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柱
- 作品数:30 被引量:207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黄金一小时保暖措施质量改进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黄金1 h保暖措施质量改进项目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入室体温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保暖措施质量改进项目实施前后,即2019年1~10月(改进前组)与2020年1~12月(改进后组)收治的VLBWI/ELBWI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儿入室体温及低体温、中重度低体温、肺出血、颅内出血等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共纳入126例患儿,改进前组61例,改进后组65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组入室体温高于[(36.4±0.3)℃比(35.8±0.3)℃]改进前组,低体温(53.8%比90.2%)、中重度低体温(13.8%比29.5%)、肺出血(1.5%比9.8%)发生率均低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金1 h保暖措施质量改进项目可有效提高VLBWI/ELBWI入室体温,降低肺出血发生率。
- 段顺艳杜岚岚刘颖王柱陈佳高薇薇
- 关键词:体温
- 先天性左肺不发育1例
- 2014年
- 患儿,男,1个月。因咳嗽1个月,加重伴呼吸困难3d入院。患儿1个月前吃奶时出现呛咳,伴气促,偶有发绀,予暂停吃奶及拍背后可缓解。无发热、气喘、声嘶、流涕。3d前咳嗽加重伴呼吸困难,遂到当地医院就诊。
- 王柱张小庄唐远平林英彭淑梅
- 关键词:医院就诊患儿咳嗽
- Ang-1基因转染至BMSCs后对高氧诱导的新生鼠视神经损伤模型的协同保护作用
- 2021年
-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后对高氧诱导的新生鼠视神经损伤模型的协同保护作用。方法 30只出生后3 d的健康小鼠,随机分为高氧盐水组、空白对照组、Ang-1+BMSCs高氧组,每组10只。三组小鼠均置于安静、室温和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饲养,造模期间可自由摄食和饮水。比较三组小鼠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直径、轴索直径及髓鞘厚度。结果空白对照组、Ang-1+BMSCs高氧组轴索直径分别为(0.72±0.10)、(0.70±0.12)μm,显著长于高氧盐水组的(0.60±0.10)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轴索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Ang-1+BMSCs高氧组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分别为(1.06±0.10)、(0.99±0.13)μm,长于高氧盐水组的(0.90±0.16)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有髓神经纤维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盐水组、Ang-1+BMSCs高氧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低于空白对照组, Ang-1+BMSCs高氧组神经纤维数量明显高于高氧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 Ang-1+BMSCs高氧组髓鞘厚度大于高氧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髓鞘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诱导新生鼠视神经损伤后进行Ang-1转染至BMSCs,可显著改善损伤的视神经超微结构。
- 陈迁任建兵黎红平王柱任竹潇甘嘉敏向建文聂川
- 关键词:高氧诱导新生鼠视神经损伤
- 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较被引量:10
- 2022年
- 比较在无创辅助通气基础上,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aerosolized surfactant,AS)及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nimally invasive surfactant therapy,MIST)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治疗的22例接受AS治疗以及26例接受MIST的RDS早产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病死率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AS组及MIST组初始治疗失败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病死率、总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颅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消化道穿孔、气胸/气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RDS早产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给药方式,在本研究中AS治疗临床效果与MIST相当,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同MIST比较无差异,可作为一种新的PS给药方式在临床使用,但仍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研究。
- 刘颖王柱段顺艳陈佳严隆丽杜岚岚高薇薇
-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
- 一种药物制剂快速高效溶解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药物制剂快速高效溶解装置,包括支撑顶板的内部设置有PLC控制器,支撑顶板侧面对应PLC控制器的位置设有启动按钮,支撑顶板的底部设有液压伸缩柱,支撑顶板的顶部对应液压伸缩柱的位置设有液压泵,液压伸缩柱的...
