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肇静娴

作品数:90 被引量:536H指数:1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3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3篇细胞
  • 26篇小鼠
  • 25篇淋巴
  • 23篇淋巴细胞
  • 19篇活化
  • 14篇体外
  • 12篇免疫
  • 11篇增殖
  • 11篇流式细胞
  • 11篇T淋巴细胞
  • 11篇T细胞
  • 10篇流式细胞术
  • 9篇小鼠T细胞
  • 9篇CD69
  • 8篇凋亡
  • 7篇外周
  • 7篇外周血
  • 6篇蛋白
  • 6篇胸腺
  • 6篇树突

机构

  • 89篇暨南大学
  • 8篇暨南大学附属...
  • 4篇香港浸会大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黄石市中心医...
  • 1篇深圳市龙岗区...

作者

  • 89篇肇静娴
  • 81篇曾耀英
  • 27篇何贤辉
  • 26篇王通
  • 26篇狄静芳
  • 13篇曾山
  • 12篇林羿
  • 12篇季煜华
  • 10篇江逊
  • 9篇曾祥凤
  • 8篇邢飞跃
  • 7篇俞瑜
  • 7篇王南
  • 7篇王青
  • 6篇李海仙
  • 6篇冯铮
  • 6篇沈媛
  • 6篇黄秀艳
  • 6篇梁佩燕
  • 5篇刘良

