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丽青

作品数:199 被引量:71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5篇期刊文章
  • 51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1篇农业科学
  • 56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9篇扇贝
  • 51篇虾夷扇贝
  • 47篇栉孔扇贝
  • 26篇染色
  • 26篇魁蚶
  • 24篇染色体
  • 24篇贝类
  • 17篇细胞
  • 16篇基因
  • 16篇雌核
  • 16篇雌核发育
  • 15篇养殖
  • 14篇牡蛎
  • 13篇地理群体
  • 13篇核型
  • 12篇细胞学
  • 11篇染色体制备
  • 10篇杂交
  • 10篇染色体核型
  • 9篇细胞学观察

机构

  • 194篇中国水产科学...
  • 59篇上海海洋大学
  • 10篇浙江海洋大学
  • 9篇上海水产大学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 9篇江苏海洋大学
  • 8篇中国水产科学...
  • 6篇浙江海洋学院
  • 5篇大连水产学院
  • 4篇浙江万里学院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山东省海洋水...
  • 2篇辽宁医学院
  • 2篇天津农学院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垦利县海洋与...
  • 1篇黄海水产研究...

作者

  • 195篇周丽青
  • 166篇刘志鸿
  • 143篇杨爱国
  • 127篇吴彪
  • 94篇孙秀俊
  • 35篇王清印
  • 16篇田吉腾
  • 12篇于涛
  • 9篇董迎辉
  • 9篇杜方勇
  • 9篇严加坤
  • 9篇赵庆
  • 8篇张天时
  • 7篇陈四清
  • 7篇夏苏东
  • 6篇程鹏
  • 6篇赵峰
  • 6篇迟长凤
  • 6篇杨培民
  • 6篇郑利兵

