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君 作品数:43 被引量:295 H指数:11 供职机构: 辽宁省气象台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生物学 更多>>
水分胁迫对番茄保护酶活性及果实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2014年 以番茄品种金粉2号(cv.Jingfen 2)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重法控制土壤含水量,设计4个土壤水分处理:对照(CK)、轻度胁迫(T1)、中度胁迫(T2)和重度胁迫(T3),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温室番茄叶片保护酶活性及果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番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不同处理番茄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呈先降后升趋势;各处理番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均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变化趋势为:CK>T1>T2>T3;水分胁迫下番茄单株坐果数、单果重和单株产量变化趋势为:CK>T1>T2>T3。研究表明,随水分胁迫加剧及时间延长,叶片保护酶活性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逐渐加强,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光合产物下降,果实产量降低。 杨再强 刘朝霞 韩秀君 张婷华关键词:番茄 水分胁迫 保护酶活性 果实产量 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规律的气象因子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为掌握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2010~2014年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东、西部2个试验点,利用屋式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进行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分别研究春、夏不同季节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平均气温与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发生期相关性显著。每年自3月中旬开始,当旬平均气温的累积值≥30℃的下一旬将是越冬代成虫的发生期。夏季,气温、日照条件正常,降水量多的年份,梨小食心虫发生量多。大连金州区梨小食心虫的代数为3~4代,各代高峰期的间隔约20 d,其后6 d为卵期,此时是最佳防治期。掌握越冬代成虫发生的高峰,用间距法预测其它各代高峰期,以期达到早预测早防治的目的。 王桂春 程航 韩秀君 宋若宁 吴春英 程相坤 李鸿强 侯庶恪关键词:梨小食心虫 气象因子 辽宁暴雨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方法 该文综合应用天氯动力统计方法,对T106数值产品进行解释作用,制作辽宁夏季暴雨预报。首先根据预报经验将影响辽宁夏季降水的环流型分为特定型、低涡型、热带气旋型,再根据天气动力学理论逐型选取显著的预报因子,最后逐型建立逐步判... 陈力强 张立祥 曹汝佶 韩秀君 刘文明关键词:暴雨预报 人工环境昼夜温差对番茄营养物质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5 2014年 为了研究番茄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及番茄果实品质对昼夜温差的响应规律,该研究以番茄品种“金冠5号”(Solanum lycopersicum cv. Jinguan5)为试材,于2012年9月-2013年7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计日均气温为18和25℃,昼夜温差(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 temperature,DIF)为12℃(白天24℃/晚上12℃,31℃/19℃)、6℃(21℃/15℃,28℃/22℃)、0(18℃/18℃,25℃/25℃)共6个处理的人工环境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日均气温18℃时,叶片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蛋白、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以12℃温差处理最高,0温差处理最低;而果实中的有机酸含量以12℃温差处理最低;日均气温25℃时,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以6℃温差处理最高。叶片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幼果期和采收期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6℃温差处理最高。维生素 C、可溶性蛋白和番茄红素在日均气温18℃时则与有机酸含量趋势相反。干物质在果实中的分配比例在日均气温18和25℃时,均以6℃温差处理最大,12℃温差处理最小。研究认为在日均气温18℃条件下,昼夜温差0~12℃范围内,昼夜温差越大,果实中可溶性糖、蔗糖的积累越多,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越高,果实品质更佳,在日均气温25℃条件下,以6℃温差处理下果实内在品质最佳;相同昼夜温差,25℃日均气温处理下的果实内在品质优于18℃日均气温处理;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适当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可溶性糖、蔗糖和干物质向果实中转移,温差过高或过低不利于果实营养物质及干物质积累。 杨再强 王学林 彭晓丹 赵翔 袁小康 韩秀君关键词:果实 昼夜温差 干物质分配 番茄 城市气象服务快速反应查询系统 应用Visual FoxPro编程语言,建立任意时段降水、温度、500hPa环流形势统计分析查询系统.