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心血管
  • 3篇心血管病
  • 3篇心血管病学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病
  • 3篇血管病学
  • 3篇阵发
  • 3篇阵发性
  • 3篇房颤
  • 3篇干预作用
  • 3篇倍他乐克
  • 2篇心房
  • 2篇心房颤动
  • 2篇阵发性房颤
  • 2篇阵发性心房颤...
  • 2篇症状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研究
  • 2篇衰竭
  • 2篇全科医学

机构

  • 10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牡丹江医学院

作者

  • 10篇刘雨舒
  • 3篇曲光瑾
  • 2篇田慧
  • 2篇毕亚艳
  • 2篇孙桂芳
  • 2篇耿琳
  • 2篇王栋
  • 2篇韩越
  • 1篇罗善顺
  • 1篇郭庆峰
  • 1篇黄永麟
  • 1篇张宇
  • 1篇朴晶艳
  • 1篇李悦
  • 1篇靳轶敏
  • 1篇张静瑜
  • 1篇张国欣
  • 1篇李佳
  • 1篇胡菲菲
  • 1篇隋春杰

传媒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子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曲光瑾张云明耿琳刘雨舒田慧韩越罗善顺韩辉李悦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症状特性及倍他乐克的干预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症状发生的特性及倍他乐克的干预作用。方法经24 hHolter监测确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分析其症状的有无及发生比率。经倍他乐克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Holter监测,分析房颤症状的变化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阵发性房颤症状的有无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50例患者中26例(52%)为无症状房颤发作,24例为有症状房颤发作。经倍他乐克治疗后,24例有症状房颤患者中13例症状完全消失,其中10例为窦性心律,3例为无症状房颤;在26例无症状房颤患者中,9例仍有无症状房颤发作。房颤的症状与性别有关,女性更易产生症状(P<0.05),与左房内径呈负相关(P<0.01),与心室率及心率差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无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倍他乐克既可减少房颤病人的症状,又可减少无症状房颤的发作。女性、心室率快、心率差值大者更易产生症状,左房内径大者不易产生症状。
毕亚艳刘雨舒朴晶艳黄永麟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阵发性心房颤动症状
阵发性房颤患者无症状房颤的发生情况及倍他乐克的干预作用
目的: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症状发生的情况及倍他乐克的干预作用,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症状的关系。   方法:经24小时Holter监测确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分析其症状的有无、发生的比率,经倍他乐克治疗3个...
刘雨舒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阵发性房颤
急性心力衰竭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尖瓣脱垂并腱索断裂1例
2022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89岁。5年前因慢性心衰间断不定期入我科行新活素序贯治疗,病情维持稳定。于3日前心衰急性加重,伴有双下肢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尿量减少,伴语笨、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于2021年9月28日入院。既往史:冠心病、慢性心衰、脑梗死、左下肢静脉血栓史。查体:血压126/78 mm Hg,一般状态差,急性病容,表情痛苦,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6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重度水肿,两侧足背动脉搏动对称性减弱、末梢皮温减低。
刘雨舒李佳苏美玲张国欣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凹陷性水肿颈静脉怒张
神经调节素-1β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脏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神经调节素-1β(NRG-1β)对心力衰竭(HF)大鼠心脏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31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将其分为对照组(7只)和模型组(24只)。对照组皮下注射0.5 ml生理盐水,模型组皮下注射340 mg/kg异丙肾上腺素,间隔24 h,重复注射1次。8周后模型组存活的15只大鼠分为HF组(7只),NRG-1β组(8只)。NRG-1β组尾静脉注射NRG-1β100μg/kg,2次/周,连续4周;对照组、HF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比较各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比较各组HE染色、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比较各组心脏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AR)亚型m 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F组LVDs、LVDd扩大,LVFS、LVEF降低(P<0.05)。与HF组比较,NRG-1β组LVDs、LVDd缩小,LVFS、LVEF升高(P<0.05)。对照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细胞核正常;HF组心肌出现局灶性凝固性坏死;NRG-1β组心肌坏死较HF组减少。对照组心脏可见TH染色;与对照组比较,HF组心脏TH染色减少;与HF组比较,NRG-1β组心脏TH染色增加。与对照组比较,HF组心脏NE含量降低(P<0.05);与HF组比较,NRG-1β组心脏NE含量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HF组心脏β1-AR m RNA表达减少,β3-AR m RNA表达增加(P<0.05)。与HF组比较,NRG-1β组心脏β1-AR m RNA表达增加,β3-AR m RNA表达降低(P<0.05)。HF组与对照组心脏β2-AR m 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G-1β组与HF组心脏β2-AR m 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G-1β纠正HF大鼠心脏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改善心脏结构与功能。
