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川
- 作品数:39 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光复前台湾农业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引量:3
- 2000年
- 台湾气候的特点是高温多雨,季风盛行,对农业生产既然有利,同时也带来各种灾害。台湾农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修筑各种水利工程并制订符合本实际情况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而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用水效率。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了台湾农业经济的发展。
- 林仁川
-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农业发展水资源管理
- 加强海峡两岸闽南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 台湾地区的本土文化绝大部分源于闽南文化,两岸闽南文化是血脉相连、息息相关的。本文分别从方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形态三方面对台湾地区的本土文化与闽南文化彼此交融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林仁川黄俊凌
- 关键词:文化交流闽南文化
- 评荷兰在台湾海峡的商战策略
- 十七世纪初,当荷兰人来到台湾海峡时,西班牙人已占领菲律宾,进行马尼拉与漳州、日本的贸易。葡萄人已占领澳门,除了与中国、菲律宾进行贸易外,穿过台湾海峡北上,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中国海商活跃在台湾海峡,牢牢控制东南沿海与日本...
- 林仁川
- 关键词:台湾海峡
- 文献传递
- 光复前台湾农业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引量:3
- 2001年
- 光复以前 ,台湾农业能源大部分是一种自给性的能源消耗。农业动力能源以使用耕牛为主 ,清代后期逐渐由非商品能源向商品能源转化 ,出现以买卖牛为主要商品的牛墟。日据时期由于引进良种牛 ,牛的生产用能逐步增加。台湾农业生物能源绝大多数是使用堆肥、厩肥等自给肥料 ,日据时期 ,虽然贩卖肥料逐渐增多 ,但农用肥料仍以自给肥料为主。
- 林仁川
- 关键词:能源利用能源开发肥料
- 闽南文化与海洋传播被引量:2
- 2009年
- 一、闽南文化的界定及其海洋特性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而文化正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结果,文化的本质是实践。文化随人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发展,由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承载者,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所创造的文化不尽相同,而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身为文化载体的他们,通过社会交往和接触,把自身的原文化广泛地散播开来,并被其他地区所接受、承继并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闽南文化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原汉族文化,随着中原移民传入福建。
- 林仁川黄俊凌
- 关键词:闽南文化文化特征中原移民历史时期
- 评荷兰在台湾海峡的商战策略被引量:7
- 2004年
- 本文采用荷兰的档案材料对十六世纪台湾海峡贸易形势、荷兰人在台湾海峡的商战策略及其效果进行评述。荷兰人到达台湾海峡时 ,各国海商集团已经群雄鼎立 ,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荷兰人为了打破已有贸易格局 ,在东亚贸易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 ,采取和战结合、各个击破、海上拦阻等一系列的商战策略 ,但是无法实现称雄的愿望。在郑成功部队围攻的炮声中 ,结束了其东亚海上商业霸主的美梦。
- 林仁川
- 关键词:台湾海峡商战策略
- 清初台湾郑氏政权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被引量:9
- 1998年
- 林仁川
- 关键词:台湾岛贸易史对华贸易关税荷兰人
- 略论福建泉州的农田开垦与经营方式
- 1996年
- (一)泉州地形主要分两大部份,山地丘陵和沿海平原。戴云山脉横贯泉州的西北部,境内山峦起伏,地势高峻,间插有丘陵、河谷和盆地。东南部属沿海平原,地势开阔。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山地占百分之五十一,丘陵占百分之二十九,平原占百分之二十。在西北山地,农田开垦主要以梯田为主,当地农民开山垦荒,垒石成田。
- 荷费梅儿林仁川
- 关键词:沿海平原民国时期农民山地丘陵农田屯田
- 中国海商:17世纪台海贸易的主导者被引量:7
- 2010年
- 17世纪初期,荷兰人到达台湾海峡,以大员为据点,采用招诱与拦劫等策略,意图在中国海外贸易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却遭到郑芝龙海商集团和明政府的抗争。台湾海峡贸易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郑芝龙等中国海商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海商掌控着贸易出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第二,中国海商主导贸易商品定价;第三,中国海商是海上贸易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 张彩霞林仁川
- 关键词:华商网络
- 唐朝景教的传播及其影响被引量:4
- 1998年
- 林仁川
- 关键词:外来宗教西突厥唐玄宗唐武宗唐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