传媒

  • 33篇渔业科学进展
  • 2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3篇水产学报
  • 13篇海洋水产研究
  • 12篇海洋科学
  • 7篇海洋与湖沼
  • 5篇高技术通讯
  • 5篇水生生物学报
  • 4篇海洋渔业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2篇大连水产学院...
  • 2篇鲁东大学学报...
  • 2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淡水渔业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水产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6篇2025
  • 10篇2024
  • 13篇2023
  • 8篇2022
  • 15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14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8篇2010
  • 11篇2009
  • 13篇2008
  • 14篇2007
  • 6篇2006
1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适用于贝类家系幼虫培育的换水装置
一种适用于贝类家系幼虫培育的换水装置,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领域,所述换水装置包括进水管、三角框、过滤网兜、收集桶和排水管,筛绢缝制于带有手柄的铁圈上,制成过滤网兜,过滤网兜固定于三角框上,固定过滤网兜的三角框放置在收集...
孙秀俊杨爱国周丽青吴彪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
2024年
为查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特征,分别于2022年8月(夏季)、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2月(冬季)及2023年5月(春季)大潮汛期间,对黄河三角洲8条固定断面的潮间带底栖贝类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贝类22种,物种数量、密度、优势种及优势度在不同季节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夏季贝类物种数量最多(16种),栖息密度最高(1203.96 ind/m^(2)),优势种有托氏䗉螺(Umbonium thomasi)、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等,其中光滑河蓝蛤在不同季节均为优势种;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季节;各季节维持断面间非相似性贡献率最高的4䗉种均为光滑河篮蛤、托氏䗉螺、四角蛤蜊和短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贝类资源量在夏季最大,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春季最高。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野生贝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马培振李翔伦刘志鸿牛明香牛明香李转转孙秀俊吴彪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贝类生物多样性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子一代与双亲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被引量:12
2005年
周丽青杨爱国刘志鸿杜方勇王清印
关键词: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一代染色体
一种适应于贝类家系幼虫培育的换水和代谢物排出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应于贝类家系幼虫培育的换水和代谢物排出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所述装置包括出水管、气囊、PE排水管、有两个膨大变径的PE四通管、筛绢、带有盖子的PE斜切进水管和弹簧控制开关装置,出水管上安装有气囊...
吴彪葛广玉于涛刘志鸿郑言鑫孙秀俊周丽青王晓梅
低氧预适应对魁蚶在低氧胁迫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本研究以未进行低氧预适应的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为对照组(C组),分析了2次低氧预适应(H2组)和4次低氧预适应(H4组)的魁蚶在溶解氧(DO)约为2.0mg/L低氧胁迫48h内的摄食、呼吸代谢和酶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3组魁蚶的摄食率(IR)在胁迫初期急剧下降,后期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至48 h时,H组恢复程度显著高于C组(P<0.05);C组、H2组和H4组魁蚶的耗氧率(OR)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升高的趋势,48 h比0 h分别提高了1.15、1.08、0.73倍;3组排氨率(NR)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至48h时,C组、H2组和H4组分别为0h的1.67、1.30、0.97倍;C组的氧氮比(O/N)相对平稳,H组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大。3组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酶(GSH)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预低氧组的酶活力在低氧胁迫期间变化相对平稳,应激反应小。研究表明,魁蚶经低氧预适应后再次受到低氧胁迫时,IR升高,OR降低,酶活性相对稳定,低氧预适应能提高魁蚶的耐低氧能力。本研究丰富了魁蚶低氧耐受相关研究的基础数据,为进一步探讨魁蚶低氧耐受机制和创制耐低氧新种质提供了参考资料。
吴丽娜吴彪刘志鸿刘志鸿孙秀俊周丽青孙秀俊王振原
关键词:魁蚶低氧预适应低氧胁迫生理生化指标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细胞学观察
采用 Bouin 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尽管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同科不同属,但它们的杂交仍具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栉孔扇贝卵子...
周丽青杨爱国刘志鸿杜方勇张立敬王清印
关键词: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细胞学观察
溶氧变化模式对菲律宾蛤仔鳃组织和血淋巴液氧化应激及生理代谢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为了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鳃组织和血淋巴液响应溶氧变化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生理代谢情况,并筛选出蛤仔响应溶氧变化的标志性物质,设置3种溶氧变化模式,分别为一直维持正常溶氧(C)处理、正常溶氧-急性低氧-急性复氧(AHR)处理、正常溶氧-慢性低氧-慢性复氧(CHR)处理。用酶标仪微板法96样检测3种溶氧变化模式下血淋巴液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丙酮酸激酶(PK)活性、己糖激酶(HK)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ATP酶(ATPase)活性、脯氨酸羟基化酶(PH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结果发现菲律宾蛤仔最先响应溶氧变化的是鳃组织,其氧化-抗氧化酶体系、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相关产物的含量及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血淋巴液;鳃组织和血淋巴液中氧化-抗氧化酶体系变化趋势一致,SOD和CAT作为最重要的抗氧化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溶氧变化对蛤仔机体的损伤;氧化应激和能量利用体系在鳃和血淋巴液中的变化趋势也一致,其中PK和HK随溶氧变化调节糖酵解代谢效率,LDH主要调节无氧代谢的效率,MDH含量能真实反映溶氧变化对蛤仔机体的损伤;这些参与生理代谢的酶或产物可作为监测菲律宾蛤仔响应环境溶氧变化的有效指标;ATPase活性、PHD活性和LPO含量变化仅表现出个体间差异,不同溶氧变化模式之间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机体能迅速调整氧化应激反应和生理代谢反应来响应急性溶氧变化,慢性溶氧变化会导致蛤仔机体受到持续性损伤。
周丽青井浩葛广玉吴宙孙秀俊孙秀俊李家乐吴彪刘志鸿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血淋巴代谢酶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细胞学观察
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过程.尽管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同科不同属,但它们的杂交仍具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栉孔扇贝卵子处于...
周丽青杨爱国刘志鸿杜方勇张立敬王清印
关键词: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细胞学观察
虾夷扇贝精子形态结构和超低温冷冻损伤的电镜观察被引量:6
2008年
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超低温冷冻保存前后虾夷扇贝精子超微结构和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虾夷扇贝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3部分组成,外被光滑质膜;顶体位于头部最前端,呈倒"v"形,细胞核近似圆柱状,电子密度较高;4个线粒体和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了精子的中段;鞭毛细长,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经超低温冷冻保存后,冷冻损伤的精子表现为:精子被膜肿胀、被膜与核膜分离、丢失;顶体破裂、内容物流出;线粒体解体、线粒体嵴变形;鞭毛被膜肿胀、部分精子鞭毛脱落。可以推测,超低温冷冻保存对精子膜、顶体、线粒体和鞭毛的损伤可导致冻精活力和受精能力的下降。
杨培民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
关键词:虾夷扇贝精子冷冻损伤超微结构
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学荧光显微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用1500μW/cm2的紫外线照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60 s以进行灭活处理,并使之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受精,在卵子受精后排出第一极体前用6-DMAP(50 mg/L)处理受精卵,持续处理35 min,抑制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放,诱导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采用二脒基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色显微观察法,对灭活的长牡蛎精子诱导的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四倍体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经紫外线灭活过的长牡蛎精子进入栉孔扇贝卵子后发生轻微膨胀;在第一次卵裂中期,精核形成一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位于两组分开的母本染色体之间,不参与核分裂;第一次卵裂结束时DCB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中一分裂球中;第二次卵裂过程中,DCB的去向与第一次卵裂时基本一致。6-DMAP处理有效地抑制了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出,从而使雌核四倍化。对担轮幼虫染色体倍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可以获得6.25%的四倍体幼虫。本研究还对灭活的异源长牡蛎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四倍体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倍性、核物质分离紊乱及多精附卵现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迟长凤杨爱国王清印刘志鸿周丽青
关键词: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细胞学荧光显微观察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