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大诚

作品数:56 被引量:40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天文地球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33篇地电
  • 31篇地震
  • 21篇地电场
  • 16篇震前
  • 15篇地震前
  • 8篇地电阻率
  • 8篇裂隙
  • 7篇M
  • 5篇汶川地震
  • 5篇裂隙水
  • 4篇电场
  • 4篇电阻率
  • 4篇岩体
  • 4篇视电阻率
  • 4篇前兆
  • 4篇强地震
  • 4篇DEMETE...
  • 4篇MS8
  • 4篇潮汐
  • 3篇地电场观测

机构

  • 52篇中国地震局兰...
  • 31篇中国地震局地...
  • 7篇中国地震局
  • 4篇兰州理工大学
  • 2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南京基准地震...

作者

  • 56篇谭大诚
  • 26篇杜学彬
  • 25篇陈军营
  • 22篇安张辉
  • 18篇范莹莹
  • 15篇刘君
  • 10篇席继楼
  • 7篇马占虎
  • 6篇王建军
  • 5篇解滔
  • 4篇元丽华
  • 4篇崔腾发
  • 4篇郑国磊
  • 4篇叶青
  • 4篇赵家骝
  • 3篇宋宝昌
  • 3篇李宁
  • 3篇张世中
  • 3篇苏明达
  • 2篇刘大鹏

