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光美

作品数:145 被引量:1,969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7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7篇生物学
  • 21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4篇鸟类
  • 29篇栖息
  • 29篇栖息地
  • 23篇黄腹角雉
  • 19篇繁殖
  • 15篇栖息地选择
  • 11篇种群
  • 11篇繁殖期
  • 10篇活动区
  • 9篇鸟纲
  • 8篇血雉
  • 8篇褐马鸡
  • 7篇生态学
  • 7篇无线电遥测
  • 6篇麻雀
  • 6篇白冠长尾雉
  • 6篇濒危
  • 6篇巢址
  • 5篇生境
  • 5篇群落

机构

  • 135篇北京师范大学
  • 22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浙江大学
  • 8篇北京林业大学
  • 7篇教育部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四川卧龙国家...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43篇郑光美
  • 41篇张正旺
  • 16篇张雁云
  • 10篇徐基良
  • 10篇丁平
  • 8篇贾陈喜
  • 8篇丁长青
  • 7篇张国钢
  • 6篇王楠
  • 5篇张和民
  • 5篇周小平
  • 5篇诸葛阳
  • 5篇张晓辉
  • 5篇温战强
  • 5篇贾非
  • 4篇史海涛
  • 4篇邓文洪
  • 4篇孙悦华
  • 4篇张淑萍
  • 4篇楚国忠

