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岩
- 作品数:53 被引量:920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RFID技术国内外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射频识别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建立与特定目标的机械或光学接触。本文阐述了国外RFID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指出其在国内身份识别、定位跟踪、质控管理等方面应用的技术优势,分析了目前RFID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展望。
- 赵嘉郭岩杜雪杰金丽珠
- 关键词:RFID技术
- 医防融合视域下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被引量:66
- 2021年
- 目的:基于2020年开展的基层医防融合专题调查研究,探讨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以期助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居民健康。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选取四川、江西、江苏、贵州、广东五个省为样本省展开问卷调查,共收回152份有效机构问卷,6439份有效人员问卷。采用Excel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2%的被调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预防医学专业背景的公共卫生人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占比仅2.3%;被调研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认为医防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临床知识不足(53.2%);临床医生缺乏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48.9%);医防融合的工作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38.9%);收入分配制度有待完善(36.1%)。结论: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与法治保障;培养具有"预防医学+"专业背景的公共卫生人才;以胜任力为导向开展基层医防融合服务能力的专题培训;探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参与基层医防融合工作的服务模式;合理提高薪酬,探索制定新时期基层医防融合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强化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健康信息守门人功能等,助力新时期医防融合视域下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 屈伟陈浩郑琪王萌康刘毅郭岩
- 200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质量评价被引量:82
- 2007年
- 目的对2006年全国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质量进行评价(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为进一步提高报告信息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应用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复报告率以及县区零缺报率等评价指标体系,直接采用结构化查询语句(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对监测数据库进行查询与分析。结果2006年全国共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4986932张,未及时报告卡总数为855990张,未及时审核卡总数为186721张,累计重卡总数6008张,累计零缺报县区总数为1351个。全国传染病未及时报告率为17.16%,未及时审核率3.74%,传染病重复报告率0.03%,县区零缺报率3.63%。传染病病例从诊断到报告的时间间隔为0.69d,从报告到审核的时间间隔为43 min,且1~12月份的报告质量呈逐月上升趋势。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报告质量差距显著,东部地区报告质量要好于中西部地区。结论与2005年相比,2006年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质量有明显提高,报告和审核的及时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对于传染病爆发疫情的早期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报告信息质量存在区域的不平衡性,西部地区传染病报告信息质量亟待加强。另外,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报告卡的审核质量需要加强,而不仅仅是形式审核。
- 王丽萍郭岩郭青张春曦戚晓鹏马家奇杨功焕
- 关键词:传染病网络直报
- 2008年六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分析被引量:22
- 2010年
- 在漫长的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早已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各类传染病的监测,能够早期探测到存在暴发流行可能的传染病,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传染病所造成的危害。我国自1950年开始逐步建立了各级卫生防疫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报告全国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经过50多年的不断摸索和改进,已经日趋完善。各级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家收集到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胜,并影响到决策者对全国疫情形势的判断和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 姬一兵周脉耕郭岩郭青王丽萍马家奇
- 关键词:传染病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监测信息卫生防疫
- 网络直报模式下传染病发现相关环节探讨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对目前网络直报模式下传染病发现的相关环节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传染病爆发的早期预警提供参考。方法以2006年3月份全国报告麻疹病例为例,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传染病病例从发病到诊断、诊断到填卡、填卡到报告、报告到审核几个环节的时间间隔及存在的问题。结果2006年全国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在传染病报告质量方面虽有所提高,但在报告卡的填写、报告、审核环节仍存在不及时现象,与传染病早期预警工作的有效开展还有很长的距离。结论全国各个医疗机构在对传染病病例的就诊到被发现报告的及时性环节相差很大,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隐患之一,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检查指导,规范疫情报告程序等各项工作。
