制拆迁、暴力拆迁的问题屡禁不止,城中村成为社会矛盾日渐加剧的焦点。将大规模拆迁改造作为终结城中村的手段本身风险巨大,方式值得商榷。是否有其他思路可以替代现行的改造方式呢?本文将从城市管治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 杨宇亮焦杨
- 关键词:城市管治城中村强制拆迁地方政府珠江新城社会矛盾
- 隐匿的世界:认知地图在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15年
- 村落文化景观涉及视觉所及的"风景",常常被认知主体赋予了独特意义,只有将研究视角回归至"他者"的世界中,景观的内涵才能实至名归。认知地图具有重要的人类学价值,这一用以看待"他者"与审视自身的跨文化透镜,可担当沟通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之间的桥梁。通过认知地图与其他手段的配合,解读内涵丰富的图面信息,认知隐匿于当地人眼中的世界,获得不易觉察的研究视角,可以丰富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内涵。村落文化景观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概念,在具体的村落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中,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成为建立其研究范式的有效途径。
- 杨宇亮李菁党安荣
- 关键词:村落文化景观认知地图他者
- 藏族聚落“人神共生”空间的成因与模式特征被引量:7
- 2018年
- 本文针对藏族聚落中普遍存在的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相伴的空间现象,阐明了"人神共生"的概念,分析其成因,归纳出"人神共生"现象的不同空间模式特征。本文结论有三点:源自人性底层的精神需求是产生"人神共生"现象的内部因素;青藏高原严苛的人居环境是其形成的外部因素。"人神共生"分为寺在村外与寺在村内两种基本空间模式,体现为寺院、白塔、转经筒、拉康等神圣空间与村落、农田等世俗空间的共生关系,神圣空间通过为藏民提供公共服务成为世俗空间的中心。信仰是少数民族聚落研究中的重要思考维度。
- 袁晓蝶杨宇亮
- 关键词:藏传佛教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