传媒

  • 33篇中国病理生理...
  • 6篇细胞与分子免...
  • 5篇中国免疫学杂...
  • 5篇暨南大学学报...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生殖与避孕
  • 3篇免疫学杂志
  • 3篇现代免疫学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中国免疫学会...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3篇2009
  • 7篇2008
  • 9篇2007
  • 25篇2006
  • 20篇2005
  • 7篇2004
  • 5篇2003
  • 9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雌孕激素和调节性T细胞的母胎免疫耐受机制研究
第一章雌孕激素对小鼠体外和体内免疫应答的影响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妊娠期雌、孕激素在母胎界面局部(高浓度)和母体外周(较低浓度)介导完全不同的作用——在母胎界面,抑制母体对胎儿同种异基因抗原的应答,促进母胎免疫耐受的...
肇静娴
关键词:母胎界面免疫耐受母胎耐受胎盘绒毛
文献传递
VEGF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H_2O_2及其促增殖作用被引量:19
2007年
目的:研究VEGF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外H2O2及其在VEGF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功能中的作用。方法:①以H2DCFDA为H2O2指示剂,检测500μg/LVEGF刺激下,血管内皮细胞H2O2的产生;②以MTT法检测3×106U/L过氧化氢酶(CAT),及外源性加入5-20mmol/LH2O2对VEGF促增殖功能的影响。结果:①在VEGF刺激血管内皮细胞15min后,细胞内开始出现逐渐增强的荧光,且随时间逐渐增强,至45min左右最强,随后逐渐减弱;而同时加入过氧化氢酶组的细胞则仅有微弱荧光产生,且荧光强度不随时间变化;②3×106U/L过氧化氢酶对VEGF的促增殖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③外源性加入5-10mmol/LH2O2时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促增殖作用(P<0.01),但其对VEGF的促增殖功能却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VEGF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外H2O2,在促细胞增殖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而外源性H2O2对VEGF的生理功能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钱中清曾耀英王通林羿季煜华肇静娴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过氧化氢酶
人胎盘绒毛提取物体外对T细胞应答的抑制效应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了解胎盘绒毛对T细胞应答的抑制能力及其在妊娠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方法:制备孕10,20和37wk的绒毛提取物,通过检测CD69和CD25分子的表达,评价其对T细胞活化的影响,WST-1法分析其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微球阵列(CBA)法分析其对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影响,并以Western印迹法分析提取物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含量.结果:孕早、中、晚期的胎盘绒毛提取物均能显著抑制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人T细胞活化,增殖,细胞因子分泌以及ConA诱导的小鼠T细胞活化(P<0.01).但三个时期的提取物对上述不同T细胞行为的抑制强度不同,以20wk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强.提取物中IDO蛋白的含量20wk最高,37wk次之,10wk最低.结论:妊娠不同时期的绒毛滋养细胞均能够抑制T细胞应答,但抑制强度不一致,且对T细胞不同行为的抑制存在分离现象,提示妊娠不同时期的绒毛滋养细胞表达抑制因子的模式不同.
肇静娴曾耀英江逊季煜华刘毅
关键词:胎盘绒毛滋养层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
HIV-1 Vpr蛋白对C8166细胞毒性研究
2008年
目的利用腺病毒系统研究HIV-1Vpr蛋白在T细胞来源的C8166细胞内的高表达以及细胞内该蛋白对T细胞毒性。方法将表达目的蛋白Vpr的重组腺病毒rAd—vpr和空白载体病毒rAd—vector分别感染对数生长期的C8166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凋亡和坏死。用Hoechst—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的凋亡和坏死,JC-1荧光染色测定线粒体膜电势。结果An—nexinV—PI染色及Hoechst—PI染色一致显示HIV-1Vpr能显著诱导C8166细胞凋亡和坏死;PI细胞周期结果表明HIV-1Vpr能阻滞C8166细胞于G2期;JC—1荧光染色法测定HIV-1Vpr致C8166线粒体膜电势下降。结论细胞内HIV-1Vpr介导的T细胞毒性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周期的G2期阻滞和细胞的死亡。
贺芳曾耀英王通肇静娴臧宁林长乐
关键词:重组腺病毒HIV-1VPR细胞死亡
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胸腺细胞线粒体去极化与凋亡进程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进程中线粒体去极化作用特点。方法无菌获取Balb/c小鼠胸腺细胞,设对照组和DEX组;在5 h时点,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利用DiOC6(3)/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去极化与死亡;利用DiOC6(3)/Annexin V-PE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过程中的去极化现象。结果在1×10-6mol/L DEX诱导下,小鼠胸腺细胞在5 h凋亡百分率为(36.20±5.11)%,对照组为(4.10±0.98)%,差异显著(P<0.01);DEX组坏死百分率为(4.07±0.24)%,对照组为(1.25±0.25)%,差异显著(P<0.01)。DEX组线粒体去极化增强仍存活的细胞所占百分率为(46.77±6.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80±4.55)%(P<0.01)。DEX组线粒体去极化增强且已启动凋亡的细胞为(35.34±4.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1±0.61)%(P<0.01)。DEX组线粒体去极化作用增强未凋亡的细胞为(13.68±1.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0.92)%(P<0.01)。结论DEX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发生典型细胞凋亡和线粒体去极化增强,在该进程中,线粒体去极化增强发生在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之前。
