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柳
- 作品数:40 被引量:20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四维超声STIC技术与二维超声诊断早孕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准确性的比较
- 目的:比较四维超声STIC技术与传统二维超声对诊断早孕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准确性,探讨STIC技术能否提供更多诊断信息,评价STIC技术对于早孕期胎儿先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4月因高危因...
- 郑菊谢红宁雷婷杜柳彭软
- 女性胎儿盆腔囊肿产前超声诊断及其预后被引量:6
- 2011年
- 随着产前超声检查的普遍应用及诊断技术的提高,胎儿盆腔囊性病变的检出率大大提高,而卵巢囊肿是女性胎儿最常见的盆腔内囊性占位性病变。大部分病例的囊肿可在妊娠晚期或出生后自行消退,本文通过分析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胎儿盆腔囊肿的女性胎儿病例超声声像特征,定期监测并追踪出生后情况,探讨超声声像特征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为正确的产前咨询及临床处理提供依据。
- 杜柳杨建波谢红宁冯洁玲李丽娟林美芳
- 关键词:产前超声诊断盆腔囊肿胎儿女性盆腔囊性病变预后
- 胎儿室间隔缺损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 通过对产前超声诊断的室间隔缺损(室缺)胎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胎儿不同类型室缺及合并其他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 1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产前胎儿系统超声诊断的214例室缺胎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缺损的部位分为膜周部(包括流入道型及流出道型)、肌部和混合型室缺(缺损>5 mm累及肌部和膜部);根据超声检查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及心外异常,分为单纯室缺组、心内异常组(除外室缺的其他心脏畸形及大血管变异)、心外异常组(各系统脏器的结构畸形及超声软指标异常)及心内外异常组.对各组胎儿行染色体核型G显带分析,若产前未行染色体检查者,追踪至出生后检查其临床表型,表型正常者归为染色体核型正常,并随访其结果.结果 (1)室缺分类:膜周部室缺134例(62.6%,134/214),其中流入道型室缺91例(42.5%,91/214);流出道型室缺43例(20.1%,43/214).肌部室缺35例(16.4%,35/214).混合型室缺45例(21.0%,45/214).(2)分组:214例室缺胎儿中,单纯室缺组46例(21.5%);心内异常组34例(15.9%);心外异常组87例(40.6%);心内外异常组47例(22.0%).各组胎儿室缺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染色体核型分析:共126例胎儿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或临床表型确认,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105例,临床表型确认21例.126例胎儿中46例(36.5%)染色体核型异常.(4)各类型室缺胎儿的染色体异常结果:55例流入道型室缺中染色体异常28例(50.9%),27例流出道型室缺中染色体异常9例(33.3%),25例肌部型室缺中染色体异常2例(8.0%),19例混合型室缺中染色体异常7例(7/19),各类型室缺合并染色体异常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各组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单纯室
- 杜柳谢红宁李丽娟朱云晓林美芳郑菊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染色体畸变
- 奇静脉/降主动脉内径比值在产前诊断奇静脉相关体静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奇静脉/降主动脉内径比值(AzV/DAo)在产前超声诊断奇静脉相关体静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胎儿心脏四腔心切面测量445例正常胎儿及25例奇静脉相关体静脉畸形胎儿的DAo、AzV内径,并计算AzV/DAo值。比较两组胎儿3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奇静脉相关体静脉畸形胎儿AzV内径及AzV/DAo值明显大于正常胎儿(P〈0.001)。异常组胎儿中,96%(24/25)AzV内径及100%(25/25)AzV/DAo值分布于95%正常参考范围之外。结论异常AzV/DAo值可作为产前超声筛查奇静脉相关体静脉畸形的重要依据。
- 吴利红谢红宁杜柳郑菊林美芳
- 关键词:产前胎儿奇静脉降主动脉静脉畸形
- 胎儿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探讨胎儿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与合并其他心内外异常及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病例来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胎儿系统超声筛查疑诊胎儿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病例.根据超声检查是否合并畸形情况分为单纯组和合并异常组,...
