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豫英

作品数:78 被引量:78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9篇天文地球
  • 7篇农业科学
  • 6篇水利工程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8篇降水
  • 16篇环流
  • 13篇贺兰山东麓
  • 11篇沙尘
  • 11篇暴雨
  • 10篇气温
  • 9篇气象
  • 7篇沙尘暴
  • 7篇尘暴
  • 6篇气候
  • 6篇寒潮
  • 6篇MOS方法
  • 5篇地质
  • 5篇地质灾害
  • 5篇时空变化特征
  • 5篇霜冻
  • 5篇葡萄
  • 5篇环流特征
  • 4篇低空
  • 4篇低空急流

机构

  • 71篇宁夏气象防灾...
  • 22篇中国气象局
  • 13篇兰州大学
  • 8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宁夏气象局
  • 3篇石嘴山市气象...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宁夏气象服务...

作者

  • 78篇陈豫英
  • 33篇陈楠
  • 15篇赵光平
  • 10篇穆建华
  • 7篇陈晓光
  • 6篇陈晓娟
  • 6篇郑广芬
  • 6篇张磊
  • 6篇邵建
  • 5篇李艳春
  • 5篇王式功
  • 5篇马金仁
  • 5篇马筛艳
  • 4篇纳丽
  • 4篇杨侃
  • 3篇王素艳
  • 3篇谭志强
  • 3篇杨洋
  • 3篇聂晶鑫
  • 3篇翟颖佳

