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年
- 作品数:55 被引量:153H指数:7
-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几个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的SSR标记多态性被引量:7
- 2003年
- 为构建作图群体 ,利用 32个SSR标记对 7份抗穗发芽小麦材料和 3份感穗发芽小麦材料进行亲本选择。在有扩增产物的 2 4个SSR标记位点中 ,75 %的位点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 ,除SK2外的其余 6份抗穗发芽小麦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选择了SK2×SFY2、CANK×SFY3、AUSK×SFY3 3组合构建群体。
- 伍玲杨恩年
- 关键词:小麦SSR标记抗穗发芽
- 籽粒镉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镉环境下籽粒养分特性
- 2024年
- 【目的】明确籽粒镉(Cd)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及其他养分的特性,筛选籽粒Cd低积累、有益养分高积累材料。【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5份小麦籽粒Cd高积累和5份籽粒Cd低积累材料在不同Cd土壤中小麦籽粒中主要营养元素、有益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籽粒Cd含量与土壤中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Cd低积累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迁移系数较低,籽粒Cd高积累小麦从土壤中吸收Cd转运至籽粒的效率较高。籽粒Cd低积累小麦中籽粒N、P、K、Cu和Mn含量随土壤Cd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Fe含量随着土壤Cd浓度的升高而上升,Mg、Zn含量变化受土壤Cd含量影响不明显;高Cd积累小麦籽粒P、K、Ca、Mg、Zn和Fe含量随土壤Cd浓度提高而升高,籽粒Cu含量随土壤Cd含量的升高而降低,籽粒N、Mn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籽粒Cd低积累和籽粒Cd高积累从土壤中吸收和转运Cd及其他养分到籽粒中的响应差异较大,籽粒Cd高积累小麦Cd耐受性较强,与多数中微量元素含量具协同作用,而籽粒Cd低积累小麦Cd耐受性较差,与多数中微量元素含量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 杨玉敏万洪深叶美金万洪深肖春杨凡何娟雷建容杨晶雷建容李俊陈春秀杨武云
- 关键词:CD中微量元素小麦
- 一种微效多基因持久抗病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效多基因持久抗病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包括以农艺亲本P1为母本,抗病亲本P2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Sub>1</Sub>,再以F<Sub>1</Sub>为母本,农艺亲本P1为父本进行回交,获得BC<S...
- 杨恩年杨漫宇
- 六倍体普通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A1和Glu-B1共同缺失材料研究初报被引量:6
- 2007年
- 利用SDS-PAGE方法对源于CIMMYT的六倍体普通小麦材料SYN351进行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结果表明SYN351Glu-A1和Glu-B1位点编码的HMW-GS同时全部缺失,唯有Glu-D1位点编码的HMW-GS(5+10)存在(N,N,5+10),是六倍体普通小麦中一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缺失的新类型。
- 杨恩年张洁杨武云邹裕春
- 关键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普通小麦
- 川麦44及其9个衍生品种比较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本研究拟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优异种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来源于文献资料、审定公告和区试总结中的相关数据,将川麦44及其9个衍生品种的系谱、产量特征和品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结果】川麦44在9个衍生品种中的细胞核遗传贡献率为47. 22%,细胞质遗传贡献率为55. 55%,衍生品种除有来源于川麦44的簇毛麦、硬粒小麦血缘外,还有来自黑麦、人工合成小麦等的遗传背景,衍生品种原始亲本数远多于直接亲本,遗传构成来源复杂。产量比较分析显示,衍生品种区试平均产量达5852. 59 kg·hm^(-2),比川麦44区试平均产量增产15. 11%(768. 34 kg),衍生品种的产量水平提升明显。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4品质指标达中强筋类型,衍生品种为中筋或弱筋类型;弱筋类型中含优质弱筋小麦2个,膨化专用弱筋小麦1个。【结论】川麦44在衍生品种中的育种遗传贡献大。实践证明,在四川省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利用川麦44为亲本,能够选育高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是育种利用的优异亲本。
- 郑建敏罗江陶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李俊杨恩年刘于斌蒲宗君
- 关键词:小麦育种
- 创制小麦多重易位系的育种方法
- 本发明涉及小麦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是创制小麦多重易位系的育种方法,该育种方法包括一种创制小麦多重易位系的育种方法,育种步骤为:a)川麦62与易位系品种杂交,得到杂种F<Sub>1</Sub>;b)杂种F<Sub>1</Su...