- 杜柳谢红宁
- 不同年龄阶段卵巢恶性肿瘤超声与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卵巢恶性肿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06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资料,分析不同年龄阶段肿瘤病理类型构成、超声声像学特征及两者相关性。结果:经病理确诊病灶508个,超声诊断病灶492个。青少年组以生殖细胞肿瘤为主;生育年龄组和绝经组以上皮性肿瘤为主。不同年龄阶段的病灶侧别和肿块内部回声特征均存在差异(P=0.016,P=0.001)。青少年组肿瘤病灶最大(P<0.001,P<0.001);绝经组肿块内低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0.5血流所占比例较生育年龄组高(P=0.003);腹腔积液阳性率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6)。术前超声诊断恶性肿瘤的真阳性率为83.00%;真阳性率在绝经组高于生育年龄组(P=0.006),在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无差异(P=0.814)。结论:不同年龄阶段发生的卵巢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及声像学特征存在差异。各病理类型超声诊断的真阳性率均较高,绝经组的诊断真阳性率最高。
- 尚建红杜柳谢红宁吴利红雷婷
- 关键词:卵巢恶性肿瘤超声特征病理类型年龄
- 颈部透明层增厚胎儿中CMA技术检测拷贝数变异的分析被引量:22
- 2018年
-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检测颈部透明层(NT)增厚胎儿拷贝数变异(CNV)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妊娠早期(11周~13周+6)超声筛查的胎儿共19261例,其中超声提示NT≥2.5mm且接受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MA检测的单胎胎儿101例(0.5%,101/19261)。最终纳入研究的101例胎儿,(1)根据是否合并其他超声异常,分为单纯组68例(67.3%)和合并其他异常组33例(32.7%);(2)根据NT值分为5组,2.5~2.9mm组(即临界性增厚)17例(16.8%),3.0~3.4mm组34例(33.7%),3.5-4.4mm组17例(16.8%),4.5~5.4mm组16例(15.8%),I〉5.5mm组17例(16.8%)。不同NT值组胎儿间合并其他超声异常及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101例胎儿的中位NT值为3.4mm(范围:2.5。8.5mm)。(2)产前诊断结果:共32例(31.7%,32/101)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单纯组与合并异常组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0.6%(14/68)、54.5%(18/3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9例(68.3%,69/101)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胎儿中,CMA再检出3例(4.3%,3/69)含有致病性CNV,其NT值均〉3.0mm。染色体异常的35例胎儿中(包含核型异常及致病陛CNV),16例(23.5%,16/68)为单纯组,19例(57.6%,19/33)为合并异常组,两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不同NT值组胎儿:胎儿NT值为2.5~2.9mm组、3.0~3.4mm组、3.5~4.4mm组、4.5.5.4mm组、〉15.5mm组孕妇的中位年龄分别为35岁(24~39岁)、33岁(23—46岁)、31岁(21。46岁)、33岁(21~41岁)、35岁(21~43岁)。随NT值的增加,胎儿合并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升高,5�
- 杜柳谢红宁郑菊何苗
- 关键词:超声检查产前微阵列分析
- 胎儿室间隔缺损与拷贝数变异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芯片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based analysis,CMA)检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室间隔缺损胎儿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
- 杜柳
- 关键词:胎儿室间隔缺损拷贝数变异
- 胎儿胼胝体部分性缺失及发育不良横切面特征声像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总结胼胝体部分性缺失及发育不良胎儿产前二维超声常规横切面特征声像,为产前超声诊断部分性胼胝体缺失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至今经MRI或大体病理确诊的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病例产前常规二维横切面声像图中透明隔间腔缺失、侧脑室异常及第三脑室上抬发生率,追踪预后及染色体结果。结果:经MRI或大体病理证实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病例10例。9例为部分性胼胝体缺失,1例为胼胝体发育不良。透明隔间腔缺失率20%,侧脑室异常发生率60%,第三脑室上抬发生率80%。8例终止妊娠,2例出生:1例随访至2岁,生长发育无异常;1例3岁,随访至今,生长发育均落后于同龄儿童。6例行染色体检查,结果均正常。结论:以二维超声横切面间接征象作为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的产前诊断线索是可行的。胼胝体部分性缺失胎儿特征声像发生率与完全性胼胝体缺失胎儿不同,其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异常发生率较透明隔间腔缺失率高。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胎儿染色体结果正常,预后未知。
- 蔡丹蕾李丽娟汪南吴丽红杜柳谢红宁
- 关键词:胎儿
- 单合子双胎表型差异性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5年
- 单合子双胎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组DNA序列,应该具有相同的表型。但临床中,不少病例呈现出单合子双胎表型不一致的情况。以往的研究发现,出现这种双胎表型差异可能与遗传基因(嵌合染色体,合子后突变,拷贝数变异)、表观遗传学差异(X染色体相关基因及印记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及宫内环境因素等有关。文章就导致单合子双胎之一患病可能原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何苗谢红宁雷婷杜柳
- 关键词: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