- 王丽萍郭青张春曦郭岩马家奇杨功焕
- 关键词:传染病网络直报
-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全国省、地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基础设施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为疾控机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统一设计的调查方案和问卷,分级培训,在线网络填报收集数据方式,对全国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主要对机房、网络、服务器、独立存储、安全设备等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国共有2354个疾控机构拥有机房;机房专用设备配置率不高,其中县级机构不足20%;61.8%的机构建有局域网;超过90%的机构接入公用互联网,13.0%的机构分别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和卫生系统专网:每百名职工拥有计算机50.4台;平均拥有服务器1.4台,磁盘阵列0.3套:网络安全设备配置率不高,上网管理设备、入侵检测与防御配置率均在60%以下;省、地市、县区不同级别机构信息基础设施情况存在显著差别。结论:省、地市、县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机房、网络、服务器、独立存储、安全设备方面存在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经费投入不足和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特别是系统安全存在漏洞,迫切需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系统规划和建设,合理配置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政策和经费等措施保障,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 郭岩张业武蔡玥赵自雄肖革新于石成马家奇
-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基础设施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健康预期寿命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中国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SU=(‘预期寿命’&‘期望寿命’&‘平均寿命’)为检索式,2023年8月23日之前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为检索范围,检索得到样本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可视化分析。结果共1975篇有效研究文献纳入研究,经分析发现,1992—2022年中国健康期望寿命相关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中国健康期望寿命相关研究核心作者92人,占全部研究者的33.58%(92/274),核心作者发表文献484篇,占文献总数的24.51%,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作者合作群,但仍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中国健康预期寿命相关研究的发文机构共有149个节点,74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64,不同机构之间的研究合作较少,研究力量集中度不高;预期寿命(0.57)、人口老龄化(0.25)、期望寿命(0.19)、死亡率(0.18)、老龄化(0.11)5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大于0.1,是关键词共现的关键节点。结论中国健康预期寿命相关研究的关注度将持续增强,地区性实证研究、群体性全生命周期和完全健康状态下的健康预期寿命是未来研究热点和趋势。
- 刘娜娜黄烈雨刘拓蔡玥赖程昱郭岩
- “互联网+”人口健康信息整合利用的技术路径与策略被引量:3
- 2016年
- 针对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政策导向和新技术应用趋势,从全局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人口健康数据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互联网+"人口健康信息整合利用的技术路径与策略。
- 马家奇赵自雄郭岩赵佳
- 关键词:人口健康信息资源大数据
- 2021-2024年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算收入变化分析
- 2025年
- 目的:持续跟踪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省级疾控中心)预算安排情况,从经费投入角度了解省级疾控中心运行管理变化。方法:收集并整理2021—2024年间我国31个省份的省级疾控中心、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预算收入数据,从时间变化、占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统计检验,2024年省级疾控中心预算收入整体水平高于2021年。多数省份的省级疾控中心预算收入增长变化呈现高水平增长或小幅波动、稳定增长、和快速增长等不同类型。省级疾控中心预算收入占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比例稳步增加,省级疾控中心、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协同模式主要表现为“良性”同步增长,但是存在从“强良性”向“弱良性”变动的情况。结论:我国省级疾控中心预算收入发展变化符合“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要求,近几年省级疾控中心工作得到了更多支持和倾斜,未来需要持续关注与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协同关系。
- 黄烈雨刘娜娜王漪洁左玲莫非郭岩
- 关键词: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算收入预算管理
-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工作偏好研究——基于离散选择实验
- 2025年
- 目的:探讨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的工作偏好,为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立意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研了山东省、湖北省、贵州省的56家县(区)级疾控机构的1809名工作人员,利用混合logit模型与潜在类别模型分析数据,同时进行支付意愿分析。结果:混合logit模型结果显示,研究纳入的7个关键属性及其水平对县(区)级疾控人员的工作均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P<0.05),其中编制是最为重要的激励因素(β=2.249);潜在类别模型结果显示,三类人群的主要区别在于对退出选项的选择不同以及对工作属性偏好的差异。结论:县(区)级疾控人员偏好选择收入增加、福利水平很高、有编制、工作量少、群众的认可与尊重较好、个人职业发展机会很多、培训机会丰富的工作。建议:合理控制并动态调整编制总量,实现编内编外人员“同工同酬”;综合施策,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并重;对不同类别的疾控人员应采用差异化激励措施,提供更多学习和晋升机会,助力职业发展。
- 韩曌然杨万金聂瀚林郭岩石学峰
- 关键词:疾控中心县(区)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