传媒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地震
  • 6篇地震学报
  • 5篇西北地震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4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华南地震
  • 2篇高原地震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2015中国...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各数字测震台下方地壳速度结构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甘肃省数字台网的资料,应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对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oho面的深度都在50 km左右,甘南的Moho面深度普遍大于河西;地壳可以分为两层,20 km为其分界面。上地壳普遍存在低速层,其成因不是岩石熔融所致,而是其它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因素所致。另外各台站下方地表盖层的速度也存在很大差异。
安张辉吕子岚杜学彬谭大诚陈军营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
地电仪工作可靠性和抗干扰的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自动化的地电观测仪器在观测过程中 ,因受干扰有时会造成死机或复位等现象 ,使观测过程不能顺利进行 .导致仪器不能可靠运行的原因中 ,电源的干扰和强电磁场的干扰是很重要的因素 .增强仪器电源部分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在电路中采用软、硬件的抗干扰措施能较明显地增强仪器的抗干扰能力 ,提高其工作可靠性 .
谭大诚苏明达张世中侯远文宋宝昌
关键词:可靠性死机复位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地电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对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甘肃省平凉台、四川省成都台和云南省元谋台地电场观测资料进了分析研究.为增强对研究结果的说服力,还对平凉、成都和元谋地电场观测台站在正常时段变化情况,与地震发生前夕的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成都地电场观测台站在芦山Ms7.0和汶川Ms8.0地震前的变化情况也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①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能够对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有效处理,处理结果简单直观;②在芦山地震前1~2个月地电场时频图出现能量增强现象,出现变化的周期范围约为90~1400 h,能量最小变化幅度有3个数量级,最大变化幅度达到6个数量级;③通过上述三个地电场观测结果的对比,以及成都地电场观测结果的类比方式,大大提高了分析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在讨论部分,对地电场观测中能够观测到震前异常变化的可能性,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
安张辉杜学彬范莹莹刘君谭大诚崔腾发陈军营王建军
关键词:希尔伯特-黄变换地电场
芦山M_S7.0与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甘肃地区部分台站地电场变化被引量:9
2015年
本文应用2013年芦山MS7.0与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周围的平凉等3个地电场台站观测数据,研究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在时间域、频率域内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芦山地震、岷县漳县地震前,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平凉台记录到显著的地电场异常变化。2利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计算平凉、松山、古丰台在芦山地震以及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观测数据,得到在上述两次地震前均发生地电场功率谱密度(特别是低于4×10-3 Hz频段的成分)增大的现象,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后,部分测向谱密度增大现象消失。3距离震源区越近,地震发生前后功率谱密度异常变化越明显,长短极距相关性越差,初步分析认为此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在震源孕育、发生过程中,台站所在位置地下介质形变激发宏观电磁辐射造成的。
范莹莹杜学彬谭大诚安张辉刘君王建军
地震电性变化及其物理机理初步讨论被引量:9
2004年
依据典型震例中的视电性异常变化,介绍了视电性变化各向异性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的关系,讨论了电性变化的物理机理。结果表明,视电性变化与饱水裂隙电阻率ρf、固架电阻率ρ0和裂隙率v有关,与DD模式预言的震源区扩容阶段电阻率变化过程,岩(土)标本加载过程中视电阻率变化相吻合,地震电性变化主要是由于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扩容裂隙快速发展、导电通道串通、导电流体活跃而引起的。我国地震地电阻率观测确实检测到了这一变化。
马占虎杜学彬谭大诚陈军营赵洁叶青
关键词:地电阻率
自然电场的区域性变化特征被引量:53
2014年
以场源为分类原则,地电场E由自然电场ESP和大地电场ET构成.ESP起源于地下介质物理、化学作用,通常其变化及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局部场地特征;ET起源于空间电流系和潮汐力,在日变波形、频谱特征上表现出广域性.在形成微观机理方面,ESP和ET能够具有部分相同的机理过程.2008—2013年,在南北地震带附近13个代表性场地,多数ESP不具有清晰的年变波形,其稳定性也受区域、场地、方位、构造活动等因素影响.在这些地区,ESP较平稳的持续升降、快速跃变、突跳等现象常见,同一主断裂带附近或局部区域内,这些大幅变化的趋势转折点多具有时间同步或准同步性,同一时段数据稳定性可能类似,但形态变化存在场地因素而不具相关性.ESP较平稳期间,应用潮汐地电场频谱特征计算的裂隙水主体渗流方位α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在其剧烈变化期间的α常会明显变化.以潮汐地电场频谱特征逐日计算α值,可能揭示场地裂隙、裂隙水渗流、主压应力的逐日变化信息,进而可解析ESP、ET宏观变化的微观机理过程.
谭大诚赵家骝刘小凤范莹莹刘君陈军营
关键词:自然电场
芦山Ms7.0地震前平凉地电场变化特征研究
<正>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MS7.0强烈地震,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心灵再次遭到重创。人们对地震预报的可行性再次提出质疑,在目前经验性地震预报阶段,要做出较为准确的短临预报有非常大的难度,但作为从事地震相关研究...
安张辉谭大诚范莹莹刘君崔腾发
关键词:电场变化地电场观测地震前
文献传递
大地电磁地震前兆初步分析系统被引量:4
2005年
介绍了大地电磁(MT)地震前兆初步分析系统的建立及主要功能,运用该系统对2003年度祁连山地震带8个大地电磁复测点进行了MT多参量综合对比、变化幅度的计算及异常前兆判定,取得较好效果。
陈军营杜学彬马占虎谭大诚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深视电阻率地震前兆
水平两层均匀介质中井下电阻率观测信噪比的理论计算被引量:15
2012年
在点电源水平两层均匀介质模型下计算了在不同地电断面中观测时地表干扰电流源对观测的影响。得到:地表干扰电流源对地电阻率观测电势差的影响取决于地电断面类型和参数、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埋深以及避开干扰源的距离。本文研究结果对实施井下电阻率观测中台址电性结构选择、电极埋深、干扰源避让有参考意义。
解滔杜学彬郑国磊陈军营谭大诚安张辉范莹莹刘君
关键词:地电阻率信噪比电势差
基于地电场的裂隙水主体渗流方向两种计算方法及意义
地电场是重要的地震前兆物理场,其观测数据包含了自然电场、大地电场和干扰成分。自然电场源于地下介质的物理、化学过程,通常具有相对稳定性;大地电场则来源于空间电流和潮汐力,较稳定的日变形态主要表现出TGF-A、TGF-B两种...
谭大诚杨立明席继楼
关键词:地电场TGF潮汐力岩石裂隙电场计算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