传媒

  • 10篇气象
  • 8篇高原气象
  • 7篇中国沙漠
  • 7篇干旱区地理
  • 5篇自然灾害学报
  • 4篇干旱气象
  • 3篇干旱区资源与...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宁夏工程技术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气象科技
  • 1篇陕西气象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灾害学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10篇2008
  • 1篇2007
  • 8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转型的环流演变及差异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近50 a较完整的沙尘暴资料序列,结合同期NCEP/NCAR全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重点揭示了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转型(过程发生频次由多到少及由少到多)的大尺度环流演变及差异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明显转型,减少趋势通过了0.01的信度检验,90年代末,沙尘暴频次明显增加,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沙尘暴由多到少转型时,乌拉尔山(简称乌山)到巴尔喀什湖(简称巴湖)附近温度负距平减小,纬向风减弱,经向风明显加强,冷空气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贝加尔湖地区到西北地区东部的温度正距平增大,纬向风明显减弱,经向风逐渐加强;位于该区域的高压脊呈逐渐增强趋势;而沙尘暴由少到多转型时,大尺度环流场与由多到少转型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陈楠陈豫英范小明赵光平彭维耿
关键词:环流
贺兰山东麓一次局地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特征被引量:5
2022年
利用Himawari-8卫星、银川C波段多普勒雷达、ERA5逐1 h再分析、自动气象站、常规气象探测等多源气象资料,对2019年8月贺兰山东麓夜间突发的一次局地短历时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偏南急流于暴雨前6 h建立并在夜间增强北抬,促进了低层高温高湿、大气不稳定和动力、热力抬升机制的发展加强,有利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在东麓山前触发β中尺度对流系统,并使其增强为α中尺度对流系统,导致此次强对流暴雨的发生发展;暴雨区位于700 hPa急流轴左前方及700 hPa水汽通量≥6 g·cm^(-1)·s^(-1)·hPa^(-1)和850 hPa比湿≥12 g·kg^(-1)的高湿区,对流有效位能≥1500 J·kg^(-1)和850 hPa假相当位温≥346 K的高温高能区,800 hPa中心强度≤-1.2 Pa·s^(-1)的上升运动区和冷云发展前端辐射亮温梯度大值区;最大小时降水量出现在急流轴离暴雨区最近时段,期间辐射亮温≤-66℃、辐射亮温梯度≥27℃·km^(-1)、回波强度≥65 dBz、回波顶高≥10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11 kg·m^(-2)、≤-52℃冷云面积约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1/5;辐射亮温越低、辐射亮温梯度越大、降温率越高,小时降水量越大;最低辐射亮温、最大辐射亮温梯度、回波强度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跃增、回波顶高增幅加大均较强降水提前10~20 min出现,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较降水提前30 min出现。
张晓茹陈豫英姚姗姗苏洋杨银
关键词: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
宁夏两次低涡暴雨过程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试验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选取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YJ和ACM2)对2018年8月20日和2019年8月2日宁夏两次低涡暴雨过程进行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过程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YSU和MYJ方案对暴雨的预报性能均较优,ACM2方案对强降水的空报率较大;YSU方案对逐时中等强度降水的模拟效果更优。YSU方案对低涡系统的移动路径和中心强度模拟效果最好。相比ACM2方案,YSU和MYJ方案对环境场物理量和边界层内水汽混合比的模拟更接近实况,并且YSU方案能准确地反映边界层内位温分布特征。YSU与ACM2方案的湍流混合强度更强,后者维持较强湍流的时间更长。总体上,YSU方案对宁夏低涡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最优。
苏洋杨侃杨侃陈豫英
关键词:边界层参数化暴雨WRF模式
宁夏汛期地质灾害预报模型研究
2005年
文章通过二十多年来宁夏发生地质灾害的概况,阐述了宁夏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形成机理。针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状况及降雨对地质灾害的触发作用,初步探讨了降雨与地质灾害发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预报模型。分析了该模型在2004年地质灾害预报中的应用情况及实用性,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王红英赵光平陈豫英
关键词:地质灾害
基于聚类天气分型的KNN方法在风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30
2008年
以模式识别和相似预报思想为基础,建立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SOM)的聚类天气分型和交叉验证的K最近邻域非参数估计仿真模型(KNN)。该模型首先以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对西北地区的高空流场和高度场进行聚类分型,针对不同天气形势下的历史样本,通过交叉检验,分别寻求各类天气型下的最佳K组合。为了验证聚类天气分型对KNN方法的影响,使用2003—2006年冬半年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宁夏日最大风速资料,同时建立了宁夏冬半年日最大风速≥6m/s天气分型和未分型的KNN预报模型,并对2007年1—5月进行了预报试验,预报评估结果表明:天气分型后的预报模型总体上降低了预报空报率,提高了预报准确率,特别是某些类天气型,提高幅度更大,为分类相似预报开拓了思路。
陈豫英刘还珠陈楠曾晓青马金仁刘迁迁马筛艳
关键词:自组织神经网络
2016年7月24日宁夏中北部大到暴雨降水物理量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2016年7月23日夜间到24日白天,宁夏中北部出现大到暴雨量级强降水,此次降水范围广、强降水区域集中、小时雨强强。利用宁夏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FNL1°×1°格点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7月23日夜间到24日白天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水汽、动力、不稳定能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北抬过程中,其外围的低涡切变线与西风槽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宁夏中北部地区强降水;降水时间与700 hPa系统的移入移出有较好对应关系,强降水落区位于低涡右前侧和低空急流左侧。分析各量级降水物理量特征发现,暴雨站整层水汽饱和,对流层低层700 hPa有强度大于6×10^(-5)s^(-1)正涡度中心,500 hPa有强度小于0.7 Pa/s垂直上升运动中心;大雨和中雨站对流层高层为干冷空气,对流层低层的辐合强度和对流层高层的辐散强度基本一致,对流层低层涡度小于3×10^(-5)s^(-1),且垂直上升运动中心位置位于500 hPa以上;小雨站对流层中低层的水汽条件较差,K指数在降水发生过程中基本没变化,且对流层高层辐散强于对流层低层辐合。
李婷李婷谭志强陈豫英
关键词:强降水环流形势物理量特征
两次典型沙尘暴过程的对比分析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及诊断分析方法,对2001年4月8~9日和2002年3月19日~21日两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气候背景、单站地面气象要素、环流形势、冷空气的强度及影响路径、沙尘暴的源地、影响时间和范围等...
陈豫英赵光平
关键词:强沙尘暴
文献传递
宁夏春季沙尘暴与气象要素及环流指数的关系被引量:6
2005年
利用 1 96 1~ 2 0 0 0年宁夏中北部 5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前期气温、降水对宁夏中北部沙尘暴发生频数的影响 ,并讨论了亚洲环流指数与沙尘暴发生频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宁夏中北部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数与前一年的降水量和前冬气温的关系都呈反相关 ;春季 3、4月沙尘暴的发生频数与同期亚洲环流指数为正相关关系。由于地貌和下垫面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选各站的春季沙尘发生频数与其上年降水量的相关程度有明显差异 ;而各站所处的地理位置、上风方下垫面状况的差异可能是造成亚洲环流指数与其沙尘暴发生频数的相关程度差异的原因。
彭维耿赵光平陈豫英
关键词:沙尘暴气象要素环流指数春季
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转型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1
2008年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近50a较完整的沙尘暴资料序列和1981年以来NOAA/AVHRR的NDVI数据,通过量化反演关键区植被覆盖率,并结合土地详查等代用资料的校准,对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转型的生态演变量化特征与基本型态及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高发站沙尘暴启动风速的年代际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51年以来,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出现了由多到少的明显转型,年突变出现在1987年,春季突变出现于1986年;近50a,该区域年NDVI指数振荡幅度较大,并在波动中略有减小,生态环境整体呈退化趋势,在此背景下,沙尘暴过程持续时间明显增加,启动风速显著降低。依据生态/气候影响分析模型,在不同生态/气候型态下,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频次和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气候变化对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沙尘暴过程持续时间有显著的调节与控制作用。
陈楠赵光平陈豫英郑广芬彭维耿
宁夏三类降水云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利用宁夏24个测站1971—2000年常规地面观测中云状、总云量、低云量、天气现象、降水量等资料,对宁夏30年中层状云、对流云及混合云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NCEP/NCAR(1971—2000年)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宁夏三类降水云的环流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0年中层状云降水次数明显多于对流云和混合云降水次数,是宁夏降水的主要类型,而混合云降水是宁夏大雨以上降水的主要类型;宁夏南部地区以层状云降水为主,北部地区对流云和混合云降水次数相对较多;三类降水云的月、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所对应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具有明显的差异。
陈豫英李艳春
关键词:层状云对流云混合云环流特征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