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愫
- 作品数:15 被引量:108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苏州农村生育率转变模式研究
- 苏州农村生育率转变模式是一个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庞大的研究课题。地处鱼米之乡的江苏省苏州地区,历史上商品经济发达。1970年代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一地区以其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苏南模式”引起中外瞩目。伴...
- 徐愫
- 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被引量:58
- 2011年
- 利用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联合国人口预测资料,对2050年以前的中国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状况及其对养老机构床位数需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5年中国老年人口中"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者占15.02%,规模达2 169万人。不同性别、年龄与城乡的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养老功能急剧弱化使得未来中国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
- 陈友华徐愫
- 关键词:老年人口福利需求
-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 2000年
- 徐愫
-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需求保险资金
-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的尝试——以江苏省宿迁市寄宿学校为例被引量:7
- 2007年
- 对江苏省宿迁市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家庭情感缺位、监护状态令人担忧、学习状态不容乐观等,认为在农村建立寄宿学校是解决好留守儿童生活、教育问题的一种有效尝试。寄宿学校弥补了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培养了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和感恩意识,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
- 殷丰徐愫
-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 流动模式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性别差异被引量:6
- 2016年
- 在流动模式家庭化趋势不断加强的现实面前,对流动人口收入及其性别差异的研究仍忽视流动模式的作用。利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上海市的数据,探讨了流动模式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在"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观念的作用下,相较于独自流动,非独自流动有助于男性流动人口收入的提高,却会导致女性流动人口收入的降低。数据结果还表明:"男主外、女主内"这一传统性别分工观念在实践中的实现程度与女性流动人口是与丈夫一起流动还是与丈夫及孩子一起流动密切相关。
- 徐愫田林楠
- 关键词:流动人口性别差异
- 饮用水安全鸣响警钟
- 2006年
- 自从盘古开天地,水就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我们视黄河为母亲,以长江为骄傲。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大江湖海的恩惠,另一方面又无限制地索取它、为所欲为地利用它,导致水环境急剧恶化。我国约有2.1万多个化工企业,50%以上分布在长江、黄河两岸,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位居前4名的省份的GDP均超过1万亿元,但与此同时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以浙江省为例,
- 殷丰徐愫
- 关键词:水安全国内生产总值水环境水污染GDP
- 生育关怀行动若干问题思考被引量:5
- 2010年
- 陈友华徐愫
- 关键词:关怀生育
- 流动人口收入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以苏浙沪三省(市)数据为依据被引量:4
- 2015年
- 通过嵌套模型、奥萨卡模型方法研究苏浙沪三省(市)流动人口的性别收入差异及各因素的贡献率,可以发现,流动人口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收入差异,其中,人力资本和职业的性别隔离是流动人口性别收入差异最重要的两个决定因素,人力资本中又以教育年限这一变量的贡献最大,教育上的不平等显著影响到男性流动人口和女性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此外,性别收入差异中不可解释的部分占75%,表明流动人口收入中可能存在着性别歧视。
- 徐愫田林楠
- 关键词:流动人口职业性别隔离
- 社会福利视野下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被引量:11
- 2010年
-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到城市户籍人口的待遇。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部分之一,其权益保障状况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现阶段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保障权利主体责任不明晰、保障内容缺失以及保障提供形式单一。无论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还是促进城市化发展,抑或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现状都亟待改善。从现实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增进的路径包括构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责任主体的多元协调机制、内容多元化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险体系以及形式多元化的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
- 徐愫
- 关键词:社会福利流动人口权益保障
- 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被引量:9
- 2009年
- 考察了中国性别偏好及其产生机制,讨论了性别偏好、性别选择、社会经济发展与现行生育政策等因素对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影响,并对中国政府治理出生性别比例失调成效不明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中国歧视性的性别偏好是制度构建的产物,性别偏好、社会政策供给不足、生育数量限制等使性别偏好提前显露出来,并借助于性别选择提前实现性别偏好成为可能,从而促使了中国出生性别比例的失调。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化、文化传播、观念转变等,使得出生性别比回归自然的社会经济条件已经逐渐具备,中国出生性别比拐点已经来临。
- 陈友华徐愫
- 关键词:性别偏好性别选择生育政策出生性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