对实时的气象要素、天气形势进行气候状况的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直观的分析产品. 韩秀君 陈力强 王明华 夏导琴 戴阁文关键词:数据库 统计查询 城市气象服务 辽宁西部地区玉米作物生长季降水特征及对作物的影响 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1961—2012年辽宁西部地区16个气象观测站的历史逐日降水资料,应用降水趋势分析、降水距平百分率和莫莱(Morlet)小波函数,对玉米作物各生长阶段及整个生长季的降水特征及其对作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在玉米作物播种期、苗期的降水呈增加趋势,发生春旱的概率降低;拔节孕穗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成熟期降水均呈减少趋势,发生夏旱、秋旱的概率增大;玉米作物在整个生长季内的降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玉米作物各生长期和整个生长季均存在小尺度为2-3年的短周期,大尺度为14-16年的长周期。综合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小尺度的周期变化,结合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特点,得出玉米作物在整个生长季的降水量在近2年处于偏多期,有利于玉米作物增产;播种期和苗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多期,对玉米播种非常有利;拔节孕穗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少期,应加强灌溉及人工增雨作业;抽雄吐丝期降水虽呈加速减少趋势,但综合分析显示,近2年的降水处于偏多期,对玉米增产至关重要;灌浆成熟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少期,缺水可造成穗粒质量降低,进而导致减产,因此应根据玉米作物需水情况,科学制定需水管理措施。 韩秀君 杨青 孙晓巍 王桂春 李爽 潘忠义 贾旭轩关键词:多时间尺度 玉米作物 降水周期 辽河流域气象预警及服务技术方法研究 曲晓波 袁子鹏 刘文明 蒋大凯 王瀛 陈艳秋 黄阁 陈传雷 盛永 戴廷仁 韩秀君 孙欣 王震 李广霞 该课题综合应用了各种热带气旋监测和预报技术,对影响辽河流域的降水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建立了适合业务运行的辽河流域面雨量监测、预报系统;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服务系统,在辽河流域抗洪减灾工作中发挥了决策辅助作用;而且从...关键词:关键词:气象预警 辽河流域 基于MM5模式的站点降水预报释用方法研究 将影响辽宁降水的天气动力模型进一步归纳为诊断模型,从中构造出多个能够全面反映降水模型特征的综合物理因子.根据站点降水的气候分布特征,对偏态分布的降水量进行正态化处理,以满足建立稳定统计方程的需要.首先将降水量划分为有雨和... 陈力强 韩秀君 张立祥关键词:释用方法 降水预报 MM5模式 辽宁暴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方法 1999年 综合应用天气动力统计方法,对T106L19数值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制作辽宁夏季暴雨预报。首先将影响辽宁夏季降水的环流分为特定、低涡、台风型,再根据天气动力学逐型选取显著预报因子,最后逐型建立逐步判别预报方程。天气系统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使本预报系统完全客观、自动。对1997、1998年汛期的暴雨过程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报。 陈力强 张立祥 曹汝佶 韩秀君 刘文明关键词:释用 数值预报产品 夏季降水 夏季暴雨 自动识别技术 1960—2011年辽宁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2 2015年 利用1960—2011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20—20时降水及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辽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1年辽宁省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为6.5 d,年平均影响范围为17.5站次,两个大暴雨多发区分别位于辽宁东南部和南至西南沿海地区。辽宁东南部大暴雨多发区由于受台风、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和蒙古气旋等多种系统及地形影响,易出现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大暴雨发生次数较多,降水量变化较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较大,大暴雨中心出现在凤城,降雨强度最大达212 mm·h-1。辽宁南至西南沿海大暴雨多发区易受台风和华北气旋及地形影响,以区域性大暴雨为主,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也较大,但最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与大暴雨日数的中心不一致。区域性大暴雨的降水量极值对大暴雨降水量极值的贡献最大。大暴雨平均降雨强度的逐时变化呈单峰型分布,14时降雨强度达最强,21时降雨强度最弱。辽宁省大暴雨日集中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大暴雨日略多于7月。最早和最晚区域性大暴雨均受江淮气旋影响,并出现在辽宁省南部地区。大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年代际变化周期为10 a。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主要周期分别为36 a和10 a。预计未来6 a辽宁省仍处于大暴雨较多的阶段,并可能多以局地性大暴雨的形式出现。 杨青 韩秀君 高松影 阎琦 卢秉红 田莉关键词:大暴雨 极值 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