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钟捷

作品数:103 被引量:216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历史地理
  • 20篇文化科学
  • 14篇政治法律
  • 8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社会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史学
  • 10篇教育
  • 9篇魏玛德国
  • 8篇学科
  • 8篇历史教育
  • 8篇记忆
  • 8篇教科书
  • 7篇社会
  • 7篇历史教科书
  • 7篇历史学
  • 7篇课程
  • 6篇德国历史
  • 6篇政治
  • 6篇劳资
  • 5篇学历
  • 5篇中学历史
  • 5篇历史阐释
  • 5篇民族
  • 5篇公共性
  • 5篇二战

机构

  • 99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奥格斯堡大学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德国鲁尔大学
  • 1篇福建社会科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99篇孟钟捷
  • 2篇陈恒
  • 1篇刘拥华
  • 1篇李红岩
  • 1篇梁鸿
  • 1篇洪治纲
  • 1篇孙江
  • 1篇孙竞昊
  • 1篇李磊
  • 1篇刘德斌
  • 1篇戴立益
  • 1篇李孝迁
  • 1篇俞金尧
  • 1篇郎净
  • 1篇陶东风
  • 1篇南帆
  • 1篇谭红岩
  • 1篇文军
  • 1篇刘擎
  • 1篇卢光盛

传媒

  • 12篇历史教学问题
  • 8篇世界历史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中学历史教学...
  • 5篇历史研究
  • 4篇探索与争鸣
  • 3篇安徽史学
  • 3篇江海学刊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学海
  • 2篇复旦学报(社...
  • 2篇学术研究
  • 2篇体育文化导刊
  • 2篇史学理论研究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外国问题研究
  • 2篇现代教学
  • 2篇历史教学(上...
  • 2篇经济社会史评...
  • 2篇全球史评论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1篇2015
  • 12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科学视域中的史学叙事“非虚构性”问题被引量:1
2022年
关于“非虚构性”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有助于史学做进一步的学科反思。在各类历史叙事中,历史学界对作为-.种学科表达的史学叙事的认识或是最为独特又极其复杂的。简言之,在过去两百多年间,有关史学叙事的认识形成了一种光谱形态。光谱的左右两端是“虚构性”与"真实性",中间则存在着各种组合比例的虚实结合类型。
孟钟捷
关键词:历史叙事虚构性学科反思虚实结合
魏玛德国失业保险体制的兴与衰——兼论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限度被引量:4
2012年
魏玛德国的失业保险体制是其福利国家建设的顶峰,但只维系了不到3年便遭遇危机,甚至进一步触动了共和国的政治基础,成为魏玛民主衰亡的主要动因之一。这一结果同该体制存在的制度缺陷密切相关。社会各界从政治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利用失业保险体制的成败,更加剧了它的崩溃过程。这段衰亡史充分体现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限度。
孟钟捷
关键词:魏玛德国失业保险社会福利
试析德国魏玛时代集体合同制的兴衰
集体合同制是劳资利益团体之间或工会与个别资本家之间签订的一种劳动协议,并得到了国家权力的承认与劳动法体系的保障。在德国,集体合同产生于德意志帝国时期,但直至魏玛时代才实现了法制化。因此,集体合同制被视作魏玛民主的重要成果...
孟钟捷
关键词:劳资利益集体合同制强制调解
文献传递
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教育——访[德]苏珊·波普教授与尤塔·舒曼博士被引量:2
2011年
尊敬的苏珊·波普教授,尊敬的尤塔·舒曼博士,热烈欢迎二位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十分感谢二位接受本刊访谈。苏珊·波普教授,您既是国际历史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e Gesellschaft fur Geschichtsdidaktik,IGG)主席团成员,又是德国历史教育学会(Konferenz fur Geschichtsdidaktik Deutschlands,KGD)主席。您可以为中国历史学家们简单介绍一下上述两个学术团体吗?