孙桂芳张静瑜苯屹然刘雨舒
关键词:交感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Β-肾上腺素能受体
混合式教学联合5E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23年
目的探讨混合式教学联合5E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20年11月1日至2022年3月30日接收的全科住培学员16名作为对照组,另在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3月30日接收的全科住培学员中按照与对照组性别相同、理论考核初始成绩相近的匹配原则选择16名进入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教学,观察组采用混合式教学联合5E教学的模式进行培养。比较分析两组教学前的初始理论考核成绩、教学过程中的中期理论考核成绩、教学3个月后的终末理论考核成绩及教学结束时两组学员对教师的评价分数。理论考核结合历年执业医师及住培结业考试的考点,满分为100分。结果两组住培学员初始成绩和中期成绩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教学3个月后观察组的终末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进一步对组内不同时间点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终末成绩均高于初始成绩和中期成绩,且中期成绩均高于初始成绩,差异有显著性(P<0.05)。教学结束时观察组对教师的评价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7)。结论混合式教学联合5E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科学的学习过程,增强了全科住培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显著提高了住培学员的理论成绩,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刘雨舒王栋靳轶敏姚田岭曲光瑾郭庆峰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方法
子痫前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6年
子痫是妇女妊娠时期严重影响孕妇及胎儿生命安全的疾病。目前针对子痫的发病机制、病因预测及治疗手段的研究很多,本文对近年分子生物学水平对子痫进行的研究热点进行总结,分析子痫的血液相关指标研究、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及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曲光瑾耿琳刘雨舒田慧韩越胡菲菲
关键词:子痫MIRNA基因多态性
隐匿性贲门撕裂综合征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贲门撕裂综合征(又称Mallory—Weiss综合征)常于剧烈干呕、呕吐或其他原因致腹内压骤然增加,造成胃贲门、食管远端的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大量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的原因之一。当老年人无典型症状时,极易漏诊或误诊,现将1例隐匿性贲门撕裂综合征患者报道如下。
刘雨舒张云明张静瑜隋春杰王越超
关键词:隐匿性阿司匹林胆汁反流
混合式教学联合“5E”教学模式在全科住培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分析混合式教学联合“5E”教学模式在全科住培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和成效。方法以黑龙江省86名全科医学住培学员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t检验比较传统教学方法和混合式教学联合“5E”教学方法的不同。结果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混合式教学联合“5E”教学模式有助于学员提高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t=3.286,P=0.001)、综合专业能力(t=2.879,P=0.005)和满意度(t=6.325,P<0.001)。结论基于混合式教学联合“5E”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全科住培学员的知识、技能及学习兴趣,又能为全科医生培养方式提供借鉴。
刘雨舒王栋张宇孙桂芳张伟姚田岭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全科医学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症状特性及倍他乐克的干预作用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症状的发生特性及倍他乐克的干预作用。方法经24 h Holter监测确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分析其症状的有无及发生比率。经倍他乐克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Holter监测,分析房颤症状的变化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阵发性房颤症状的有无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患者中55例(55%)为无症状房颤发作,45例为有症状房颤发作。经倍他乐克治疗后,45例有症状房颤患者中28例症状完全消失,其中16例为窦性心律,12例为无症状房颤;在55例无症状房颤患者中,31例仍为无症状房颤发作。房颤的症状与年龄、性别有关,年轻女性更易产生症状(P<0.05),与心室率及心率差值呈正相关(P<0.01),与左房内径呈负相关(P<0.01)。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无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倍他乐克既可以减少房颤患者的症状,又可减少无症状房颤的发作。年轻女性、心室率快、心率差值大者更易产生症状,左房内径大者不易产生症状。
刘雨舒毕亚艳朴晶燕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阵发性房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