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俊平

作品数:9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降水
  • 3篇气候
  • 3篇夏季
  • 3篇夏季降水
  • 3篇夏季降水预测
  • 3篇降尺度
  • 3篇降尺度方法
  • 3篇降水预测
  • 2篇地面辐合线
  • 2篇对流有效位能
  • 2篇气候模式
  • 2篇气流
  • 2篇强对流
  • 2篇强对流天气
  • 2篇强对流天气分...
  • 2篇切变
  • 2篇西南气流
  • 2篇雷达
  • 2篇辐合
  • 2篇辐合线

机构

  • 7篇河南省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局
  • 4篇河南省气候中...

作者

  • 9篇梁俊平
  • 4篇史恒斌
  • 1篇崔丽曼
  • 1篇张一平
  • 1篇常军
  • 1篇苏爱芳
  • 1篇吴璐
  • 1篇刘超

传媒

  • 3篇气象与环境科...
  • 2篇气象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第31届中国...
  • 1篇第32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2013年8月河南3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分析
本文利用多种气象观测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NCEP/NCAR 1°×1°分析资料,对2013年8月盛夏发生在河南的三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
梁俊平张一平
关键词:西南气流强对流地面辐合线对流有效位能垂直风切变
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在黄河流域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文章采用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数据和BCC-CGCM模式资料,利用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进行预测,得到以下结论:(1)交叉验证期,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原始模式预测,且较模式直接输出的要素预测稳定;分月预测比夏季整体预测效果要好。(2)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对各个区域的预测能力不同,在夏季(6—8月)预测中,预测较好区域比较分散,而分月预测中,预测较好的区域比较集中。月份不同,降尺度方法对于不同地区的预测能力也不同。(3)2009—2013年的独立样本检验表明,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对于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效果要明显好于模式直接输出的要素预测。尤其6和7月的降尺度预测较模式直接输出的要素预测有较大提高。
史恒斌常军梁俊平
关键词:降尺度夏季降水预测气候模式
BCC-CGCM模式产品在河南短期气候预测中的解释应用
本文利用河南省历史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寻找历史相似年,对BCC-CGCM模式数据进行订正,实现了模式预测产品在河南省的解释应用。同时利用C#语言,编写了业务软件,方便了业务人员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对此方法 200...
梁俊平史恒斌
关键词:短期气候预测
文献传递
动力模式产品在河南省夏季降水预测中的降尺度应用被引量:7
2017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河南省106个站点夏季降水资料,建立了河南省夏季降水降尺度预测模型。该模型利用模式产品的500 h Pa高度场信息,通过统计降尺度方法,对河南省106个站点的夏季降水进行降尺度预测,实现了气候模式产品在河南省夏季降水预测中的降尺度解释应用,弥补了气候模式空间分辨率较低的缺陷。对该模型的历史回报检验表明,该降尺度模型对河南省夏季降水预测效果较好且较为稳定,尤其对北部、西部和豫南南部地区的效果最好。利用BCC-CGCM1和ECMWF-SYSTEM4模式资料,进行了独立样本的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在5月起报的预测效果要优于3月起报的预测效果,BCC-CGCM1模式3月的预测效果要好于ECMWF-SYSTEM4的,两种模式在5月的预测效果相当。目前,此方法实现了可视化开发,并集成了检验方法,已应用于河南省气候预测业务中。
史恒斌梁俊平
关键词:降尺度方法夏季降水预测
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在河南省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及检验被引量:4
2017年
根据河南省夏季降水数据和BCC-CGCM、ECMWF-SYSTEM4模式资料,利用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对河南省夏季降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对河南省夏季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较原始模式稳定。除了河南省中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的Ps评分都在60分以上。2)在交叉验证期,两个模式的降尺度预测Ps评分分别比原始模式的提高了20.2%和16.3%,但ECMWF-SYSTEM4模式降尺度预测的平均分达到了71.2分,较BCC-CGCM模式的降尺度预测平均分偏高1.6分。在交叉验证期的26年中,有62%以上的年份,降尺度预测方法都对原始模式有正的订正技巧。3)2009—2013年的独立样本检验表明,匹配域投影降尺度方法比原始模式预测Ps评分提高了40%左右,表明该降尺度方法对夏季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4)该方法可以在业务上应用,图形界面程序的研发,更方便了业务应用。
史恒斌梁俊平吴璐
关键词:夏季降水气候模式
豫北一次局地雹暴天气的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被引量:30
