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华
- 作品数:21 被引量:120H指数:6
- 供职机构: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沈阳市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R-140-3p靶向CXCR4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索微小RNA-140-3p(miR-140-3p)靶向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CXC motif receptor 4,CXCR4)对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检测正常视网膜组织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miR-140-3p和CXCR4的mRNA表达水平;在Y78细胞中转染miR-140-3p mimcs和mimcs NC,检测miR-140-3p和CXCR4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双荧光素酶试验验证miR-140-3p对CXCR4的靶向关系;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侵袭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CXCR4、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N-cadherin、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蛋白水平。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miR-140-3p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CXCR4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P<0.01),且miR-140-3p与CXCR4呈负相关性(r=-0.638,P=0.0035);miR-140-3p mimcs组细胞中的miR-140-3p表达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1),CXCR4的表达量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1);靶基因预测软件发现CXCR4可能是miR-140-3p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CX-CR4是miR-140-3p的直接靶点;过表达miR-140-3p后,Y79细胞增殖率和侵袭率降低,凋亡率升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40-3p后,CXCR4、PCNA、N-cadherin、MMP-2、MM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clcaspase-3、E-cadherin蛋白表达显升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结论miR-140-3p靶向抑制CXCR4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及EMT相关蛋白表达,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的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
- 王迪男王丽杰王昕华张鹤刘婷婷李秋实何剑峰
-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趋化因子受体4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
- 晶状体上皮细胞特异性表达基因LEP503检测及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特异表达基因LEP503在不同年龄白内障患者以及正常人晶状体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白内障发生机制。方法收集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20例(白内障低龄组和高龄组)、无白内障发生的晶状体前囊膜20例(对照低龄组和高龄组)。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LEP503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比较各组之间LEP503表达的差异。利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线性回归统计学分析。结果RTPCR和凝胶成像分析结果显示:白内障组LEP503基因表达明显比正常对照组高(P<0.01);其中白内障高龄组LEP503基因表达明显比低龄组高(P<0.01);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白内障患者LEP503蛋白表达量明显比正常人高,且年龄越大,LEP503蛋白表达越强。结论(1)LEP503基因在白内障患者中有表达且比正常人高;(2)白内障患者LEP503基因的表达量与患者年龄之间呈线性关系;(3)LEP503基因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没有直接关系;(4)LEP503基因可能参与了老年人白内障和青年人白内障不同发病机制过程。
- 王昕华才娜张开立李宏
- 关键词:晶状体上皮细胞白内障基因表达
- 眼内手术后病毒性角膜炎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回顾分析了2007/2009年3a间眼内手术后患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生发展的原因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探讨。方法:收集眼内手术后发生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0例,白内障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8例,玻璃体切除术后9例,青光眼术后3例。对其病史,角膜炎发作时间,发病时症状,眼部查体以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30例中18例有病毒性角膜炎或重度病毒性结膜炎感染史,6例患者有感冒或消化道疾病等诱因,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查体角膜点状侵润或树枝状混浊。应用抗病毒药物和营养角膜药物后治愈。结论:眼内术后发生病毒性角膜炎跟病毒性角结膜炎感染史,机体免疫力低下,破坏泪膜稳定性,损伤角膜内皮,术后大剂量激素用药等密切相关。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是防治关键。
- 王昕华才娜李若溪
- 关键词:病毒性角膜炎眼内手术
- 中药超声雾化联合抗病毒药物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研究中药超声雾化联合抗病毒药物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将11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0.1%更昔洛韦滴眼液,每天点眼4~6次;重组人干扰素滴眼液,每天点眼4~6次。治疗组抗病毒药物及用法同对照组,同时应用超声雾化,以自拟中药煎剂熏眼,每日1次,每次20 min。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为1~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程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雾化熏蒸联合抗病毒药物对病毒性角膜炎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佟甜王昕华李若溪
- 关键词:中药超声雾化病毒性角膜炎
- 近视伴共同性外斜视戴矫正镜后斜视角大于矫正前的相关因素研究
- 2009年
- 目的研究双眼近视伴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戴矫正镜后的斜视角大于戴矫正镜前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可能存在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双眼近视伴共同性外斜视戴矫正镜后斜视角大于矫正前的患者资料,总结其视力状态、屈光状态、调节与集合功能以及比较矫正前与戴矫正镜状态下使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视远及视近的斜视角。结果15例患者矫正视力正常,屈光状态呈现高度近视及近视性屈光参差,调节超前,斜视角检查:视近时屈光矫正后与矫正前斜视角平均相差为(2.7±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远时屈光矫正后的斜视角大于矫正前的斜视角,平均相差为(11.8±4.3)△,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眼近视伴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视力矫正后的斜视角可大于未矫正情况下的斜视角,此种现象可能与模糊像性调节有关。