王通曾耀英邢飞跃梁佩燕肇静娴何贤辉
关键词:地塞米松小鼠胸腺细胞去极化线粒体
应用nanoLC/MS/MS对人羊水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建立应用nano LC/MS/MS技术寻找羊水特异性表达蛋白质的蛋白质组学方法.羊膜穿刺获取两份正常妊娠晚期的羊水,通过Cibacron blue和Protein A吸附去除血清白蛋白和IgGs,样品经变性、还原和烷基化后酶解,nano LC/MS/MS分析,鉴定了62种蛋白质.通过与已有的羊水和血浆蛋白质表达数据库比对,从中新发现22种只在羊水中表达的蛋白质,其中4种已知是子宫或妊娠特异的.本研究建立了nano LC/MS/MS对羊水进行蛋白组学分析的方法并发现了一些可能的羊水特异表达蛋白.
季煜华曾耀英周坚何贤辉邢飞跃肇静娴朱斌
关键词:羊水蛋白质组学
大豆异黄酮Genistein对T细胞体外活化CD69表达的影响
本文研究大豆异黄酮对T细胞活化的影响,探讨大豆异黄酮对PTK的抑制效应能否发展成一种免疫调节药物从而对机体进行免疫干预.
肇静娴曾洁铭曾耀英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T细胞活化CD69表达免疫干预
文献传递
正常月经周期妇女和自然流产妇女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正常月经周期妇女和自然流产妇女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的变化。方法:选择正常月经周期妇女30例,分别在每个妇女月经周期卵泡期和黄体期采集外周血;早期自然流产妇女30例流产后清宫前采集外周血,并以正常早期妊娠妇女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DC和PDC的百分率及MDC/PDC比率。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外周血中雌二醇(E_2)和孕酮(P_4)的水平。结果:正常月经周期黄体期外周血中MDC的百分率和MDC/PDC比率显著低于卵泡期(P<0.01),PDC的百分率黄体期与卵泡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月经周期妇女黄体期外周血中E_2和P_4水平显著高于卵泡期(P<0.01)。早期自然流产妇女外周血中MDC的百分率和MDC/PDC比率显著高于正常早孕组(P<0.01),而PDC的百分率与正常早孕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流产组E_2和P_4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P<0.01)。结论:早期自然流产妇女外周血中MDC的百分率和MDC/PDC比率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导致母体对胎儿发生免疫排斥。
沈媛曾耀英肇静娴
关键词:自然流产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
孕酮对人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研究孕酮(P4)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和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在人外周血来源DCs体外培养时加入两种浓度的P4(10-7mol/L和10-6mol/L)处理,光镜和电镜下观察DCs的生成情况及形态变化,以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的免疫表型,用ELISA方法测定其分泌的IL-10和IL-12水平,[3H]-TdR掺入法检测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DCs刺激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加入P4培养后,DCs树突状和膜面状伪足减少,表达低水平MHC-II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40、CD80和CD86,其分泌的IL-10水平升高,IL-12水平明显下降,DCs刺激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功能显著下降。结论:P4抑制人外周血来源DCs的成熟,对其免疫学功能具有负性调节作用。
沈媛曾耀英肇静娴
关键词:树突细胞孕酮免疫功能
自发性流产小鼠模型主动脉旁淋巴结CD45^+CD86^+细胞亚群分析
2005年
目的:检测主动脉旁淋巴结(PLN)CD45+CD86+细胞,用于间接分析小鼠母-胎界面局部免疫状况。方法:CBA/J×DBA/2、未孕CBA/J雌鼠和CBA/J×BALB/c小鼠分别作为自发性流产模型(A组)、未孕对照(N组)和生育力正常对照(F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CD86+细胞在CD45+细胞中的百分率(简称CD45+CD86+百分率)和这些细胞的绝对数,其中单个核细胞从孕5.5、9.5和13.5d小鼠PLN和孕13.5d胎盘分离获得。为鉴定CD86+细胞所属类型,采用CD3、CD19和DX5分别作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A组胚胎吸收率和绝对数(29.3%,1.8±1.0)均显著高于F组(4.8%,0.3±0.5,P<0.01)。相应地,A组孕13.5dPLNCD45+CD86+细胞百分率和绝对数也均显著高于F组(分别为27.5%±14.0%vs12.3%±7.1%和1362±687vs615±353,P<0.01)。未孕CBA/J雌鼠PLNCD45+CD86+百分率为7.5%,与孕5.5dA组小鼠相近(10.6%),至孕9.5d时显著升高至23.9%(与未孕鼠相比,P<0.01;与孕5.5d小鼠相比,P<0.05),并保持高水平直至13.5d(27.5%)。相反,在CBA/J×BALB/c小鼠孕期未观察到这种趋势。结论:CBA/J×DBA/2小鼠流产开始发生于孕9.5d,此时CD45+CD86+细胞数增多,提示这些细胞与胚胎吸收相关。从PLN中分离淋巴细胞进行表型分析,有助于间接评价母-胎界面局部免疫状况。
林羿曾耀英肇静娴王通曾山冯铮狄静芳
关键词:流产淋巴结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