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林生
- 作品数:38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南通市社会事业科技创新与示范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左房容积及收缩功能改变对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对房颤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分析对其左心房容积结构及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经本院确诊的房颤患者83例,均施以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若疾病复发则视为射频消融治疗失败(失败组),未复发则视为射频消融治疗成功(成功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心房容积结构及收缩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射频消融术治疗,且术后经6个月随访,其中有26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31.33%,57例治疗成功,成功率68.67%。术后6个月,治疗成功组左心房内径(LAD)、左房最大面积(LAAmax)及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均明显较术前降低,且明显低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1d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值流速(VA)、左房射血力(LAF)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值均较术前下降(P<0.05),且术后6个月成功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组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未见升高,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成功组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用于房颤患者治疗成功率较高,射频治疗成功后患者左房容积结构重塑逆转,术后早期可能导致患者左心房收缩功能下降,但不会对其左心房收缩功能造成长期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陈小丽施林生林刚赵东生邰晨辉
- 关键词:房颤射频消融术
- 2021心血管急危重症研究进展
- 2022年
- 后疫情时代心血管急危重症领域的进展迅猛。2021年,在世界各国心血管专业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心血管急危重症的基础及临床科研领域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了多项优秀研究成果。本文对2021年心血管急危重症方面的重要研究进行分类介绍。
- 张仁奎施林生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新兴技术
-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栓素B_2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观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浆血栓素B2(TXB2)的水平变化,评价丹红注射液对ACS的抗炎及抗血栓作用。方法选取AC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60例,接受常规治疗;丹红组6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静脉血清hsCRP、IL-6、MCP-1及血浆TXB2水平。另选50名门诊体检的健康人作为正常组。结果治疗前丹红组及常规组hsCRP、IL-6、MCP-1及TXB2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丹红组及常规组四个参数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丹红组和常规组治疗后四个参数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丹红组比常规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hsCRP、IL-6、MCP-1及TXB2的水平,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发生。
- 管耘园费松柏王毅盛臻强施林生张莉卢辉和
-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血栓素B2
- 基于左心耳早期血流淤滞CT特征定量预测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源性脑卒中的风险
- 2025年
- 目的利用左心房-肺静脉CT检查定量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早期左心耳血流淤滞(LAA-BS)的征象,评估其对心源性脑卒中(CS)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左心房-肺静脉CT检查且存在LAA-BS的PAF患者187例。测量主动脉增强峰值时LAA-BS的CT值与升主动脉(AA)CT值之比(HU_(BS)/HU_(AA))和LAA-BS容积与LAA容积之比(V_(BS)/V_(LAA))作为LAA-BS的特征量化指标。将HU_(BS)/HU_(AA)和V_(BS)/V_(LAA)以中位数作为分组的截断值,比较高、低分组在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上差异。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结局事件为CS发生,比较高、低分组CS发生比例的差异。使用Kaplan-Meier曲线对PAF患者CS的发生进行风险分层分析,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HU_(BS)/HU_(AA)、V_(BS)/V_(LAA)及其他影像指标对CS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V_(BS)/V_(LAA)高分组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及心房颤动-卒中风险评分(CHA 2DS 2-VASc)≥3分的比例都高于低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11)。HU_(BS)/HU_(AA)低分组患者左心房容积(LAV)大于高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Kaplan-Meier分析显示,HU_(BS)/HU_(AA)低分组CS发生率高于高分组(P=0.012),V_(BS)/V_(LAA)高分组CS发生率高于低分组(P=0.019),亚组分析显示低HU_(BS)/HU_(AA)+高V_(BS)/V_(LAA)组的CS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亚组(P均<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HU_(BS)/HU_(AA)和V_(BS)/V_(LAA)仍与PAF患者CS的发生相关(P=0.005、P=0.029)。结论左心房-肺静脉CT成像量化的HU_(BS)/HU_(AA)和V_(BS)/V_(LAA)是PAF患者CS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低HU_(BS)/HU_(AA)和高V_(BS)/V_(LAA)对CS的风险评估有协同作用。
