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 作品数:33 被引量:136H指数:8
- 供职机构:山东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 基于多重分形理论、视应力及b值的区域发震概率计算——以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段为例
- 2025年
- 通过将区域地壳应力的强弱与其发震概率进行联系,提出以视应力为基础数据来计算区域发震概率的方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运用多重分形理论计算奇异值α,揭示研究区隐含的应力富集区、贫乏区和背景区。2)推导奇异值α与b值拟合的新方法,得到奇异值背景下的b值,使地壳应力强弱与b值得到统一。3)运用产生随机数的方法计算参考区剪应力加载速率值,并运用指定公式计算其他剪应力加载速率值。4)运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计算地震发生概率时,使用定积分进行模型参数处理,结果发现,剪应力加载速率值的计算误差是影响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5)与正态分布模型和BPT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发现,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与正态分布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而与BPT模型差别较大,这可能是各模型算法不同导致的。6)研究区5级以上地震发生概率较高的地区在沂源-临朐-安丘-诸城-沂水围成的区域、沂水-五莲-莒县-沂南围成的区域和研究区北部临朐-昌乐一带。10 a发震的条件概率最高可达0.034,累积概率可达0.861;30 a发震的条件概率最高可达0.097,累积概率可达0.87;50 a发震的条件概率最高可达0.15,累积概率可达0.878。
- 孙强李国一王鹏张正帅李翠芹李冬梅
- 关键词:视应力B值发震概率
- 华北地区地震风险概率预测及预报效能检验
- 2025年
-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目录,应用时间相依的地震复发间隔混合概率模型,开展华北地区中小地震的中、短期概率预测研究,计算并绘制未来3个月、半年、1年内华北地区发生3、4级以上中小地震的概率分布云图。检验结果显示,3、4级以上中小地震基本都发生在此前给出的地震风险概率相对高的区域。研究认为,该方法在日常地震分析工作中应用效果较好,可为震情趋势分析判定提供强有力支撑依据。基于2021年和2022年华北地区地震风险概率预测结果,应用Molchan图表法检验该预测模型的预报效能,显示其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合理有效地估算地震的发生概率。
- 李冬梅郑建常苑争一
- 关键词:地震预报
- 乳山震群大小台网地震定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山东乳山地区自2013年10月起发生震群活动,并且持续至今(2014年10月);截至2014年9月30日,共记录到余震7000多次,其中可定位事件2000多次,M_L≥3.0的18次,其持续时间、活动频度为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罕见。2014年5月6日起,陆续在现场布设了18个流动台,持续对序列活动进行观测。基于固定台网和流动台阵的资料,使用双差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流动台阵定位结果与固定台网结果存在较大差别,由于数据本身的问题,固定台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流动台阵精定位结果显示,乳山震群的余震呈NWW向展布,倾向SW,与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余震震源深度较浅,4.5~8kin;余震主要集中在3kin×3km×1km很小的范围内密集活动,并且具有阶段性、丛集性的特点,余震活动符合裂纹扩展模式,可能存在流体触发因素。最后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对此次乳山震群的发震构造、性质以及震群的活动机理进行了探讨。
- 郑建常曲利曲均浩胡旭辉李冬梅
- 关键词:双差定位
- 2022年泸定M6.8地震前地震活动参数变化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M6.8地震,为研究泸定地震孕震区的应力变化,选取b值、小震调制比和丛集率这3个参数,对泸定地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状态进行计算研究。结果显示:泸定及周边区域几次强震发生前,区域地震活动均存在持续时间较长的低b值时段,且在低b值状态下震前短期内出现小震高丛集、高调制比的现象;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状态分析显示,此次泸定地震前该断裂带存在持续时间近10个月的低b值状态,且短期内出现丛集率升高、调制比高值现象。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泸定地震是鲜水河断裂带构造运动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结合应力场背景和构造条件研究地震活动b值、固体潮调制比和丛集率的时空变化有助于理解大地震的孕育演化过程。
- 李冬梅李小晗郑建常
- 关键词:B值孕震过程
