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春
- 作品数:264 被引量:455H指数:9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众声喧哗与异质同构——“五四”时期中国诗歌的新旧之争
- 2020年
- “五四”时期的中国诗歌流派纷呈,新旧之争尤为突出。但长期以来,主流文学史或诗歌史习惯于将“五四”诗歌史简化为新诗“打倒”旧体诗并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历史,由此切割或遮蔽了“五四”诗歌的客观历史面貌。“五四”时期中国诗歌的新旧之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旧诗群体内部的新旧之争,以同光体(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和中晚唐诗派为代表的保守派,与以诗界革命派、南社、学衡派为代表的革新派之间在思想和艺术追求上存在明显分歧,传统诗学的唐宋之争也延续其中。二是在新诗群体与旧诗群体之间的新旧论争,旧诗人经历了从大体沉默到被迫反击,再到主动进攻的过程,而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文言与白话、自由与格律以及人格修养、文化取向等进行,新旧之争逐渐白热化,最后新诗取得合法性地位。三是新诗群体一致“破旧”的同时,对于如何“立新”也产生了内部分歧。分歧主要表现为新诗的散文化(自由体)与格律化(新格律体)之争、新诗人对待中外诗歌传统的态度差异,以及他们“勒马回缰作旧诗”的矛盾心态。其中隐含了新诗建设中“新”之含义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诗人在新与旧之间的游移与调适。正是在三种复杂的新旧之争中,中国诗歌呈现出新旧过渡时代的丰富性与异质性。
- 李遇春鲁微
- 关键词:旧体诗历史现场
- 博物、传奇与黔地方志小说谱系——论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被引量:14
- 2018年
- 欧阳黔森是新世纪中国文坛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贵州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努力运用现代意识激活我们民族的文学传统。这主要表现为,他不仅把专业的现代地质学知识融入小说叙事中,用诗意的笔触展示贵州的地理风物,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知识性叙事模式,激活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博物"叙事传统,而且他还着意发掘和捕捉贵州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异人奇事,塑造出形态各异的贵州人物艺术典型,以此激活中国古代小说中以史传或纪传为中心的"传奇"叙事传统。无论是以地理为中心的博物还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奇,二者均统一在欧阳黔森的黔地方志小说谱系中。正是通过创造性地转换中国古代地方志及其方志小说叙事传统,欧阳黔森在小说创作中激活并重塑了作为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的贵州精神。
- 李遇春
- 关键词:文学传统博物传奇
- 革命文学秩序中话语等级形态分析
- 2004年
-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革命文学秩序中存在着两个系列的文学话语等级形态:一种是由文学读者等级序列所决定的文学人物形象和文学题材的等级序列;再一种是由文学批评标准等级结构所决定的文学功能、文学构成和文学风格中的话语等级结构。
- 李遇春
- 关键词:权力分析
- 近现代中国文学新旧关系中的章士钊
- 2022年
- 清末民初,章士钊以文法和翻译理论、逻辑文创作及《甲寅》(月刊)的创办等文学实绩主动趋新,起到上承传统文学、下启现代文学的过渡作用。“五四”时期章士钊有感于国内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激进,复刊《甲寅》(周刊),从文学思想和文学本体角度为中国文学传统辩护。及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及战后,章士钊不再耽溺新旧话语论争,而是致力于旧体诗词创作和诗词社团活动,以新旧融合的姿态回应日渐兴盛的民族文学复兴浪潮。只有将章士钊置于新旧文学关系场域,将他近现代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想、创作、活动贯穿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对其文学史价值有更加全面、客观、辩证的认知。
- 李遇春李聪聪
- 关键词:章士钊近现代文学
- 论姚雪垠建国后的旧体诗创作被引量:1
- 2011年
- 姚雪垠是新时期较早重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著名作家。本文探讨了姚雪垠在上世纪60、70年代旧体诗创作的三种类型:赠答诗、感事诗与"干校诗"。其所作赠答诗是当时与友朋间交往的心灵记录,以酬答臧克家的《璇宫感旧诗(三十四首)》最有代表性。感事诗呈现出复杂的精神风貌,以《咏怀杂诗》组诗最能体现作者的政治历史反思意识。而所作的"干校诗"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认同类型的政治牧歌,另一种是个人隐忧型的反牧歌写作。
