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来明

作品数:89 被引量:80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9篇文学
  • 15篇历史地理
  • 7篇文化科学
  • 5篇语言文字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8篇文学
  • 17篇学史
  • 16篇文学史
  • 11篇中国文学
  • 11篇国文
  • 11篇国文学
  • 8篇诗歌
  • 8篇小说
  • 8篇明初
  • 7篇诗学
  • 7篇文学观
  • 6篇明代
  • 6篇科举
  • 6篇红楼
  • 6篇红楼梦
  • 5篇元末
  • 5篇元末明初
  • 5篇史书
  • 5篇文学概念
  • 5篇文学观念

机构

  • 89篇武汉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学院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89篇余来明
  • 7篇陈文新
  • 1篇郑大华
  • 1篇张国刚
  • 1篇陈启云
  • 1篇龚奎林
  • 1篇冯天瑜
  • 1篇周思明
  • 1篇王勤
  • 1篇黎超
  • 1篇赵亚萍

传媒

  • 12篇人文论丛
  • 8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红楼梦学刊
  • 3篇文艺研究
  • 3篇湖北大学学报...
  • 3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文学遗产
  • 2篇江汉论坛
  • 2篇写作
  • 2篇学术研究
  • 2篇中国韵文学刊
  • 2篇长江学术
  • 2篇励耘学刊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文史哲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 2篇2025
  • 6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课堂内外:近代大学兴起与“文学”学科的建立被引量:1
2017年
分科观念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学术近代转换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传统学术分科观念逐渐分化,西方学科观念开始成为知识界对学术进行分类的基本准则。对于西方近代学术门类是否在中国已经形成,有学者认为除了要看这些门类的西书流传情况,更重要的还要看两方面的情况:其一,'中国学者理解、接受的程度,是否认同这些学术门类,并仿效建立中国近代意义的学术门类'.
余来明刘学超
关键词:哲学概论历史学
清民之际“文学”概念的转换与中国文学史书写——以林传甲、黄人两部《中国文学史》为例
2010年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文学"义指"文章博学",近代以后成为学术分科的一支,用于指以语言为表达方式的艺术。清民之际,西方"纯文学"史观输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史建构的理论基础。考析林传甲、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可以对清民之际"文学"概念的转换有更具体的认识。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以传统"文学"概念为理论基点,是非关史体的"讲义";黄人《中国文学史》汲纳西方"文学"概念的内涵,可说是近代意义文学史的发端。
余来明
关键词:文学史观中国文学史林传甲黄人
西学东渐与晚清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文学”被引量:1
2010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展开,西方学科分类观念逐渐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就实际情形来看,其时的学术分科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学科领域,传统的"文学"概念尚未实现近代转换。由考察这一时期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文学"概念切入,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其时中国知识界汲纳西学的总体情势。
余来明
关键词:西学
“文学”概念的古今演绎与中国文学史书写
2016年
今天作为学科和用于指称语言表达艺术的"文学",是近代西方文化输入后形成的概念,与传统"文学"概念虽有联系,但存在明显区别。在近代中西知识对接过程中,学者们对二者内涵的区别多有论述,亦在文学史书写中多予注意,此后则成为习用。本文由厘析中国"文学"概念的古今演绎切入,处理好民族传统与外来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概念演变的历史中建构"文学"的图像,可以为文学史书写提供新的思路。
余来明
关键词:文学学科文学史
科举废而诗愈昌——科举废黜与元前期江南士人生存方式的转变被引量:2
2011年
元灭宋后,科举停废长达三十余年。对于宋代以来"专尚科目"的江南士人来说,这一变化影响甚巨,生活境遇、生存方式、士人心态均发生明显变化。在科举不兴的形势下,江南士人弃学改辙的情形十分普遍,儒学教育和学习陷入低潮。与之形成对照,江南士人中兴起一股学诗、写诗的风气,诗社活动兴盛,诗歌唱和频繁。诗坛风气以晚唐许浑、姚合等人为宗,格调凄苦哀怨。
余来明王勤
关键词:江南士人诗歌
交往的诗学——钟惺、谭元春论《诗归》书与竟陵诗学的登场
2023年
钟惺、谭元春合编的《诗归》是反映竟陵派诗学观念的重要诗歌选本,是促成竟陵诗学成为晚明诗坛主流话语的核心力量。这种诗学力量的形成,除了来自选本自身所传递的颠覆性诗学理念,同样离不开二人在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钟、谭二人通过借助与友人间的往来书信,揭示《诗归》在编选宗旨、诗学理念、诗歌评价上的独特之处,由此彰显《诗归》“与世独异”的编选策略,标明异于“后七子”、公安派的诗学立场,传扬独具一格的批评观念,构建自成一体的话语系统,从而在晚明诗坛树立起竟陵诗学的旗帜。
余来明
关键词:《诗归》钟惺谭元春
《西游记》与神魔小说审美规范的确立被引量:4
2003年
考察《西游记》所确立的审美规范,必须兼顾它与佛教的人生哲学、中国志怪传统和中国笑话文学的关联,将《西游记》的象征性主旨、想像世界和戏谑性风格融为一体来加以理解。将三者结合起来,既可以避免一味从"现实意义"的角度阐释《西游记》,也不会因为注重象征性意蕴而过于拘泥、严肃,或者因为强调戏谑而忽视了小说的内涵和想像世界自身的逻辑,对具体人物和具体情节的解读也将更为中肯、恰切。
陈文新余来明
关键词:神魔小说《西游记》审美规范
“明诗第一”之议的批评史意义
2024年
在明清文学批评当中,谁为明诗第一人是一个引起颇多关注的议题。明人因为身处同代,往往针对某一特定时段而言,未就一代诗史作总体评判,其间更多体现批评者的当代意识。清人从检讨一代诗史角度出发,真知与偏见互为交错,扬抑之间,将前后七子、公安、竟陵等排除在一流诗人之外,而以高启、刘基为明代诗歌的杰出代表。明清批评家围绕“明诗第一”话题做出选择背后,反映的是诗学统系意识、宗法观念等方面的分野,以及对明代诗歌经典作家认定的分歧。由此体现在明代诗学批评当中,“第一”话语也成为明人进行诗史建构的重要观念。
余来明
关键词:诗学观念
元初关于科举考试科目设置的讨论及其确立
元代自灭金、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废科举不行,这对长期以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系统的知识阶层来说是沉重打击。而在长达数十年停废科举期间,知识阶层关于科举利弊、科目设置等问题曾有过种种讨论。在总结王朝更替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余来明
关键词:考试科目辞赋经义
明诗“盛于国初”辨被引量:3
2012年
明诗"盛于国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共识"。这一认识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明清两代以来诗论家和文学史研究共同建构的结果。将高启、刘基等人置于元末明初诗歌演进的历史语境中予以考察,可以发现,作为易代之际的诗人,用以标示他们在明代诗史地位的创作和风格,主要见于元末作品当中。明清以来形成的明诗"盛于国初"看法,与元明之际诗歌创作的历史图景和诗歌演变的历史进程并不完全相符。本文通过对明诗"盛于国初"看法加以厘析,力求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元末明初文学演进的动态和过程,进而在易代之际文人时代归属、中国文学史阶段划分等问题上引起研究者的思考。
余来明
关键词:明诗元末明初文学演进文学史研究诗史地位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