传媒

  • 29篇北京师范大学...
  • 18篇Zoolog...
  • 17篇Curren...
  • 12篇动物学杂志
  • 10篇生物多样性
  • 7篇生态学报
  • 7篇生物学通报
  • 5篇大自然
  • 3篇四川动物
  • 3篇中国动物学会...
  • 2篇知识就是力量
  • 2篇Chines...
  • 2篇第四届海峡两...
  • 1篇森林与人类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野生动物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自然博物
  • 1篇首届高校生命...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13篇2005
  • 10篇2004
  • 9篇2003
  • 5篇2002
  • 7篇2001
  • 13篇2000
  • 11篇1999
  • 6篇1998
  • 8篇1997
1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与栖息地利用研究被引量:30
2005年
2001年和2002年冬季,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雄鸟的冬季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对遥测位点超过30个的5只雄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面积为10.03±1.17hm2(最小凸多边形法,MCP)、8.60±0.35hm2(90%调和平均转换法,90%HMT)和9.50±1.90hm2(95%固定核法,95%FK),明显小于其繁殖期的活动区面积。核心区面积为1.88±0.37hm2。核心区的栖息地组成在个体间变化较大,但主要是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和灌丛。在研究区尺度上,白冠长尾雉雄鸟对栖息地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在活动区内则是随机利用栖息地。乔木胸径、灌木高度、2.0m层盖度及灌丛与森林的距离对雄性白冠长尾雉冬季的栖息地选择有重要影响。根据本项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白冠长尾雉的栖息地管理中首先应加强对现存栖息地的保护,同时应通过适当的造林来扩大栖息地面积,此外还要注意对大面积的现有灌丛进行改造。
徐基良张晓辉张正旺郑光美阮祥锋张可银
关键词:SYRMATICUSREEVESII活动区栖息地利用白冠长尾雉雄鸟
栖息地破碎化对黄腹角雉分布模式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是中国的特产雉类,仅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山区之中。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干扰,黄腹角雉的栖息地面积逐渐缩小,有些栖息地已严重破碎化。于2001-2005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
邓文洪郑光美
关键词:黄腹角雉栖息地
黑嘴鸥种群的遗传分化与迁徙模式被引量:1
2008年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对我国黑嘴鸥现存的3个地方种群50个样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结合已公布的的两个韩国样本的序列,比对后所获得的550bp的序列中,共发现49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7种线粒体单元型,其中仅1种为我国3个地方种群间共享单元型,多数为各地方种群内特有。我国3个地方种群内的单元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态性都很高;4个地方种群合并成一个大种群时,其线粒体单元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仍很高,分别为0.974%±0.012%和0.510%±0.042%。进一步分析表明,4个地方种群间核苷酸歧异度在0.433%-0.585%之间,种群分化程度FST在-0.03176-0.48063之间,基因流Nm在1.03-33.79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1±0.0011。UPGMA系统发生树及最大简约网络图表明,黑嘴鸥的演化关系呈现星状辐射,单元型之间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地方种群没有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同时运用彩色旗标技术,初步掌握了4个地方种群迁徙规律。对比分子研究结果,验证了不同地方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迁徙模式基本一致,同时认为黑嘴鸥不同地方繁殖种群从越冬地返回繁殖地的过程中会发生交叉。最后,鉴于黑嘴鸥不同地方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其迁徙行为具有差异性,建议在保护和遗传管理中应分别对待。
江红星侯韵秋钱法文楚国忠李玉祥王会单凯郑光美
关键词:黑嘴鸥MTDNA控制区迁徙系统地理种群分化
甘肃莲花山蓝马鸡孵卵节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1
2005年
2002~2003年5~6月,应用温度自动监测技术,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繁殖及孵卵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蓝马鸡的巢址位于海拔2 900~3 020 m的针阔混交林或灌木林中,蓝马鸡的窝卵数为9.5(n=4),孵卵期的主要天敌为哺乳类.根据对4个巢的监测,蓝马鸡雌鸟在孵卵期的平均日离巢次数在1.25~4.00次,平均日离巢时间在16.6~46.4 min之间.雌鸟的平均在巢率为97.0%(n=3).根据对4号巢雌鸟孵卵节律连续27 d的观测,发现雌鸟在每日离巢2次或3次时,其首次离巢时间要显著早于每日仅离巢1次的时间.
孙悦华贾陈喜方昀郑光美
关键词:蓝马鸡繁殖孵卵节律
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及其结构研究被引量:21
1990年
1983—1986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应用标图法和线路统计法,对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种群约50只。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繁殖后期数量增加,秋末冬初开始明显下降。黄腹角雉繁殖力低,卵的损失率高,使种群数量上升十分缓慢。成体性比接近1:1,在各样区之间略有差异。在性比偏离1:1较大的样区,亚成体比例较高。
张军平郑光美
关键词:黄腹角雉种群数量种群结构
我国濒危鸟类的研究与保护方向
2012年
人口增长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正在导致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的急剧破坏和消失。而环境污染、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滥捕乱猎等更直接威胁着野生动物的生存。这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特别是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
郑光美
关键词:濒危鸟类野生动物人口增长经济开发环境污染
人工光照对黄腹角雉繁殖行为的影响被引量:8
1992年
1990~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黄腹角雉饲养场内,进行了光照对繁殖行为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黄腹角雉对光照是敏感的.采用人工光照技术可使之提前产卵并增加产卵窝数和卵数;长光照刺激对幼鸟性成熟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丁长青聂学军王凯力王达林赵欣如郑光美
关键词:黄腹角雉人工光照繁殖行为
达尔文雀与生物进化被引量:6
2005年
达尔文雀是自然界中生物适应辐射和快速进化的典型例子。自达尔文以后,许多生物学家到达加拉帕戈斯群岛对达尔文雀进行了研究。从达尔文雀的生态、起源、进化、自然选择和鸣叫等方面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做一概述和总结。
邓文洪郑光美
关键词:生物进化鸣叫加拉帕戈斯群岛自然选择生物学家
山西五鹿山褐马鸡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选择研究被引量:53
2003年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对世界珍禽褐马鸡 (Crossoptilonmantchuricum)越冬期与繁殖期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同时探讨了种群空间分布模式与栖息地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经Poisson函数和 χ2 检验 ,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和繁殖期均为聚集分布 ,但越冬期的聚集程度更为明显。通过对栖息地可利用率与实际利用率的比较 ,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与繁殖期对栖息地的利用存在显著性差异 :越冬期褐马鸡对阔叶林具有明显的负选择性 ;进入繁殖期后 ,褐马鸡对落叶阔叶林和灌丛的利用率显著增加 ,而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有所减少。对两个时期的栖息地样方进行判别分析 ,发现草本植物数量、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是影响褐马鸡越冬期与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褐马鸡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 ,与栖息地结构以及空间资源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在越冬期 ,由于温度、降雪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草本植物都已枯萎 ,落叶阔叶林的郁闭度较低 ,隐蔽条件较差 ,褐马鸡活动的区域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时褐马鸡常常在郁闭度较高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 ,并聚集形成较大的群体 ,共同取食 ,聚集分布的程度较高 ;进入繁殖期后 ,随着落叶阔叶林郁闭度增大以?
张国钢张正旺郑光美李晓强李俊峰黄雷
关键词:褐马鸡栖息地选择繁殖期
黄眉姬鹟种组的鸣声差异(英文)被引量:7
2006年
黄眉姬鹟种组包括白眉姬(Ficedulazanthopygia)和黄眉姬(F.narcissina)。对于该种组内有关类群的分类地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有分类争议种(亚种)的领域歌曲(录自48只雄鸟)进行了分析,从领域歌曲分化的角度探讨了各种(亚种)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白眉姬鹟领域歌曲中,句子的结构、单支歌曲的时间和频率特征与其他类群差异显著,为该种组中最独特的一个类群,鸣声的分化支持其为一个独立的种;羽色明显不同的黄眉姬elisae亚种和narcissina亚种,其领域歌曲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已经明显地形成2个独立进化的单元,黄眉姬elisae亚种应为一个独立的种———FicedulaelisaeWeigold,1922;羽色上差异明显的elisae的亚成体和成体的鸣唱非常相似,在各个主要特征上均无明显差异,表明亚成体在发声方面的发育已接近成鸟.
张雁云王宁张洁郑光美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