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英存
- 作品数:33 被引量:345H指数:12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扶正抑瘤汤对肝癌Hu-7细胞诱导凋亡及自噬的作用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扶正抑瘤汤对裸鼠移植瘤肝癌Hu-7细胞的诱导凋亡及自噬的调控作用。方法 50只裸鼠分为五组,即模型组,扶正抑瘤汤高(按人小鼠等效剂量换算为0.3 g生药/25 g小鼠)、中(高剂量组稀释1倍)、低剂量组(中剂量组稀释1倍),5-氟尿嘧啶(5-Fu)组,每组10只,建立人肝癌细胞Hu-7移植瘤裸鼠模型,待肿瘤体积长到约100 mm3时开始用药,扶正抑瘤汤灌胃给药(1次/d),5-Fu组(2次/d)和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1次/d),给药3 w,于停药第2天各组处死裸鼠,剥离肿瘤称重,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留取肿瘤组织,TUNEL染色检测扶正抑瘤汤对移植瘤细胞凋亡的作用;透射电镜(TEM)检测自噬体形成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Bnip3及LC3)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5-Fu组与扶正抑瘤汤组均能诱导细胞凋亡,减缓瘤体生长速度,抑制肿瘤生长率以高剂量药物组效果最佳,与5-Fu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UNEL染色发现,与模型组比较,扶正抑瘤汤组和5-Fu组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着色凋亡细胞,且随着药物组浓度变化,呈剂量相关性,其中高剂量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最显著。电镜结果显示:扶正抑瘤汤高剂量组和5-Fu组均可见到大量自噬小体,自噬小体数量与药物浓度呈剂量相关性,其中高剂量组药物自噬小体数量较中、低剂量组多,模型组亦发现少量自噬小体;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扶正抑瘤汤各剂量组和5-Fu组均可使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Bnip3及LC3表达上调,且与药物浓度有剂量相关性,其中高剂量药物组较中、小剂量组更优。结论扶正抑瘤汤对裸鼠肝癌转移瘤Hu-7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且可激活肝癌细胞Beclin-1、Bnip3及LC3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佳。
- 张武德程卫东鲍英存赵敏
- 关键词:扶正抑瘤汤肝癌裸鼠凋亡自噬
- 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IL-1β水平影响的研究
-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IL-1β水平影响,探讨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法分为头针组(N=31),对照组(N=...
- 王金海赵敏鲍英存商俊芳鄢琦张振昶杜小正姜华
- 关键词:HS-CRPTNF-ΑIL-1ΒNDS
- 复方玉屏风散对小鼠细胞免疫力的增强作用研究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比较复方玉屏风散口服液和复芪止汗颗粒在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方面的差异。方法: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免疫抑制模型,分别以生理盐水、玉屏风散口服液(6 g/kg.d)和复芪止汗颗粒(27 g/kg.d)灌胃,测定其胸腺和脾脏指数、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T淋巴细胞亚群、INF-γ水平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结果:玉屏风散口服液和复芪止汗颗粒均能提高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CD3+、CD4+和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NF-γ水平,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屏风散口服液和复芪止汗颗粒均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但玉屏风散口服液效果优于复芪止汗颗粒。
- 李雪嫣张李峰桂曼曼鲍英存杜娟蒲建中程卫东
- 关键词:细胞免疫免疫抑制玉屏风散
- 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炎性反应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4
- 2016年
-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IL-1β水平的影响,探讨头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法分为头针组31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头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头穴透刺,取双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行透穴治疗,每日1次,共7d。于治疗前、第3天、第7天,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TNF-α、IL-6、IL-1β水平;于治疗前、第7天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且第3天、第7天头针组血清hs-CRP、TNF-α、IL-6、IL-1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血清hs-CRP水平与患者NDS评分呈正相关(r=0.497,P<0.01)。试验结束时两组患者ND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P<0.01),且头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头针组96.8%(30/31),对照组86.7%(26/30),头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和IL-1β水平,控制脑血管炎性反应。
- 王金海赵敏鲍英存商俊芳鄢琦张振昶杜小正姜华张武德
-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1Β
- 比较同一复方中用红芪与用黄芪对免疫抑制小鼠体液免疫的作用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比较红芪替换经典复方中的黄芪后对免疫抑制小鼠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给小鼠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以相同剂量的红芪替换补中益气口服液、益气养血口服液、复芪止汗颗粒和玉屏风口服液中的黄芪后灌胃进行体内拮抗实验,测定小鼠脾脏指数、血清HC50、CD19+B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IL-4含量。结果: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经各黄芪复方和红芪复方作用后小鼠脾脏指数、血清HC50、CD19+B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4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含红芪的玉屏风水提物在提高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脾脏指数方面优于含黄芪的玉屏风口服液,其余各复方经比较虽然红芪复方作用稍强于黄芪复方,但差异无统计学。结论:红芪替换黄芪配伍其他药物后与原方相比在调节体液免疫方面具有相似作用。
- 卫东锋张李峰程卫东桂曼曼李雪嫣韦艳霞鲍英存
