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铭志
- 作品数:4 被引量:1,13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气温和温度生长期的变化
- 从近40年温度生长期变化的空间特点看,0℃生长期除塔里木盆地和新疆西北地区外,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其他地区都呈增长趋势,南方地区的变化趋势则不明显;10℃生长期除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以外,全国其他地区普遍增长....
- 徐铭志
- 关键词:全球变暖地面气温
- 文献传递
- 近40年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变化被引量:106
- 2004年
- 利用中国 642个站点 1 961~ 2 0 0 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记录 ,分析研究了中国 1 961~ 2 0 0 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在近 40年中 ,气候生长期在全国范围平均增加了6.6天 ,北方地区平均增加 1 0 .2天 ,南方地区平均增加 4.2天 ,青藏高原增加最多 ,达到1 8.2天。2 0世纪 90年代是气候生长期增加最大 ,增长最明显的时期 ,1 998年是近 40年气候生长期最长的年份。对气候生长期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点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是气候生长期增加最大 ,增长最明显的地区 ,尤其以河北省和青海西北部最为显著。南方各省份除了四川西北、云贵高原、安徽、江苏外 。
- 徐铭志任国玉
- 关键词:全球变暖
-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被引量:632
- 2005年
-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a和0·08℃/10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a和-0·22℃/10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
- 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徐铭志王颖唐国利翟盘茂邵雪梅张爱英陈正洪郭军刘洪滨周江兴赵宗慈张莉白虎志刘学峰唐红玉
- 关键词:气温变化高空温度
-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被引量:465
- 2005年
-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速率接近0.25℃/10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高得多。全国大范围增暖主要发生在近20余年。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冬季增温速率高达0.39℃/10a,春季为0.28℃/10a,秋季0.20℃/10a,夏季增温速率最小,但也达到0.15℃/10a。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明显增暖主要表现在冷季,但进入90年代以来夏季增暖也日趋明显。从区域上看,中国大陆地区最明显的增温发生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而西南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北部仍维持弱的降温趋势。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给出的结果尚未考虑城镇化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
- 任国玉徐铭志初子莹郭军李庆祥刘小宁王颖
- 关键词:地面气温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区域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