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昕

作品数:25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政治法律
  • 10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资本主义
  • 4篇国家资本主义
  • 3篇秩序
  • 3篇资本
  • 3篇资本关系
  • 2篇新兴经济
  • 2篇政治
  • 2篇全球资本主义
  • 2篇资本主义体系
  • 2篇资产阶级
  • 2篇外交
  • 2篇民族
  • 2篇民族资产阶级
  • 2篇阶级
  • 2篇金融
  • 2篇金融化
  • 2篇寡头
  • 2篇国别
  • 2篇俄罗斯政府
  • 2篇富豪

机构

  • 2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上海国际问题...

作者

  • 21篇张昕
  • 3篇冯绍雷
  • 1篇李中海
  • 1篇沈志华
  • 1篇严安林
  • 1篇石晨霞
  • 1篇臧术美
  • 1篇余南平
  • 1篇余建华
  • 1篇王健

传媒

  • 7篇俄罗斯研究
  • 5篇文化纵横
  • 2篇中国改革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俄罗斯东欧中...
  • 1篇新世纪周刊
  • 1篇党政干部参考
  • 1篇国际关系研究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家资本主义、私有化与精英斗争--近期俄罗斯“国家-资本”关系的两重逻辑被引量:10
2012年
在上世纪90年代两轮大规模私有化结束之后,过去十多年内俄罗斯"国家-资本"间关系呈现两个冲突的趋势: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直到2008年危机前达到高峰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二是持续不断的"第三波私有化"浪潮、尤其是在2009年以后俄罗斯政府的新私有化动议。分析这两个貌似冲突的趋势背后的动因,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如何成为两个趋势冲突形态变化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意义。这两组政策选择的背后,是俄罗斯政治精英阶层内部对于实现俄经济结构转型的两种不同路径选择。在这样的精英冲突背景下,新私有化动议在2017年前如期完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张昕
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产权私有化
俄罗斯赦免富豪的背后
2013年
赦免法案是俄罗斯政府近期试图调整国家与资本关系、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彤象、扭转资本外逃和投资短缺的系列举措中的一步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到底有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属性7“民族资产阶级”到底是不是一个有独立生命力的政治群体7国家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是否可能形成合作共生的关系?近期俄罗斯通过的经济犯罪赦免法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证。
张昕
关键词:俄罗斯政府赦免民族资产阶级富豪资本关系资本外逃
中印“国家-资本”比较分析:以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为例
2015年
基于"国家一资本"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框架,比较中国和印度两国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不同表现。和印度相比,注重国家财富积累的国家行为和国内监管体系上的竞争性管制导致了中国国家石油公司之间更强的竞争性和更主动的海外投资动力,同时,经济外交与企业商业战略的结合也使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具有比印度同行更迅速、地域覆盖更广泛、更多风险偏好等特性。
张昕
产权制度演进的政治经济逻辑:来自俄罗斯破产法的证据被引量:1
2016年
随着20世纪90年代转轨初期大规模私有化过程的结束,俄罗斯主要市场参与者对产权制度的政治偏好发生了重大变化:昨天的国有资产攫取者迅速转变成为今天私有产权最有力的维护者,这为私有产权体系奠定了社会基础。对俄罗斯在1992年、1998年和2002年通过的三部破产法背后的政治经济过程的分析显示:在大规模私有化终结之后即便所有的微观个体都成为私有资产的所有人、即便所有人(包括国家利益的代表)完全认同保护私有产权的抽象目标,他们对于具体的破产制度的需求仍然在多个维度上存在重要差别,相应的政治斗争恰恰是构建市场制度的常态,后苏联俄罗斯语境中的"原始积累终结论"并未终止。
张昕
关键词:破产法产权制度
俄罗斯告别寡头
2013年
俄罗斯寡头迄今缺少自我复制的能力。
张昕
关键词:寡头告别历史巨变
名家评刊
2019年
《文化纵横》2018年12月刊的五篇封面文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系列,作者们都动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手段,从不同层面刻画了当前中国经济内部的结构特征和变化,其一方面深受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周期变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因为自身总体规模的上升和性质的演变而开始深刻影响和塑造外部体系。
张昕
关键词:名家资本主义体系政治经济学封面文章结构特征中国经济
跨越“大分裂”:以国家能力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以国家能力为例,讨论国际关系学科与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分裂的原因和后果,并分析一个融合体系的基本特征。1."大分裂"的现象及其学科发展史的源流政治学领域关于国家的研究经常被两个次级学科分割,造成了议题重合但研究对话却极为有限的局面。这种局面存在于欧美学界,也清楚地反映在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中。这种分裂从形式上看是将国家对内和对外的研究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各自有自己的核心议题、基本假定和研究方法,从而各自需要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展开研究。
张昕
关键词:国际关系学科比较政治学学科发展史无政府状态政府间关系
阿富汗问题与欧亚秩序构建——关于世界大变局的对话被引量:3
2021年
美国及其领导的北约在阿富汗进行的战争,以“反恐”为开始,但很快转换为在全球推广美国式“优越制度”的一部分。20年来,阿富汗战争并没有实现制度推广的功效,也没有为阿富汗人民提供稳定的福祉,更没有带来区域和世界的安宁。可以说,通过战争的方式在阿富汗废墟上嫁接西方制度的尝试是一次总体性失败。阿富汗是一个内部充满多样性的国家,很难以西方为模板被“构建”。将阿富汗纳入欧美国家所说的“自由国际秩序”的设想已经破灭,这是美国在阿富汗失败的主要教训。阿富汗问题的另一个启示是,欧亚区域秩序的构建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有的北约、欧盟、欧亚经济联盟、上合组织,以及南亚、中东的各类区域组织,都尚难成为整全性的欧亚秩序模式。可能还要通过次区域进程的逐步提升,以及“一带一路”方式的非刚性区域体制构建,强调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引领等务实合作,才能够逐步地走向欧亚总体秩序的构建。
冯绍雷张昕张昕
关键词:阿富汗问题中国外交
金融化与全球资本主义的秩序之争被引量:6
2018年
从1989年柏林墙倒掉到2018年美墨边境筑起高墙,发生了1998年和2008年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如果说1998年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还是部分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那么十年之后的金融危机则源自资本主义核心国家内部,2008年金融危机也是打破冷战之后对于历史终结乐观预期的标志性事件。
张昕
关键词:全球资本主义金融化金融危机秩序标志性事件
国家资本主义兴起视野中的“一带一路”被引量:4
2015年
新动议的提出 中国最高领导人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本质上是开启了中国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2014年末,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迅速吸引众多国家的关注,到2015年4月中,共有57个国家申请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一时间,以这两组制度安排为代表的中国新领导层全面开花的区域和国际经济战略成为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
张昕
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利益共同体最高领导人互利共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