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宏伟

作品数:51 被引量:53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京津
  • 13篇京津冀
  • 9篇实证
  • 7篇城市
  • 6篇实证分析
  • 6篇产业转移
  • 6篇城市群
  • 5篇区域经济
  • 4篇制造业
  • 4篇国际产业转移
  • 4篇产业结构
  • 3篇实证研究
  • 3篇旅游
  • 3篇金融
  • 3篇经济发展
  • 3篇空间结构
  • 3篇产业集聚
  • 3篇长三角
  • 3篇雾霾
  • 2篇休闲

机构

  • 45篇中央财经大学
  • 2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吉首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中国农业银行
  • 1篇中国农业银行...

作者

  • 45篇戴宏伟
  • 4篇回莹
  • 2篇刘敏
  • 1篇王婧妤
  • 1篇丁建军
  • 1篇褚尚军
  • 1篇周元娇
  • 1篇孙宝文
  • 1篇陈永国
  • 1篇李慧玲
  • 1篇刘敏
  • 1篇随志宽
  • 1篇毛培

传媒

  • 3篇经济理论与经...
  • 3篇党政干部学刊
  • 3篇经济与管理
  • 3篇河北经贸大学...
  • 3篇中央财经大学...
  • 2篇北华大学学报...
  • 2篇新型城镇化
  • 1篇理论学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数量经济技术...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前线
  • 1篇地理学报
  • 1篇财贸经济
  • 1篇国际贸易
  • 1篇中国经济问题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经济地理
  • 1篇财经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7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资本与区域产业集聚: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被引量:14
2013年
本文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资本创造模型(CC模型)和社会资本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社会资本与区域产业集聚理论模型,考察了社会资本促进区域产业集聚的微观机制。理论分析表明,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地区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2004年30个省(市)26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在控制了区位、经济功能、市场潜力、人力资本、政策等因素和异方差的影响后,社会资本对产业集聚有显著影响,并且在使用工具变量克服变量内生性后,以上结论依然稳健。因而,通过提升中西部地区社会资本,有助于建立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差距。
戴宏伟丁建军
关键词:社会资本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34
2008年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各国或地区的产业调整和升级推动了产业的跨国或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各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在新形势下,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需要正确处理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与技术升级的关系;区域经济关系正由重复竞争、投资效益低下向加强协作、协调共赢转变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转移有着迫切的需求,产业转移对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戴宏伟王云平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
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本文建立了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客观赋权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的区域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长三角都市圈的区域竞争力高于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区域内各省市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提高地区个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区域内部资源整合、产业协作等措施,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京津冀应学习借鉴长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加强区域内部整合与协作,以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戴宏伟刘敏
关键词:区域经济京津冀长三角区域竞争力
京津冀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效应研究被引量:16
2019年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雾霾污染的重灾区。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雾霾污染空间相关性,发现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高—高”型集聚和“低—低”型集聚的特征。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使用三种类型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发现:京津冀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显著相关;产业结构与其呈“倒U型”曲线,目前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自身及其邻近地区的雾霾污染具有明显的加重作用;城镇化水平对邻近地区雾霾污染具有双向效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城镇化水平质量的提高会缓解京津冀雾霾污染,实际人均GDP、对外贸易依存度、FDI、人口密度等也会对京津冀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雾霾污染产生影响。
戴宏伟回莹
关键词:产业结构
喜新厌旧?高科技产业政策有效的边界条件与跟风行为:基于205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实证研究被引量:5
2023年
从2008—2018年205个地级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取出产业政策信息,实证分析高科技产业政策在不同地级市的异质性效果,以及地级市政府在制定高科技产业政策时“跟风”上级政府的效果和原因。实证结果发现:高科技产业政策只在“创新禀赋”较好的城市中有效,“创新禀赋”构成了使高科技产业政策有效的边界条件;“创新禀赋”较差的城市更倾向于与上级政策保持一致,但其“跟风”上级的产业政策明显不利于当地行业的创新,这是因为“跟风”政策指向的行业在本地并不具有优势;实证结果并不支持前人“跟风”上级政策以获取更多开发区项目的结论,而发现这种跟风行为更多反映了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的“政治竞争”。这个结论意味着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契合本地发展基础的产业政策,不应盲目跟风。
戴宏伟郑立晨王佳宁
关键词:产业政策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区域比较分析被引量:4
2024年
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六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中国2012—2020年236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及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全国及各地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持续提高的趋势。分区域来看,东部高质量发展水平领先于中部和西部,中部略优于西部。分维度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最快并成为促进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绿色发展与对外开放程度则有所下降;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直辖市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维度;市场化程度、区域协调发展以及科技创新对省会(首府)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赋能显著;市场化程度和科技创新则是副省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因素。基于此,应进一步巩固头部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充分发挥省会(首府)城市、头部梯队城市等在城市群中的带动作用,并因地制宜增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戴宏伟刘奕玮
科技创新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群产业协作
2025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集聚地和增长极,形成了不同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构造了中国19大城市群的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越趋于单中心结构,越有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协作。(2)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通过提高城市合作倾向和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城市群产业协作。(3)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形成的空间结构对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以及创新型城市数量较少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并借助其创新增长极效应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戴宏伟蒋燕郑立晨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
区域双核结构对城市群科技创新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城市群的核心优势及功能之一是科技创新,而区域双核结构对城市群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区域双核结构理论,分别测算了我国19个城市群的中心性和门户性指标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长三角、京津冀等8个城市群为双核结构,哈长、中原等11个城市群为单核结构。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区域双核结构显著促进了城市群科技创新水平,并且对南方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单一省份组成的城市群的科技创新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各城市群应注重发挥核心城市对周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促进协调发展;具备双核结构特征的城市群可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数量及空间分布优势,带动城市群发展及科技创新。
戴宏伟赵云晗
关键词:城市群
我国两大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异及优化路径被引量:3
2022年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和空间动态计量模型,以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间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财政支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空间交互视角下,比较分析了两大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并对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两大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出两大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机理及动因不同;从空间效应上看,财政支出与收入差距对两大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两大经济带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均较为明显,但长江经济带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强于黄河经济带,在短期和长期分析中都有类似特征。长江经济带应着重进行财政制度改革,对重点城市和主导产业进行治理和规制,增强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容忍适度收入差距;黄河经济带应大力缩小收入差距,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方向,提升财政支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要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构建绿色空间组织体系、创新生态保护机制、靶向数字空间等策略来促进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周韬戴宏伟
新型首都城市群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被引量:4
2018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十三五”期间,必须注重并充分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据此,京津冀区域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与一般城市群的异同一般来说,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与扩散作用。
戴宏伟
关键词:城市群建设京津冀区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