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文
- 作品数:8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多船队作业的东、黄海鲐鱼生物经济模型及管理策略被引量:9
- 2010年
- 鲐鱼是我国近海大型围网和群众围网船队主要捕捞种类。如何兼顾两种渔业的利益,并从生物、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根据渔获统计等数据,在理论上模拟了50年内(1948年-2048年)大型围网和群众围网捕捞船队的动态变化,探讨5种方案下各渔业捕捞努力量、鲐鱼资源量、产量及利润,以及与其对应的总利润及总产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所有方案下,资源量在前10年(1998年-2008年)中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随后趋于稳定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在基准方案下,群众围网船队在捕捞努力量、产量及利润方面占优。其余方案中,大型围网船队最终在捕捞努力量和产量占优,但其利润接近于0。结合累计产量和利润,方案c(降低大型围网成本)由于兼顾了大型围网的经济效益及群众围网的社会效益,可认为是目前适合东黄海鲐鱼长期的管理方式。
- 张广文陈新军李思亮李纲
- 关键词:鲐鱼
- 基于形态法的西北太平洋柔鱼种群结构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西北太平洋柔鱼是我国鱿钓渔业重要捕捞对象,种群结构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内容。文中根据2007年7~10月40°N^45°N,151°E^158°E海域连续采集的1 342尾柔鱼样本,测定其胴长(ML)、腕长等12项形态指标,利用正态线性转化、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方法研究雌雄个体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该海域雌、雄柔鱼均存在大小2个种群。均数差异显著性表明,雌性个体2个种群在MW/ML和FW/ML存在显著差异,雄性个体在MW/ML和AL3/ML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形态差异仍属于种内差异。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的判别准确率(雌性60.3%,雄性60.1%),说明所划分的种群在部分形态比指标上差异明显。研究认为,形态学指标可初步区分西北太平洋柔鱼种群,但需结合其他生态学指标和耳石等硬组织进一步划分。
- 李思亮陈新军刘必林马金曹杰张广文
- 关键词:柔鱼种群结构
- 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根据2007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1342尾柔鱼样本,分析其性腺成熟度和性腺成熟度指数等生物学特征,进行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总性别比均接近1:1,性成熟个体的雌性比例小于雄性,说明雄性繁殖期较长,性成熟较早。性成熟个体比例的动态变化表明,9月底雌性达到性成熟高峰。8—10月胴长组成出现双峰结构,对应于未成熟、性成熟个体,同时存在少量繁殖后雌性个体。渔获组成表明,捕获样本中存在较大胴长的秋季产卵群体和个体较小的冬春生产卵群体。雌、雄柔鱼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33.17cm和29.90cm。性腺成熟度指数(GSI)与胴长之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雌性GSI=0.0093ML+0.0084;雄性GSI=0.15ML-3.313),这也说明雄性性腺发育较快。
- 李思亮刘必林陈新军马金曹杰张广文
- 关键词:柔鱼繁殖生物学性成熟
- 西北太平洋柔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被引量:25
- 2009年
- 耳石是头足类生态的重要信息载体,掌握其形态特征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连续采集的202尾柔鱼,对其耳石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研究发现,柔鱼耳石具有宽大的翼区和长窄的吻区。对耳石9项形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耳石总长(TSL)、吻区长(RL)、翼区长(WL)可以作为耳石长度特征的代表,吻区宽(RW)、翼区宽(WW)则可代表耳石宽度特征。耳石长度参数TSL、RL和WL与胴长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5),而耳石宽度参数RW和WW与胴长之间则无显著函数关系(P>0.05)。性成熟对耳石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性成熟等级为Ⅰ~Ⅱ期的个体,其TSL增长较快,而Ⅲ~Ⅳ期个体的TSL增长不明显。
- 马金陈新军刘必林李思亮曹杰张广文
- 关键词:柔鱼耳石
- 东黄海鲐鱼管理策略初探
- 鲐鱼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如何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及社会就业等综合方面探索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中、日、韩三国鲐鱼围网生产作业数据及相关经济数据,构建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从而计算...
- 张广文
- 近海鲐鱼生物经济模型及管理策略分析
- 鲐鱼(Scomber japonicus)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温带及亚热带大陆架及其邻近海域。其中,分布在我国近海的鲐鱼,是目前中国(包括台湾省)、日本和韩国等重点捕捞对象,也是东黄海与日本海海洋生态系统中重...
- 张广文
- 文献传递
- 渔业资源生物经济模型研究现状被引量:9
- 2010年
- 渔业资源生物经济模型是渔业资源经济实现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对指导渔业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分析了渔业资源生物经济模型研究现状,探讨了今后发展趋势。分析认为,渔业资源生物经济模型已从1950年代静态简单的Schaefer-Gordon产量经济模型,发展到目前综合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动态模型,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则明显滞后。分析认为,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不同开发策略下的渔业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可为渔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将是今后发展重点和趋势。但上述研究需要建立一整套系统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采集系统。
- 张广文陈新军李纲
- 东黄海鲐鱼生物经济模型及管理策略探讨被引量:16
- 2009年
- 鲐鱼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如何综合考虑生物、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中、日、韩三国鲐鱼围网生产作业数据及相关经济数据,构建基于Schaefer剩余产量的生物经济模型,探讨不同管理目标下的产量及其对应捕捞努力量,以及1年(短期)、5年(中期)和10年(长期)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状况。结果表明,最大持续产量(MSY)、最大经济产量(MEY)和生物经济平衡点(BE)对应的捕捞努力量(以我国大型灯光围网的单位网次产量为准)分别为23964网次,13816网次和27631网次,其对应的第1年产量和利润分别为39.29万t和5.56亿元,22.65万t和3.20亿元,及45.30万t和6.41亿元;前5年累计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181.88万t和19.78亿元,131.04万t和25.81亿元,及192.10万t和13.12亿元;前10年累计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354.62万t和34.53亿元,272.32万t和57.24亿元,及362.08万t和14.07亿元。研究表明,以BE为管理目标则其短期经济效益为最大,而以MEY为管理目标则其长期经济效益为最大。探讨了不同管理方法对鲐鱼渔业所产生的影响。
- 张广文陈新军李纲
- 关键词: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