- 长岛地区小地震断层面参数拟合及应力场特征被引量:6
- 2020年
- 文中基于小地震重定位数据计算了2017年长岛2个震群的断层面参数,并使用综合震源机制法求解了长岛地区应力场。通过应力场及断层面参数求得断层面上的滑动角,确定了南部与北部震群发震断层的左旋走滑性质,分析了南部与北部2个震群的应力场特征及发震构造,并得到以下初步结论:南部与北部震群的断层参数、应力场存在一定差异;北部震群断层面的走向为287.18°、倾角为84.09°,推断发震断层是大竹岛-威海北断裂NWW向延伸的隐伏断层;北部震群受左旋走滑性质的蓬莱-威海断裂带控制,呈NEE-SWW向挤压及NNW-SSE向拉张的走滑应力机制;南部震群断层面的走向为269.67°、倾角为67.46°,其应力场呈NE-SW向挤压,为近SN向拉张的正断兼走滑的应力机制,其可能在蓬莱-威海断裂带左旋走滑的控制下还受到SN向的拉张作用,北部震群的持续活动诱发EW走向的次级断裂错动产生南部震群。
- 崔华伟郑建常郑建常张正帅李冬梅
- 关键词:应力场
- 1668年郯城大地震震源断层三维特征反演被引量:10
- 2013年
- 1668年在山东郯城附近发生的8(1/2)级巨大地震,是有史料记载以来发生在中国东部的最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郯庐断裂带山东区段,震源区现代小震依然频繁.本文以震源区附近重新定位的百余个现今中小地震基本参数,反演得到1668年郯城8(1/2)级大震震源断层产状:震源断层走向21.6°,倾角为89.5°,滑动角为148.9°,震源断层长度约180 km,下界深度约为32 km,上界埋深约为4 km左右,为北北东走向直立的右旋近走滑断层.震源断层在地壳浅表对应沂沭断裂带东地堑的安丘—莒县断裂(F5).根据8(1/2)级大震地表地震断层和烈度分布研究成果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震源区地震深度分布、地震波速度剖面等对8(1/2)级地震的基本参数进行了讨论,认为各种结果之间能够相互验证,反演获得了理想结果.研究证明,对于震源区现代中小地震资料丰富的历史大地震,用该方法反演震源断层三维产状和错动性质是可行的.
- 周翠英刁桂苓耿杰李永红许萍胡新亮冯向东李冬梅
- 关键词:区域应力场
- 基于SVM的地震序列类型早期预测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在Matlab环境下,通过构造SVM,建立地震序列特征参数与序列类型之间的一种非线性映射关系对地震序列类型进行早期分类预测。依据我国1970年以来的MS≥5.0地震序列资料,使用SVM对震后1、2、3、5、7天5个时间尺度的地震序列类型进行早期预测,识别效果较好,处理速度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李冬梅周翠英朱成林孙龙梅吕子强程显洲
- 关键词:地震序列SVM统计模式识别
- 区域全波形反演美国三次中强地震的震源矩张量被引量:1
- 2013年
- 使用区域震中距范围(1~5)的全波形记录,反演了美国三次中强地震的震源矩张量(2011年11月6日俄克拉荷马MS 5.6、2011年8月23日科罗拉多MS 5.5和弗吉尼亚MS 5.8级地震),并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不同方法得到的解对比,结果显示这些解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了本文的方法的可靠性和稳健性.我们使用粒子群算法进行反演过程的非线性求解,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为准确的解.本文的方法可以用于中强地震的震后机制快速反演中.
- 郑建常王鹏林眉穆娟徐长朋李冬梅
- 关键词:矩张量震源机制粒子群非线性反演
- 2013年莱州M4.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初探被引量:13
- 2015年
- 2013年11月23日13时44分山东莱州发生M4.6地震,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在主震前后发生了持续较长时间的小震序列活动。文中使用CAP方法研究了莱州M4.6主震的震源机制,使用自助抽样(Bootstrap)方法进行稳定反演,给出了误差估计;使用HASH方法基于振幅比和初动符号求解了序列中12次ML≥3.0的小震震源机制;使用双差方法对莱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最后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对此次莱州震群的发震构造以及序列发展过程中断层的破裂进行了探讨。
- 郑建常李冬梅王鹏赵金花徐长朋
- 关键词:震源机制波形反演振幅比双差定位断层性质
- 山东乳山震群重复地震P波频散衰减特征分析
- 2022年
- 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乳山震群中的重复地震,挑选一组在时间上跨越2015年5月22日M_(L) 5.0地震的重复地震序列(repeating earthquake sequences,RES),利用测算单台直达P波第一个周期信号频散衰减特性的方法,估算乳山震群震源区介质品质因子,结果显示,不同路径下Q_(m)值随时间的变化形态基本一致,即此次M_(L) 5.0地震前Q_(m)值升高,临震及震后Q_(m)值下降并恢复至震前水平。同时,通过对震源区近场及远场应力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认为此次M_(L) 5.0地震发生在远场作用下区域构造应力状态调整过程中,与区域构造的介质状态、断层分布、速度结构密切相关。
- 李霞李翠芹李冬梅王学聚
- 关键词:介质品质因子地震台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