- 李遇春
- 关键词:姚雪垠旧体诗赠答诗
- 朱英诞诗歌“江南书写”的意象特征
- 2021年
- 朱英诞有着深厚的江南情结,他将江南视为精神故乡,并在诗歌中完成对江南的诗意建构。朱诗的江南书写主要运用春、海、船三种意象:春意象取自古典,以美好的形象显示出诗人对江南的憧憬,内蕴上又呼应着现代人的怀乡情思;海意象将还乡之行具象化为航海之程,其辽远的性质暗示了返乡的无疾而终,江南的虚无本质由此得以揭示;船意象是江南游子的象征,“孤舟漂泊”表达了江南梦破灭后的失乡之寂。这三种意象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文化乡愁。
- 李遇春林晓茵
- 关键词:意象特征精神故乡
- 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来自于中国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这个宏大命题。早在1964~1974年间。当中国大陆学者正在红色反传统浪潮中被裹挟逐流的时候,美籍华裔青年学者林毓生正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哈耶克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博士论文《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中经过系统而深入地清算以陈独秀、胡适、
- 李遇春
- 关键词:中国文学研究文学传统反传统主义维度中国文化传统
- 南社湘集的创建与沿革及其与南社关系考论
- 2024年
- 南社湘集是南社相关社团组织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时最长的一个。学界长期以来将南社湘集纳入南社整体研究,忽视了其作为现代旧体文学社团的独立性。实际上南社湘集是一个为了“对抗”“新南社”而成立的现代旧体文学社团,1924年4月6日正式在长沙成立,最终在1950年后停止社团活动。南社湘集在文学和文化立场上与同时期的学衡派比较接近,主张“恢彉”民族传统精华,“慎择”西方现代文明资源,在整理、扬弃中国文化(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建设“新文化(文学)”。南社湘集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924-1930年、1931-1945年、1945-1950年,分别由傅熊湘、刘鹏年、柳昶鋆任社长。在社会发展较平稳时期,南社湘集呈蓬勃之势;而在民族战乱时期,南社湘集往往被迫暂停或离散,一旦战争结束又重新结集。南社湘集以南社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二者在宗旨、社制、诗学观念上既有传承又有新变,无论从法理还是学理上看,南社湘集都应属于独立于南社之新社。研究从南社到南社湘集的近现代旧体文学社团演变史,可为重构中国近现代旧体文学发展史提供一条重要的文学史线索。
- 李遇春周洪斌
- 关键词:文学社团考论
- 人民性表达与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被引量:1
- 2024年
- 在近十多年的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人民性表达的问题已愈益明显且成绩斐然。这首先表现在当前长篇小说创作中对工人、农民、军人形象的人民性重塑上,但它不是对既有的“工农兵文学”的简单回归,而是对某些消解或曲解人民性的创作倾向的艺术反拔,其意在于重建新时代长篇小说的人民性叙事新范式。其次表现为站在人民性立场上讲述知识分子、乡村文化人、民营企业家等人物群体构成的中国故事,展现这些人物群体与普通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生活联系,由此体现出新的人民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一种新的人民美学形态已显端倪,这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历史产物。可以说,秉持人民性立场是新时代长篇小说人民美学的理论前提,坚持发展的现实主义是新时代长篇小说人民美学的创作原则,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中华美学精神是新时代长篇小说人民美学的艺术旨趣。
- 李遇春
- 关键词:新时代文学长篇小说
- 周啸天旧体诗词创作论
- 2015年
- 2014年,周啸天以《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摘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桂冠,这是"鲁奖"设立以来首次授给旧体诗人奖项,必然会成为文坛焦点现象。事实上也是如此,周啸天获得巨大荣誉的背后伴随着尖锐的批评和争议。但多数争议往往停留在印象式的感悟层面,缺乏纯粹诗学角度的学术探究。而在我们看来,长期置身学院。
- 李遇春朱一帆
- 关键词:旧体诗词鲁迅文学奖创作论歌行体悲悯情怀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