- 顾海蓉徐琦刘源超李磊明佳蕾郑扣龙盛国华施林生祁荣兴
- 关键词:卒中心房颤动心耳
- 不同投照体位对放置冠状窦标测电极所需X线暴露时间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心脏腔内电生理检查或射频消融时,何种投照体位下放置冠状窦电极所需的X线暴露时间最少。方法选择心脏腔内电生理检查或射频消融须放置冠状窦标测电极的病人,按随机的原则分为3组,分别采用后前位(组1)、左前斜45°(组2)、右前斜30°(组3)投照体位放置冠状窦标测电极。用秒表人工记录X线暴露时间,然后比较三组间的时间差异。结果组3的X线暴露时间明显少于组1(P<0.001)和组2(P=0.002),组1和组2的X线暴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结论右前斜30°投照体位,是放置冠状窦标测电极的首选投照体位。
- 林刚黄建飞施林生管耘园王珏
- 关键词:投照体位
- 一种股动脉穿刺造影术后下肢支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股动脉穿刺造影术后下肢支架,包括底座,底座与其顶部的小腿搁置垫通过防滑垫相连接,小腿搁置垫的顶部通过搭扣对称设有两组约束绷带,底座顶部的足部搁置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踩踏板,底座及防滑垫的内部对称开设有...
- 施林生陈小丽邰晨辉
- 一种压力指导下的桡动脉穿刺压迫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力指导下的桡动脉穿刺压迫器,包括:连接板,作为该装置的主体,整体呈弧形,所述连接板采用透塑胶材质,并且所述连接板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操作筒,所述操作筒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并且所述操作筒的内壁设置有螺纹,连...
- 施林生
- 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转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116例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分析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富马酸伊布利特(伊布利特)转复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顺序入选符合条件的116例房扑、房颤患者,使用伊布利特药物转复,先予1 mg(体质量≥60 kg)或0.01 mg/kg(体质量<60 kg)稀释后静注,观察10 min,如无效则给予相同剂量重复应用。用药后心电监护4 h,观察复律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1例房扑患者中11例首剂转复窦性心律(窦律),6例重复剂量转复窦性,有效率80.9%;95例房颤患者中首剂转复窦律37例,重复剂量转复窦律22例,有效率62.1%。房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房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5%。结论:伊布利特是转复房扑、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尤其对房扑疗效显著,充分准备及心电监护下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施林生黄建飞林刚王珏卢辉和
- 关键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伊布利特复律
- 房颤消融术后一定要服用“胃三联”
- 2021年
- 房颤消融术后,需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促胃动力及制酸药,俗称“胃三联”。但一些患者在消融术后并不重视“胃三联”的服用。在此着重强调: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一定需要低温软食和“胃三联”。为什么一定要服用“胃三联”?要知道,心脏和食道解剖位置密切,是邻居。左心房紧紧贴靠着食道,手术时超声探头经胸前无法看清,必须通过食道才能把左房及左心耳看得清晰明朗。
- 施林生
- 关键词:胃三联左心耳制酸药左心房消融术
- 多种X线投射位结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 2010年
- 目的 总结多种X线投射位结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206例AVNRT患者分别于后前位(PA)、右前斜30°(RAO 30°)和左前斜45°(LAO45°)X线投射位下,测量希氏束(His)至冠状窦(CS)口连线距离,选择距离最大投射位开始标测确定靶点,放电前再次于另外两种X线投射位下确认消融电极与His的距离.结果 于PA、RAO 30°和LAO 45°X线投射位下显示最大His至CS口连线距离的病例数分别为66、75、65例(P>0.05),距离分别为(2.94±0.87)、(2.98±0.76)和(2.91±0.52)cm(P>0.05).经三种不同X线投射位确认,靶点均位于His至CS口连线中点水平以上患者22例,其余患者184例,两者于放电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第一度或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例数分别为4例和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均获得成功,未发生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采用多种X线投射位相结合的方法,并且熟练掌握不同X线投射位下的消融电极操作特点,有助于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VNRT的手术成功率和预防消融并发症.
- 徐云施林生黄建飞李锋
-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