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洪喆

作品数:36 被引量:210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化科学
  • 7篇政治法律
  • 7篇艺术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学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主义
  • 6篇文化
  • 4篇媒介
  • 4篇互联
  • 3篇政治
  • 3篇社会
  • 3篇社会主义
  • 3篇资本
  • 3篇阶级
  • 3篇互联网
  • 2篇学术
  • 2篇游戏
  • 2篇中国互联网
  • 2篇人文
  • 2篇资本时代
  • 2篇网络民族主义
  • 2篇文化空间
  • 2篇文化研究
  • 2篇文艺
  • 2篇联网

机构

  • 30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中国艺术研究...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中国传媒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华盛顿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0篇王洪喆
  • 2篇李洋
  • 2篇陈卫星
  • 2篇张旭
  • 1篇姚洋
  • 1篇汪民安
  • 1篇王正绪
  • 1篇白钢
  • 1篇罗岗
  • 1篇陈柏峰
  • 1篇崔柯
  • 1篇蒋洪生
  • 1篇孙佳山
  • 1篇贺照田
  • 1篇王行坤
  • 1篇丁耘
  • 1篇刘建平
  • 1篇张晨
  • 1篇张毓强
  • 1篇王维佳

传媒

  • 3篇开放时代
  • 2篇国际新闻界
  • 2篇文艺研究
  • 2篇文艺理论与批...
  • 2篇艺术广角
  • 2篇天府新论
  • 2篇全球传媒学刊
  • 1篇电影艺术
  • 1篇西湖
  • 1篇学术研究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妇女研究论丛
  • 1篇文化研究
  • 1篇对外传播
  • 1篇文化纵横
  • 1篇北大新闻与传...
  • 1篇青年文艺论坛...
  • 1篇青年文艺论坛...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0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争夺“网民”:数字资本时代政治主体的生成被引量:1
2016年
政治权力结构的延续与社会经济体制的巨变是转型中国的最大特征。因此,国家的合法性论述不仅建立在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之上,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建立在似乎与此相对的社会主义遗产之上。这一矛盾状态,成为了中国社会建构新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大问题与困境之一。政党逐步丧失了其阶级代表性,国家与市场之间也不再拥有一条清晰的界限。
王洪喆
关键词:政治主体资本网民政治权力结构主流意识形态
从“非主流”到“新主流”——作为“共同空间”的中国互联网文化研究
基于“共用空间”的理论框架,本文尝试发展一种进入中国互联网文化研究的写作方法。通过在历史、文本、机构等层面的多重勾连,以及对来自多领域研究成果的借用,论文检视了层层递进又彼此相关的三组关键词,“网民”、“80后”、“网吧...
王洪喆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中间阶层
科学图像及其艺术史价值——围绕科学图像的跨学科对话被引量:4
2022年
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图像史和艺术史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尚未获得充分展开的议题。图像溢出了艺术的范围,将科学也囊括其中,这使得图像的本质、图像的创作目的和过程、图像的意义指涉、图像的接受等细部问题越发复杂。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各学科之间的深度交流。为此,本刊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中心组织11位相关学者,于2021年6月27日在北京798艺术区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举办了第三期跨学科论坛"科学图像:再现、想象与虚构",讨论角度涉及图像学、艺术史、科学史、视觉文化等。最终文稿由李洋整理。
李洋吴琼梅剑华蒋澈王洪喆王伟张晨张敏王钊李俐瑶温心怡
关键词:艺术史研究视觉文化艺术哲学图像学学术研究
无声的黄宝妹——话剧《世界工厂》观后
2018年
上海民间剧场团体草台班创始于2005年春。他们名为“拉练”的巡演,是成员们带了戏,乘火车旅行、演出、做讲座和经营工作坊,持续一整个月。2014年的第三次拉练,他们去的是陕、甘、宁、内蒙和北京等地,在七个城市连续演出了历时两年集体创作的话剧《世界工厂》,尝试以社会剧场的形式来思考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劳工问题。2014年7月6日,草台班带着《世界工厂》回到了上海,在外滩女青年会大楼迎来了本轮拉练的最后一场。
王洪喆
关键词:话剧火车旅行劳工问题工作坊青年会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城乡观与技术政治探源——从克鲁泡特金到钱学森被引量:5
2015年
本文试图重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被压抑的、基于农业技术革命的另类城乡发展路径论述,进而尝试进入一个关于社会主义城乡发展与国家科技、文化路线之间关系的讨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和城乡观念思想脉络的梳理,文章勾连了钱学森的城乡论述与克鲁泡特金、毛泽东、陈伯达等人思想一脉相承的联系。通过论证农业合作化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乡村问题被转换为社会主义工业和科技发展道路的核心问题。这一发展方案既不同于当下的小农经济乌托邦,也不同于城市中心主义的美国式道路,而是一条探求城乡协调发展的、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未来愿景。对这一中国式生态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行发掘和回闪,将有助于我们将对当下城乡问题的理解,重新纳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技术政治历史当中。
王洪喆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
城市空间、资本运作与日常生活中的政治被引量:6
2016年
汪民安(主持人):欢迎哈维教授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作客,因为我们文化研究院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城市文化,尤其是关于北京的研究。我们这边的同事都读了哈维的很多书,因此,也有很多问题要请教哈维教授。北京的城市面貌最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让人很容易想到19世纪巴黎的城市改造。
汪民安赵勇蒋洪生王洪喆郑以然陶东风王行坤
关键词:资本运作政治大学文化城市文化
从“非主流”到“新主流”--作为“共同空莘”的中国互联网文化研究
王洪喆
“钢城”调查报告——关于日常生活与阶级意识的田野笔记
在物质的巨大废墟上,是工人阶级无言的精神的废墟,它的荒凉犹如烟花后的天空,记忆中的繁华如落在雪地上的爆竹的碎片,使得无边的黑夜和虚空变得触目而惊心。——吕新雨,《历史与阶级意识》2009年冬天,我回到东北老家,为自己的研...
王洪喆
关键词:工人俱乐部二人转社会主义工业化彩票投注站阶级意识
文献传递
从“赤脚电工”到“电子包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与劳动政治被引量:25
2015年
透过回溯电子信息科技的工业社会史,本文探访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其转型的阶级—技术政治。本文将电子计算机视作具有文化和物质双重属性的技术中介。通过追踪与计算机的研发和使用相关的关键政策、事件、人物和产业文献,本文比较了"文革"和后"文革"时期的计算机技术政策话语和生产实践,进而探寻冷战架构下东西方技术政治之间的交锋,如何在被计算机所中介的生产关系与劳动关系中显影,并由此提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技术政治维度的探讨。从这个"闪回"中得到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将对今日中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劳动的理解,重新纳入中国革命现代性的涨落之中。
王洪喆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社会主义
“潮汐车道”:冷战、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展研究的第三世界源流被引量:4
2023年
本文尝试从中国式现代化经验中的本土信息化发展道路入手,梳理冷战时期中国信息传播科技的技术政治。从信息技术的研发、组织管理、应用普及到社会动员模式的历史中,可以勾陈出一条基于物质限定性而发展出的灵活水平化技术路径。在冷战背景下,包括传播研究领域在内的美国知识界开始积极考察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非西方发展模式,到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经验已经成为新兴的知识话语,并被纳入主流范式。然而,80年代以来,吸收了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革命经验的美国未来学和发展传播话语却反过来框定了中国知识界对信息社会愿景的想象与抉择。从梳理这一多向流动的历史出发,可以帮助我们对20世纪传播学的知识生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开启更具有历史辩证性的讨论。
王洪喆孔煜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学中国信息化冷战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