2012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卫星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1日豫北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低层中尺度影响系统(槽、切变线和大风速轴)交汇处右侧为强对流发生潜势区。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前,CAPE较大,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有利于超级单体的形成和发展。高空冷平流南侵、低层暖平流北上,有利于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大。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在东北冷涡槽底后部形成,其发展演变对局地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有参考意义。强对流回波经历了细胞状、带状发展期和块状减弱期。回波带南侧形成的超级单体造成了局地强风雹天气,冰雹发生时伴有"三体散射"现象。冷空气和地面辐合线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触发机制,其中地面辐合线还对强对流系统的组织形式具有重要作用。
苏爱芳梁俊平崔丽曼刘超
关键词:局地冰雹地面辐合线触发机制
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分析被引量:26
2015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回波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纬度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河南高、中、低层受一致西南气流影响的环流背景下,地面存在温度和露点温度梯度及辐合线,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槽动力作用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而引起。(2)三次强对流天气对流层中下层有比较深厚的暖湿层结,热力和水汽条件充分,对流层中上层有明显干层,从而形成了低层暖湿、上层比较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大气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位于对流层中下层,对流有效位能非常大,配合一定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超级单体和飑线的发生和发展。综合来看,8月1日不稳定、水汽、垂直切变和动力条件最强,1 1日次之,7日相对较弱。强对流形成条件的强弱对对流系统的组织结构有一定影响。(3)雷达和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显示,强天气过程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单体回波结构,初始对流都在河南西南部和西部到山西南部的辐合线、干线附近生成,随后逐渐加强,形成多单体回波群(其中部分发展成为非典型超级单体)。成熟阶段,都发展成为线状对流系统,8月7日在河南北部形成由强对流单体组成的不连续的东北西南向线状对流回波,8月1和¨日在河南黄淮平原和华北平原高温高湿环境中形成了有组织的飑线。飑线东移过程中其前侧不断有暖湿空气辐合上升、后侧冷空气下沉辐散,互为对峙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相互作用是飑线得以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4)对流层中低层相对深厚的暖湿层结及其以上的干层是盛夏西南气流形势下河南强对流天气预报值得关注的内容,CAPE、△θ_(se(850-500))、
梁俊平张一平
关键词:西南气流高温高湿对流有效位能
豫东龙卷的环境条件和雷达监测预警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利用高空、地面、新一代天气雷达和NCEP/NCAR 1°×1°再分析等资料,详细分析了豫东平原地带4次龙卷的天气形势、环境条件和雷达监测特征,探讨了强降水过程中局地龙卷的诱发原因。结果表明:(1)4次龙卷多发生在高空分流辐散、中层中纬度槽前和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形势下,低空急流、超低空急流和低涡、切变及地面低压辐合区是有利于暴雨过程中出现局地龙卷的主要影响系统。(2)单站探空参数特征为基本饱和的深厚湿层,温度垂直递减率较小,大气可降水量在5.6~6.7 cm,水汽条件非常充沛。对流有效位能差异较大,K指数多在30~43℃,-20℃、干球0℃(DBZ)、湿球0℃(WBZ)层高度均较高,而自由对流高度和抬升凝结高度低。龙卷发生前0~6 km、0~1 km垂直风切变分别为14~22 m·s^-1和12~14 m·s^-1。相似过程物理量合成豫东龙卷易发区位于代表热力、水汽关键物理量的异常大值区中。(3)雷达回波上龙卷多由大范围暴雨回波前沿强回波带上的微型超级单体产生,对应速度图上有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中气旋和TVS顶高和旋转深度多在4 km以下,底高多在0.5 km以下。(4)中气旋对龙卷的监测率个例间差异较大,在29%~75%,提前预警的时间基本在30~50 min;而TVS对龙卷的监测率可达50%~100%,但提前时间较短,在0~18 min。最大切变值的大小除了与龙卷强度有关外,与监测距离也有很大关系。
张一平梁俊平梁俊平曹明明栗晗王迪
关键词:豫东平原龙卷强降水雷达监测
2010年春季河南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2010年4月20日08时-21日08时河南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对本次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卫星资料、雷达产品、NCEP再分析物理量等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暴雨是在高空低槽和切变线的作用下,由中低层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低空东风急流,以及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由于影响系统比较稳定,移动速度较慢,且无明显不稳定能量存在,因此为一次稳定性的降水天气过程,与夏季的对流性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不同。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资料显示,云系的发展和移动与低槽和切变线配合较好,主要以层状云系为主,小时雨强并不大,对此次过程预报分析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对水汽、热力和动力因子等物理量的分析发现:在降水发生前,水汽条件已较好,丰富的水汽输送和持续的水汽积聚有利于降水的持续;深厚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以及上层辐散、下层辐合的抽吸耦合作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较长的降水持续时间,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梁俊平
关键词:区域性暴雨低槽切变线雷达产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