苏珊·波普尤塔·舒曼孟钟捷
关键词:历史教育波普
魏玛德国“历史传记之争”及其史学启示被引量:5
2017年
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围绕历史传记的目的、写法与本质等问题,专业历史学家与红极一时的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在公共领域展开了一场大辩论。除却它所涉及到的政治立场之争外,将之界定为"新史学"还是"历史通俗文学"的讨论,实际上关涉论辩双方对19世纪以来史学功能与书写形式的不同认识,应被视作历史主义危机的表现之一。这场争议虽然因路德维希的个人命运变化、其观点的肤浅性以及反对势力的强大与顽固而不了了之,但在德国史学范式最终告别历史主义后,它获得了被重新解读的契机,并让专业历史学家们再次思考公共历史文化机制合理化的方法及其必要性。
孟钟捷
关键词:路德维希历史主义历史传记
从德国范式看公众史学争议的起因、进程与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公众史学争议是围绕在公众史学的内容、表现或影响方面且具有公共性的史学争议。20世纪德国重大公众史学争议的历史表明:它往往牵涉到重大的历史认知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自我理解;它常常借助公共媒体,直接而迅速地引发一场从感性到理性的舆论交锋;它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反过来成为引人关注的社会文化发展风向标,拥有着不可小觑的政治影响力。正因如此,认识与分析公众史学争议的起因、进程和影响,应该成为公众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孟钟捷
关键词:社会文化发展
通往民族历史编纂学的全球史被引量:3
2013年
历史是建构民族与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建构民族历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欧洲的科学历史学为全世界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现代民族历史的建构方式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崛起于欧洲鞍型期(1750-1850)。19-20世纪,科学的民族主义历史范式披着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主导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建构和历史编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历史学家纷纷尝试批判、取代或超越民族主义的历史叙事。民族的历史叙述不断受到各种跨民族历史视角的侵蚀,不过民族主义范式并未失效,而是与宗教、阶层和种族等视角逐渐融合。当代一些学者主张,历史编纂应该证明认同的连续性变动,解构超越历史的标准和价值观,以抵御民族历史中令人厌恶的糟糕环节。
斯坦凡.贝格尔孟钟捷
关键词:民族史学民族认同全球史
北美历史的七种叙述:思考加拿大、魁北克和美国的民族被引量:3
2013年
北美的民族史是持续变动的概念框架与大量历史事实不断互动的产物。最早产生的是浪漫主义的民族史,强调事件、伟人和戏剧性;其后的物质主义观点突出经济发展和物质进步;而稍后兴起的职业历史学家把土地、空间等因素同民族历史联系在一起。新世界的观点把新大陆的特殊性视为民族性,把民族历史置于超越民族的框架下。二战以后,北美历史学家试图保留民族的边界,强调民族的内在联系。这种趋势在70年代被关注多样性和碎裂化的思潮取代。90年代,跨民族主义与民族叙事相互结合。北美历史的七种叙述反映并影响了公众观念,动员了民族认同,完成了建构民族、扩展理解和处理信息的使命。
阿兰.史密斯孟钟捷
关键词:民族史民族认同
全球化时代中的共同历史记忆建构:挑战与机遇--以当代世界的二战历史记忆之争为核心的思考
孟钟捷
统一后德国的身份认同与大屠杀历史争议--1996年的“戈德哈根之争”被引量:19
2015年
1996年,美国学者戈德哈根出版《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普通德国人与大屠杀》一书,结果在德国引起了一场有关大屠杀的历史争议。这场"戈德哈根之争"历时一年之久,前后经历四个阶段,体现出来势凶猛、迂回往复、公开透明、左右合流与反思同步的特点。这场历史争议是一系列冲突的集合,拥有复杂多面的特性,但其核心指向统一后德国的身份认同困境。无法摆脱的纳粹阴影始终撩拨着每个德国人的敏感神经,他们试图在国家统一后寻求塑造历史神话的新契机,却不料再次被迫面对"沉重的过去"。但在身份认同问题上非此即彼的逻辑假设却造成这场争议几乎陷入无解的吊诡之中。这场"戈德哈根之争"没有胜利者,但为各民族面对自己历史上的污点问题,留下了足以参鉴的先例。
孟钟捷
关键词:身份认同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