- 高薇薇袁隆丽王柱
- 两种无创呼吸支持法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被引量:28
- 2017年
-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eated 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HHFNC)治疗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5 ~ 12月本院出生并收治的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随机分为NIPPV组和HHHFNC组.分析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使用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70例,胸部X线片均提示RDSⅠ~Ⅲ级,其中男33例,女37例;出生体重1 020~2 450 g,平均(1 845±475)g;NIPPV组和HHHFNC组各35例.NIPPV组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炎比例、有创辅助通气时间及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均低于HHHFNC组[5.7%比11.4%、0%比8.6%、11.4%比14.3%、11.4%比14.3%、76.3(30.8,150.4)h比97.6(56.2,142.6)h、65.0(43.0,119.0)h比96.0(65.0,134.0) h],总用氧时间高于HHHFNC组[154.0(47.0,340.0)h比148.0(72.0,327.0)h],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鼻损伤、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HFNC作为初始呼吸支持治疗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与NIPPV临床疗效相当,可能是供临床选择的另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研究.
- 王柱高薇薇陈佳沈永珍姚仲伟梁润强许芳张涛箫国良杨杰
- 关键词:间歇正压通气婴儿出生时低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婴儿早产
-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对不同年龄段小儿支原体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
- 谭艳芳王波彭淑梅唐远平黄冬平王柱沈海广
- 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初始治疗失败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asal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NHFOV)初始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出生并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且以NHFOV为初始通气方式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病例资料,根据初始治疗效果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及转归,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HFOV初始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35例,成功组103例,失败组32例,NHFOV初始治疗失败率23.7%。失败组患儿入NICU第1次血气分析pH(7.26±0.09比7.33±0.08)、PaO_(2)[61.0(49.6,77.2)mmHg比83.6(64.4,99.0)mmHg]低于成功组(P<0.05),PaCO_(2)[49.0(42.3,58.1)mmHg比43.4(36.0,50.0)mmHg]高于成功组(P<0.05)。PaCO_(2)预测NHFOV初始治疗失败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682(95%CI 0.575~0.788),截断值为44.8 mmHg;PaO_(2)预测NHFOV初始治疗成功的曲线下面积为0.716(95%CI 0.615~0.817),截断值为67.1 mmHg。失败组早发型败血症、生后3 d内休克、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均高于成功组(分别为40.6%比7.8%、53.1%比2.9%、31.3%比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NICU第1次血气分析PaO_(2)<67.1 mmHg(OR=5.458,95%CI 1.730~17.220)及生后3 d内休克(OR=26.585,95%CI 3.854~183.396)是NHFOV初始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HFOV初始治疗失败与极低出生体重儿入NICU第1次血气分析结果、早发型败血症、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及生后3 d内休克等因素有关,其中PaO_(2)<67.1 mmHg、生后3 d内休克是NHFOV初始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颖杜岚岚段顺艳严隆丽王柱陈佳高薇薇
-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
- 两种无创呼吸支持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被引量:41
- 2018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依据初始呼吸支持治疗方式随机分为NIPPV组(46例)和HHHFNC组(43例)。分析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数据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NIPPV组治疗72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及总用氧时间、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炎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脉导管未闭、气漏的发生率与HHHFN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鼻损伤的发生率高于HHHFNC组(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早产儿的初始呼吸支持治疗,HHHFNC与NIPPV疗效相当,是可供临床选择的另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方式。
- 王柱向建文高薇薇沈永珍周文姬陈佳许芳杨杰
-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重儿
- iNO联合HFOV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吸入(iNO)联合高频振荡通气(HFOV)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氧合指数、肺动脉压力和呼吸机使用的影响。方法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90例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iNO联合常频机械通气设为A组,HFOV设为B组,iNO联合HFOV设为C组,三组各30例患儿。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天氧合指数、肺动脉压力及呼吸机的使用等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后1天氧合指数与肺动脉压力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2.05、11.68、18.06、25.06、19.80、33.25,均P<0.05),C组治疗后1天氧合指数与肺动脉压力较A组、B组均明显降低,并且A组较B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3.25、2.98、4.36、3.07、2.46、4.85,均P<0.05)。三组患者氧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16.04、12.09、15.94,均P<0.05)。其中,C组氧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天数较A组、B组均明显缩短,并且A组较B组明显缩短(q=2.77~5.04,均P<0.05)。结论 iNO联合HFOV可明显降低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氧合指数与肺动脉压力的水平,改善患儿氧合状况,并且能够有效减少患儿氧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 杜岚岚梁树王柱杨洋陈佳
- 关键词:一氧化氮吸入高频振荡通气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