- 郭雷王昕华才娜陶军柳力敏
- 关键词:近视眼共同性外斜视
- 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 才娜刘宁宁柳力敏陈蕾王海林牛彤彤王昕华
- 普拉洛芬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泪液功能及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观察普拉洛芬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泪液功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手术患者225例。根据术后对其预防复发所使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普拉洛芬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n=79)、对照A组(普拉洛芬,n=71)、对照B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n=75)。比较三组术后效果和复发情况、泪液功能指标及舒适度评分。结果:试验组治愈率均高于对照A、B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眼症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泪膜分泌试验等泪液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以及1、3个月,试验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洛芬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联合预防的方案相比于单独使用一种药物的效果更佳,能够更好地抑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有助于患者的泪液功能恢复。
- 柏晓倩王昕华
- 关键词:普拉洛芬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 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在眼后节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对比研究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与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混合液在眼后节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00例择期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10g.L-1罗哌卡因联合20g.L-1利多卡因组(罗哌利多组)50例,20g.L-1利多卡因联合7.5g.L-1布比卡因以1:1混合组(利多布比组)50例,由同一位手术医师对手术患者施行麻醉。罗哌利多组行罗哌卡因球后麻醉4mL,利多卡因筛前麻醉2mL;利多布比组行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混合液球后麻醉4mL及筛前麻醉2mL,在注射麻醉药后5min、10min、15min评估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术后1h、3h、6h评估患者运动阻滞程度,术后1h、3h、6h、24h评定患者的疼痛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利多布比组为(3±1)min和(8±5)min,罗哌利多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4±2)min,但罗哌卡因组47例患者没有明显的运动阻滞(感觉阻滞P=0.250,运动阻滞P<0.001)。术后不同时间没有疼痛患者例数罗哌卡因组全部多于利多布比组,其中罗哌卡因组术后24h45例(90%),利多布比组术后24h18例(3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在眼后节手术麻醉中应用是安全有效、患者更舒适的麻醉方法。
- 王昕华才娜刘宁宁柳力敏万超胡悦东周赟
- 关键词: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麻醉
- 11q24.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度近视遗传易感性相关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中国大学生高度近视遗传易感性与11q24.1染色体上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常近距离作业的中国大学生血液样本(254例),分为高度近视组(42例)、低中度近视组(61例)和无近视眼的对照组(151例),利用基因分型技术分析位于11q24.1染色体4个单核苷酸rs577948,rs11218544,rs10892819,rs11218553的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利用卡方检验检测其与三组样本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大学生高度近视组一个单核苷酸SNP位点即11q24.1染色体区域rs577948的变异与正常对照组和低中度近视组有显著差异(P=2.28×10-7)。结论:轻度近视和无近视的中国大学生遗传易感性和4个SNPs均无明显关联,且两组之间亦无显著差异。大学生中高度近视人群11q24.1染色体区域rs577948位点A→G变异与高度近视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
- 王昕华张晓宇毕涵思赵畅李若溪
-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易感性高度近视
- 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中TIMP-1、ERK-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15年
- 目的观察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ERK-1)在视网膜光损伤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视网膜光损伤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TIMP-1以及ERK-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大鼠60只作为实验动物,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其余50只大鼠建立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给予光照)和观察组(给予光照结合注射EPO)共两组,每组25只。在光照后的12 h、2d、3 d、4 d以及7 d时随机处死5只大鼠,应用HE染色处理后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细胞(RPE)形态学变化,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TIMP-1以及ERK-1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视网膜光损伤大鼠的视网膜RPE细胞结构遭受明显破坏,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损伤逐渐加重,但是观察组大鼠的细胞破坏程度显著轻于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无TIMP-1以及ERK-1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仅见少量TIMP-1以及ERK-1阳性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相同时间点上,观察组大鼠的TIMP-1以及ERK-1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大鼠的TIMP-1阳性表达水平与ERK-1阳性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视网膜光损伤能够导致视网膜RPE遭受严重破坏,给予EPO干预能够显著提高TIMP-1以及ERK-1阳性表达水平,有效改善视网膜光损伤程度,保护视网膜RPE细胞。
- 王昕华
- 关键词:视网膜光损伤促红细胞生成素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