- 杨恩年杨漫宇
- 小麦条锈菌研究专用高山温室的选址问题被引量:1
- 2004年
- 黄光明邹裕春杨恩年
-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温室区系分布毒力
- 利用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对四川条锈病变化进行抗性监测及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跟踪鉴定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年度间抗条锈性变化和相应抗条锈基因的有效性,可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人工接种四川优势条锈病混合菌系和田间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在2014—2022年对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进行最终病害严重度的持续跟踪鉴定。【结果】2014—2022年间,对四川条锈菌优势小种一直表现抗病的基因(系)仅有3份,占10.7%,分别为:Yr5、Yr15和PBW343,是四川省有效的抗病基因,可在条锈病抗病育种中进一步加以利用。表现感病的基因(系)有13份,占46.4%,分别为:AOC-YRA、AOC+YRA、Yr1、Yr6、Yr7、Yr8、Yr9、YrSP、YrCV、Yr28、Yr29、Yr31和AOC-Null,其抗性在四川省已失效,在今后的抗病育种和生产上应避免单独使用。表现不稳定的基因(系)有12份,占42.9%,分别为:Yr2、Tatara、Yr10、Yr17、Yr18、Yr24、Yr26、Yr27、Pavon、Seri、Opata和Super Kauz,应持续加强后续监测,提早进行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必要的品种更替。【结论】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连续9年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基本稳定,是适合四川麦区的鉴别寄主。对条锈菌进行病情监测和评估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工作,这将为保障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 李式昭杨漫宇涂洋朱华忠郑建敏万洪深刘泽厚罗江陶杨恩年伍玲
-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
- 四川—CIMMYT小麦穿梭育种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7
- 2003年
- 通过对四川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10多年来开展小麦穿梭育种合作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的回顾,着重记叙了四川在与CIMMYT的合作中,引进CIMMYT的麦类种质资源和国际先进的冬春杂交小麦穿梭育种新方法、新技术,并利用引进种质的抗锈病、优质等特性与四川小麦品种的优良综合农艺性状、丰产性、广适性相结合,育成了川麦30等系列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实践表明,CIMMYT种质已成为四川育种的一个重要亲本来源。本文还对今后进一步加强与CIMMYT合作,提高合作效率途径进行了探讨。
- 邹裕春张颙杨武云杨恩年黄钢
- 关键词:CIMMYT小麦穿梭育种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 小麦温敏不育系SCT-1育性基因初步定位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为明确小麦温敏不育系SCT-1的育性调控基因数量及位点,本研究以组合SCT-1×B2183的F2群体为材料,选用SSR标记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筛选与育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育性进行初步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2B染色体上存在2个育性调控QTLs:Qwtms-saas-2B-1(位于Xgwm374-Xgwm388间,LOD值4.521)和Qwtms-saas-2B-2(位于Xgwm388-Xbarc101间,LOD值3.115),对表型的贡献率分别为7.649%和13.865%;在5D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主效QTL Qwtms-saas-5D-1(位于Xcfd26-Xcfd29间,LOD值11.101),其贡献率达28.093%。研究表明,Qwtms-saas-2B-1与Qwtms-saas-5D-1在成都和新都均能检测到,是育性调控较为可靠的位点。本研究初步定位小麦温敏不育系SCT-1在2B和5D上的育性调控QTLs,可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奠定基础。
- 郑建敏蒲宗君李式昭李俊杨恩年万洪深刘培
- 关键词:温敏不育系育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