- 关键词:红芪免疫抑制体液免疫
- 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康复治疗促醒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2
- 2020年
- 目的:比较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康复治疗与单纯康复治疗促醒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予药物、高压氧、专科护理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康复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每日1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5 d,两组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0、20、30 d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及治疗30 d后的清醒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0、20、30 d后GCS、CRS-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30 d后观察组清醒率为20.0%(10/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0%(6/50,P<0.01)。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联合康复治疗可有效促醒颅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改善患者意识水平,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 鲍英存张芳李群刘美程晓荣张义宝邱宾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植物状态子午流注纳甲法康复治疗
- 神经外科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行早期唤醒疗法的研究——评《实用颅脑创伤学》被引量:7
- 2021年
- 颅脑损伤属于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高发病、高致残、高死亡的危急重症患者。我国每年超过400万患者被颅脑创伤所困扰,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飞快进步,神经外科及创伤科的医疗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加大了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干预的治疗方法研究,推出联合患者家属采用的唤醒疗法,极大程度提升了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清醒率。
- 刘美李群鲍英存
- 关键词:颅脑损伤神经外科唤醒疗法创伤科危急重症患者高发病
- 子午流注纳甲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清MMP-2、MMP-9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甲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清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造模,随机分为5组,每日治疗1次,观察神经功能缺损及脑组织病理改变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MMP-2、MMP-9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循经组、纳甲组一般情况好转,神经功能评分下降,脑梗死范围减小,病理改变减轻,血清MMP-2、MMP-9含量降低(P<0.01),纳甲组降低更明显。结论:子午流注纳甲针刺法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血清MMP-2、MMP-9的含量。
- 商俊芳姜华杨喜云张武德李志东王金海赵敏鲍英存黄春换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 基于IFN-γ介导的JAK/STAT1信号通路探讨电头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炎性损伤的研究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观察电头针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大鼠缺血皮层区干扰素γ(IFN-γ)、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JAK/STAT1)信号通路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其缓解IS大鼠神经炎性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头针组、抑制剂组,每组14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抑制剂组腹腔注射抑制剂PJ34(25 mg/kg),1次/d,共7 d。电头针组取双侧“顶颞前斜线”予电头针干预,30 min/次,1次/d,共7 d。干预前和干预后,对各组大鼠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大脑皮层IFN-γ、JAK1、JAK2和磷酸化(p)-STAT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1),脑组织IL-6、IFN-γ、JAK1、JAK2、p-STAT1表达水平升高(P<0.01),IL-10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后抑制剂组和电头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脑梗死体积减小(P<0.01),脑组织IL-6、IFN-γ、JAK1、JAK2、p-STAT1表达水平降低(P<0.01),IL-10表达水平升高(P<0.01)。电头针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下调p-STAT1的表达方面优于抑制剂(P<0.05,P<0.01),在改善脑梗死体积和下调IFN-γ、JAK1方面不及抑制剂(P<0.01,P<0.05)。结论:下调IFN-γ表达,进而抑制JAK/STAT1信号通路活性可能是电头针缓解IS神经炎性损伤的机制之一。
- 彭晓云袁博李兴兰鲍英存罗文君张延菊赵敏王金海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 头穴透刺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1
- 2013年
-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取偏瘫侧经穴行传统针刺治疗,试验组取双侧MS6、MS7行透穴治疗,1次/d,共3周。采用Berg量表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试验组:16.24±11.52 vs.33.61±14.10(P<0.01);对照组:16.59±11.87 vs.26.32±15.20(P<0.01)],但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3.61±14.10 vs.26.32±15.20(P<0.05)];治疗后2组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试验组:32.27±15.37 vs.62.88±22.43(P<0.01);对照组:30.15±13.68 vs.51.62±22.35(P<0.01)],而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2.88±22.43 vs.51.62±22.35(P<0.05)]。结论:中风早期头穴透刺在促进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方面优于传统体针。
- 王金海杜小正赵敏商俊芳秦晓光鲍英存张武德姜华
-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BERGBI